《猫的摇篮》中“异化”情节的存在主义解读

2013-04-29 00:44:03姜海晶
西江月·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异化

姜海晶

【摘 要】冯内古特在其作品《猫的摇篮》中用无比真实情感结合亲身经历揭示了现代西方社会中一般人不易觉察到的异化状况,警示人们应该有所作为,抵制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影响。论文从存在主义角度对《猫的摇篮》中“异化”情节进行了解读,对作品中人性的异化、政治的异化和宗教关系的异化做出进一步的剖析。

【关键词】《猫的摇篮》;异化;存在主义;猫的摇篮

一、作者的经历简介

冯内古特是上世纪最受欢迎的“黑色幽默”小说家之一, 是美国当代人道主义精神的代表和以幽默风格著称的小说家。他的年轻时代体验了从家境殷实到一无所有的过程,母亲的自杀也给他的内心带来极大的震动。他在康奈尔大学所攻读生化专业,为其后来文学创作的科幻化打下了基础。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后被德军俘获,关押在德累斯顿一个屠宰场地下冷库当苦工。这段难忘的经历,使他对战争深恶痛绝,不断用文字的力量讽刺战争的荒谬和可怕。记者的生涯也让他目睹了机器对人性的异化,无形的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作品中主人公麻木性格正折射出了他对于科学、文明、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猫的摇篮》是库特·冯内古特优秀的代表,作品问世以来受到文学界的瞩目。作品中的“九号冰”是应战争需求的高科技产物,霍尼克尔教授死后“九号冰”被他的三个孩子分得,围绕着这项发明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作者主要围绕着科技对社会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和科技对人性的异化的一些问题,以“科幻”为媒介,运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极尽夸大的描绘了一个荒唐可笑、充满敌意的疯狂世界。通过对大量古怪的人物、场景和事件的刻画,让小说显得既幽默又发人深省。

二、人性的异化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在现代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加重了人的异化。在科技化的世界里,人们享受着由此带来的便利和高度的物质文明, 但精神上的极度空虚使人的异化程度加深,人与人的交流出现了障碍。人失去了其主体地位, 也失去了自我, 没有了个人意志控制。强烈的异化感引发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质疑, 逐渐意识到世界的荒诞性, 并随之产生了挫败和幻灭感。

1.霍尼克尔教授的异化

《猫的摇篮》中的人物行为怪诞,霍尼克尔一家就是典型的被异化了的人类。冯内古特塑造了霍尼克尔这样一个反英雄人物,他最后被“九号冰”毒害,作者通过刻画这个反英雄人物滑稽可笑的病态言行,扭曲他们的举止来放大社会中人的荒诞和离奇,以此来警示人们无条件开发和使用科技满足人的贪欲必将自食其果。作者塑造的霍尼克博士的形象是丑陋的,他的汗毛孔就象月亮上的陨石坑那么大,他的耳朵、眼睛、鼻孔里长满了毛,雪茄烟把他的牙齿熏得象地狱的人[1],除了发明机器,除了科学他对生活毫无兴趣,他对妻子和孩子投入的时间还不如对一只海龟多。虽然他有一位如天使一般美丽善良的妻子,他和他妻子的结合是才子配佳人,然而他并不爱妻子,准确的说他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他在妻子清理早餐餐桌时给她小费,年轻的妻子为了替他开回停在大路上的汽车死掉了,而他居然想不起来要给妻子的墓地竖一块碑。他对孩子更是漠不关心,他从来没有和孩子们玩过,连说话都很少。妻子逝世后,他竟然让读中学的女儿安吉拉退学回家打理家务。传统科学家关心的是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改善人类的生活,消除贫穷。而霍尼克博士则相反,为了好玩而发明,他是被现代科学严重异化的产物。

2.霍尼克尔教授三个儿女的异化

在这样的家庭里,霍尼克博士的三个子女个个都冷漠,自私,性情古怪,举止怪异。女儿安吉拉是个身高九英尺的又傻又笨的姑娘,她每天都没完没了地吹她的单簧管,悲痛地同唱片中的乐团合奏。她用九号冰换来的英俊丈夫几乎不回家,难得回一次家还总是喝得酩酊大醉,而且满脸都是唇膏印,而她依然幻想自己的婚姻生活非常幸福。大儿子弗兰克没有和任何人谈话的经验,行动诡秘,什么也不参加,痴迷于制造各种飞机模型,消磨时光。而小儿子牛顿是一个身材不足四英尺的侏儒,成天坐在他自以为舒服至极的椅子内翻那个既没有猫也没有摇篮的“猫的摇篮”,他用九号冰换来了侏儒美女为期一周的爱情,他宣称自己非常幸福,而事实上侏儒美女是苏联间谍。“九号冰”通过安吉拉的丈夫和牛顿的情人之手被美国和苏联所控制,而弗兰克将自己那份献给圣洛伦佐的独裁者以换取权力。由此可见,三个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完全不顾世界会因为“九号冰”而会产生巨大的变动,什么战争,什么屠杀在他们对此毫无概念。

