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城市空间粘性的思考

2013-04-29 00:44高凡
建筑与文化 2013年8期
关键词:粘性荒漠化

高凡

【摘 要】 建筑设计中应该更加注重一个建筑物以及这个建筑建成后对周围的环境、建筑物前面的街道产生的影响,应该避免设计出表面过于“光滑”的建筑物以及街道,一栋建筑或者一条街道应该是有“粘性”的能都吸引行人停留,发生一些活动,在这些区域产生记忆,这样的建筑或者街道或者城市才是成功的。

【关键词】 交往与空间、城市生活、城市生活、建筑室外环境、粘性、光滑、荒漠化

正文:

建筑专业出身,我们在做设计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建筑本身——建筑本身的造型、建筑物内部空间是否舒适,却很少考虑建筑物与街道之间的关系——建筑物以外的生活质量,在建筑以外的城市空间中发生活动的可能性,在读《空间与交往》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现代城市中的大多数建筑表面不具有使人停留的“粘性”,不能将人类的活动吸引在建筑物的周围产生活动,这样的建筑物使人想快速通过,建筑表面显得过于“光滑”,导致的结果就是这样的建筑物不具有人气,这样的建筑物就会导致形成一块城市人气的“荒地”,而当这样的“现代”建筑物一次又一次的侵蚀掉老的城市肌理,占据城市空间越来越多,最终造成的城市人气的“荒漠化”,城市将不再是一个人性的世界,街道上没有行人,没有人的活动,有的只是呼啸而过的汽车。

而这本书为我们找到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发现了那些可爱的人性空间的存在的可能。它唤起了我们对室外生活的记忆,明确了室外活动的意义以及必要性。人类本属于自然,人类是具有向往接触自然享受阳光的室外活动的天性的。在本书的第一章里就归纳总结了人类室外活动的种类,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并且指出了每一种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的不一样。这样的分类为用建筑设计的手法改善室外活动创造了可能性,从而明确了在建筑学范畴内研究室外活动的意义。

在讲到“步行街的诱人之处”这一小节的时候,作者提到“人们对街道本身形形色色的人的活动有更大的兴趣。因此,各种形式的人的活动应该是最重要的兴趣中心。”

在成都的春熙路步行街,或者是重庆的解放碑步行街,有一种活动叫做“打望”其实就是市民们闲来无事坐在步行街中观景比较好的位置观察人群的来往,足矣见得人们对人的活动的兴趣,这样的观看活动本身就为整条街带来了生气,在把别人当成风景观看的时候,自己也成了别人的风景,形成了“看与被看”的关系。因为聚集了人气,各种活动的可能性也就多了,街道也就丰富热闹了,良性循环,吸引来了更多更好的商家,整个街道也在城市中变得更加有价值。

在读这本书之前,以建筑的眼光看这样的繁荣的商业街景象,总是将目光集中在周围建筑的立面处理上,可是我们会发现在这里建筑的立面几乎已经不复存在,广告牌已经占据了立面的全部。偶尔露出的建筑立面,大多是大片的玻璃面,里面坐着靠窗用餐的人,俯瞰着街道。我们所掌握的形式美感在这样的街道上完全不适用,人们来到这条街也不是被建筑立面吸引,因为建筑立面早已不存在了,而是在这里发生的各种活动。

步行街能够吸引市民的真正奥秘在于:首先,步行街具有的慢速的特点。当市民在步行街游玩的时候完全不需要担心安全问题,在这样的街道上大人也更放心小孩的玩耍,因为在慢速的街道中,受到伤害的几率很小。在安全有保证的前提下自发性活动也更容易发生。