三、政治和宗教的异化

1.政治的异化

小说相当大一部分是以“圣洛伦左共和国”这个岛国为背景。圣洛伦佐岛国的政治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互相利用,相互勾结,完全产生了异化。黑人博克侬和美国人麦克凯布在海难中侥幸逃离,后来到了圣洛伦佐岛国,分别成了当地的宗教偶像和独裁者。博克侬隐藏了自己曾经的海盗嘴脸创立了博克侬教,以圣人面目示人。麦克凯布则是个暴君式的独裁者,他宣布博克侬教为非法宗教,并恐吓从事博克侬教活动的岛民以钩刑论处,两人表面上势不两立,而实际上却相互利用,用宗教的谎言来麻醉人民。他假意躲藏在森林中,他的信徒们给他送饭。实际上无论是麦克凯布或是他的继任蒙扎诺,都并不想真正地捉住博克依,所以博克侬尽可以永远做一个逍遥法外的假逃犯。这本小说有一半的篇幅叙述圣洛伦佐上的事情,可就是这一半篇幅,也始终贯穿着岛国查禁博克侬教,搜捕博克侬,可是永远抓不到博克侬,岛国上人人都是博克侬教徒的线索。这种政、教勾结的势力就这样长期统治着愚昧、可怜的岛国人民。

2.宗教关系的异化

《猫的摇篮》就是一部关于博克侬教的《圣经》。小说开篇,叙述者说道:“叫我约纳吧”。这显然是模仿《圣经·旧约》中《约拿书》的模式。与《圣经》的结构相似,小说共计127章,包括“寓言故事”和“诗歌”。这样类似《圣经》的安排,使小说读起来像是远古的历史,又像是“非历史”或“反历史”,小说中的国家及地名,以及涉及到的宗教也都是杜撰的。因此,小说本身成了一部关于人类生存的寓言[2]。与《圣经》不同的是,整个博克侬教是建立在谎言之上的。《博克侬经卷》开宗明义的话便是:“我将要告诉你的所有真理都是无耻的谎言”[1]。博克侬教的实质即谎言, 没有实际可行的办法来改变现状, 也就是说《博克侬经卷》毫无实际意义,一切都是虚无,都是游戏。博克侬教是《圣经》的模仿是《圣经》的异化,同样是宗教却消极的影响着世界。

3.被政治和宗教所迷惑的民众

博克侬扮演着为人民受苦受难的耶稣的角色,迷惑人民,而单纯的圣洛伦佐人对其深信不已,即使受残酷的钩刑也深陷其中。根据博克侬教,人们摒弃了世俗中男女的性行为,用脚戏就能与对方完全融为一体,完成交流。当圣洛伦治面临毁灭时,少数存活者也因博克侬的一纸告示就心安理得地集体自杀。博克侬教的宗旨并非为了人民幸福,而是麻痹民众的思想将他们驯服成任人宰割的羔羊,方便独裁者和殖民者的统治。作者通过对圣洛伦佐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等的描述把一个帝国主义控制下的殖民地人民的贫穷、统治者独断、专横,以及一切虚伪、骗人的东西揭露得琳漓尽致,警示那些被压迫的人们要看清楚自己的处境。

圣洛伦佐的岛民是不公正待遇的受害者,受到科技至上观压迫的病态思想的影响让他们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时值今日,科技是否真的异化人性,政治和宗教是否压迫民众都是值得再次思考的问题。

结语

叶芝说: 全部声音, 全部颜色, 全部形式, 或者是因为它们的固有的力量,或者是由于深远流长的联想, 会唤起一些难以用语言说明, 然而又是很精确的感情。[3]说到“猫的摇篮”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出现翻绳游戏的场面。作者用这个名称象征一切虚伪骗人的东西。正像书中霍尼克尔教授用“猫的摇篮”哄骗他儿子时唱的那只歌:“摇,摇,小猫咪,在那树稍上,一旦风儿吹过来,就摇晃,假如树枝折断了,摇篮掉下来,什么摇篮和猫咪,一起落尘埃。”[1]这首儿歌说小猫咪和摇篮风一起从树上掉下来却不见了,似乎也暗示着整个故事的发生和毁灭仅仅是因为微不足道的一阵风,是讽刺也是黑色幽默。整个小说明显存在虚构的痕迹,就连贯穿始终的博克侬教也是虚构的,但却总能让读者联想到现实。作品中人性的异化,政治和宗教关系的异化,黑色幽默的写作手法等,都是作者通过故事情节的荒诞性来进一步阐述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同时也获得这样的启示:人类要反思人性异化的的现状,讨论人与人之间冷漠的根本原因,采取措施进行积极的补救与改革。

【参考文献】

[1](美)冯尼古特.猫的摇篮[M].刘珠环,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任小玲.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叶芝.诗歌的象征主义[A].现代西方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55.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路在脚下——从萨特存在主义看《长路》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积极心理学的批判与发展:存在主义给予的启示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02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07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