第二个要点是步行街的宽窄要适中,如果过于宽阔的街道中,即使街的对面有相当吸引人的东西存在,但在人们视觉所及范围之外,失去了吸引人的作用,当街道的宽窄适中,人们在走出一家店门的时候很容易就注意到对面发生的事情,于是也很容易的被吸引过去或者驻足观看。而在过于狭窄的步行街道上,人们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唯一的想法就是快速通过,也不能起到将人“黏”住的作用。当街道拥有适度的宽度的时候才为各项更加丰富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个要点即整体规划的节奏控制,以成都春熙路为例,在从东边进入步行街大概100米的位置道路扩宽形成了一个广场,我们可以看到广场上设置了很多座椅,广场成为了整个步行街人气最旺的地方,经过了一百米的行进,人们正好是感到劳累的时候,在这里道路的界面放宽,人们的心情仿佛也跟着松弛下来,恰巧设置的座椅,为游人提供的休憩的可能。这个广场和道路之间的尺度关系刚刚好,收放的节奏也把握得非常精准,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它出现了。我们在研究成功的设计案例的时候就需要去研究这样的空间,如果将这些宜人的尺度在设计中加以运用,形成的空间自然会吸引很多人参与其中。

最后一点即细部的设计,如座椅的设置方式有以下几要点:1、人们总愿意停留在不同性质空间的交接处,因为这样人们可以守住一个空间观察另外一个空间,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比如坐在较安静的地方观看喧闹的街道;2、座椅的设置应该提供安全感,所以在座椅的背后一般应该不被人打扰,使得坐在座椅上的人不会担心背后发生的情况,座椅还应该面向一些有趣事件发生的方向,既有安全感又能有更好的观察面,才会吸引更多的停留的人。我本人观察的两个例子正好验证这一理论,第一例是从清华西门进入的时候,沿途的风景非常漂亮,沿着河的道路,有柳树垂阴,但路边的座椅却很少有人光顾,椅子面朝道路,人行道从椅子前方经过没有遮挡,行人基本上要从离椅子很近的地方经过,无法给人提供安全感和停留感,所以这样的座椅设置是失败的。而另一例子则是我每天上班的路上经过的一小段道路上的情景,座椅是花台的凹陷部分,加了几块木板提示可以供路人使用,而椅子后较宽的花台保证了椅子后方的安全感,小的凹陷给人提供了一些小小的围和感,座椅面对的同样是马路,但在这个环境中马路是最有趣的观赏点,同时人行道比较宽阔所以当行人经过的时候基本上不会对坐在座椅山的人形成干扰,每天早上我经过那里的时候座椅上总是坐着人,有时经过的时候还会被座椅上的人叫住询问时间,这样微小的设计为一个道路增加了生气。3、座椅数量一定要适中不宜设置过多的座椅:当座椅设置太多的时候,许多座椅会空着,会给空间带来空寂的感觉,反而不利于增加场所中的人气,但减少座椅会减少了一个空间的容量,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可以设置很多暗藏的休息设施,如花台设计成与座椅同高、设置一些较宽阔的阶梯,这样当人们需要休息的时候但座椅容量已满的时候,人们会不自觉的寻找可坐的设施,这些设施正好提供了方便,这样的设计是极为贴心极为人性的,这样的设计回归到了对人的关怀。如果都能遵循作者提出的这些需要注意的点,这样的建筑物,这样的街道一定是充满人气的可爱的,这样的空间也会使城市慢慢的更加人性化。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提供了更多的设计关注点,我认为在建筑设计中应该更加注重一个建筑物建成后对周围的环境产生的影响,应该避免设计出表面过于“光滑”的空间,现代建筑一切都是为高速和便捷服务的,机器般的性格缺少了人性,一栋建筑或者一条街道应该是有“粘性”的能吸引行人停留、发生一些活动、能在产生记忆,这样的建筑才是成功的。光靠形式吸引人的建筑往往太自我没有从城市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的建筑所营造的空间往往不具有“粘性”,使人们发出“哇”的一声感叹后要做的就是快步离开。城市中不应该是一群奇形怪状的建筑的表演,城市的主角应该是人,城市中最精彩的演出应该是人的活动,建筑、街道、广场应该是这些活动的容器和背景。

参考文献

[1] 《交往与空间(第四版)》 【丹麦】 扬·盖尔 著 何人可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猜你喜欢
粘性荒漠化
一类具有粘性项的拟线性抛物型方程组
皮革面料抗粘性的测试方法研究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带粘性的波动方程组解的逐点估计
防治土地荒漠化 共建美丽家园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一类带梯度依赖势和源的粘性Cahn-Hilliard方程解的爆破现象
粘性非等熵流体方程平衡解的稳定性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