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霞飞
一边是募投资金闲置超过10年,一边是大手笔买入理财产品,华北高速(000916.SZ)的“不务正业”让投资者哭笑不得。
今年2月初,华北高速通过了使用9.9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决议。早在1999年上市时,华北高速募集资金约12.76亿元,其中仅3.56亿元按照当初的计划使用完成,而用于建设京沈高速公路北京段的9.2亿元募集资金却一直“趴在”银行专户中长达13年。
“现金充足本是高速路企业的先天优势,但如果这样的公司既不用募集资金去投入实际项目,也不去好好拓展自己的主业,那何必上市融资呢?如果我们投资的上市公司靠买理财产品获取收益,那何不我们自己直接去投理财产品呢?”一名投资高速公路类的私募人士对《新财经》记者表达了对华北高速这种投资行为的不满。
事实上,像华北高速这样不重视募投项目却偏爱理财的公司不在少数。分析人士指出,大量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暴露出上市公司在主业方面的发展困境。
近10年主业增长乏力,业绩下降
和许多风险不大也缺少惊喜的高速公路类企业一样,1999年上市的华北高速也是一家主业平淡、增长乏力的企业,最近3年,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更是接连下滑。
《新财经》记者梳理了华北高速上市以来历年的财务报告,结果显示,这家公司没有表现出一家上市公司应有的成长性,近10年来主营业务收入基本没有变化。2004年的营业收入是6亿多元,2012年的营业收入还是6亿多元,虽然中间有几年的营业收入略有变化,但也都在7亿?8亿元之间徘徊。
与营业收入相应的是,华北高速近10年来的净利润也毫无起色,一直维持在2亿?3亿元,几乎看不出盈利能力的变化和业绩的增长。
而最近3年,华北高速的收入不升反降,净利润也不断出现下滑。
年报数据显示,华北高速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9.5亿元,虽然同比增长16.3%,但当年净利润为2.43亿元,同比下降16.32%;2011年的情况更为糟糕,营业收入比上一年少了2亿多元,同比下滑近25%,净利润2.48亿元,同比微增2.25%;到2012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3亿元,同比下降11.55%,实现净利润2.2亿元,同比下滑18%。
今年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今年第一季度华北高速营业收入同比下滑接近10%,而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约28%。
华北高速业绩下滑,一方面与其所在的行业有关。高速公路就是一个主要靠收费经营的项目,这样的企业虽然现金充足,但大多主业单一,盈利没什么起色。另一方面是因为华北高速近年经营不善。
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的一名研究员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华北高速业绩不振与行业状况和自身的经营有关。“由于周边路网的逐渐完善引流了华北高速的车流,加上近两年来舆论压力以及政府对乱收费的治理,还有免费政策的推出,都让华北高速业绩承压。”
而业绩下滑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华北高速一直未进行新的资产收购。公司证券办人员对记者表示,目前华北高速的主要经营性资产为京津塘高速,在公司不扩展新业务的情况下,其收入增长只能够靠京津塘高速的车流收费来实现。而随着京津地区路网的逐渐完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有京津塘高速、京津高速、103国道、104国道,近年更是出现了京津城际铁路,这对京津塘高速的分流较为明显。
据记者了解,自2012年开始,公司降低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和货车实行计重收费,造成上半年单车平均收费同比下降4.46%。另外,北京地区其他道路未实施计重收费,也造成部分货车的分流。因此,公司在不扩展新业务的情况下,单一的路产收入未来预期会进一步下滑。
正是由于华北高速缺乏题材,收入增长也乏善可陈,因此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平淡无奇,股价一直没有起色。最近公司股价不足3元,6月底甚至跌至2.5元,这一价格比1999年上市时的开盘价5.8元还要低。而相关机构对其也没有表现出太多兴趣,公司前十大股东中,几乎看不到机构身影。
项目搁置,用募投资金买理财产品
“行业的问题必须面对,但自身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前述投资高速公路类的私募人士对记者如此表示,华北高速上市时的募投项目十多年没有动静,“是对投资不负责任的行为”。
华北高速1999年上市时募集资金总额接近13亿元,扣除发行费用2235万元后,募集资金净额为12.76亿元。公司当时表示,这次募集资金将用于三个项目:一是用于收购湖南长永高速公路部分股权;二是用于偿还北京市政府、天津市政府和河北省政府与交通部签订的京津塘高速公路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分贷协议的未还部分;三是投资9.2亿元建设京沈高速公路北京段。第三个项目显然是上市时最重要的募资项目,但这个项目至今没有投产。
从公司2012年年报可以看出,到2012年为止,华北高速募集资金总额12.7亿元,实际只累计投入了3.5亿元,其中投资1.5亿元用于收购湖南长永高速公路股份公司13.71%股权,2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剩余超过70%的资金尚未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资金10多年来一直躺在银行账户上。如今13年过去了,这部分资金的本金及利息共9.9亿元,期间收益率为8%,年化收益率仅为0.54%,略高于当前银行0.35%的活期存款利率。
对于募投项目没有动工的原因,华北高速证券事务代表施惊雷解释:“并不是没有动工,而是项目的可行性发生重大变化。”
由于募投项目资金13年未动,有投资者和媒体质疑华北高速“手握重金不投资”的行为不可理喻。今年2月初,华北高速发布公告称:“2013年2月1日召开的第五届董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银行保本理财产品的议案》。”
实际上,就在今年2月1日,高速董事会召开会议当天,华北高速就与光大银行完成了购买结构性存款的合同签署,资金也于当日到账计息。这样的速度与募集资金的长期睡觉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董事会审议通过议案之后,才意味着可以将募集资金用作委托理财,之后需要寻找合作银行,挑选合适的理财产品。但是,华北高速仅在一天之内就全部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而这样的情况在上市公司中并不多见。
对于买理财产品的原因,华北高速董事长郑海军此前对媒体表示:“公司也在寻找好的投资项目,已经考察了几百个项目,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所以暂时将用这笔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以获取稳健的收益。”他同时表示,由于华北高速的大股东是国企,因此“投资风险是华北高速首先要考虑的,收益是第二位的”。
对于华北高速重金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业内有人表示理解,也有人表示质疑。
“高速公路公司投资新项目,大部分款项来自银行借款,需要支付巨额利息,从而使得高速路企业背负了巨额债务,费用居高不下。但华北高速募集资金剩余的大量闲散资金,一定程度上让公司规避了以上风险,从而有更多机会和资金进入其他领域。”一位高速公路同行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
但也有多名券商研究人士对《新财经》记者表示,虽然华北高速用多余的资金买理财产品并不违规,收益也要高于趴在银行账户上的利息收入。但这样做偏离了主营业务,公司应该加大投入围绕主业的实体建设项目。
上述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表示,受行业特点影响,路桥企业提升主业盈利能力较难。当前国内金融市场风险日益积聚,银行系统、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都积累了较大的风险,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路桥企业应该谨慎投资,将更多的资金投向自身熟悉的领域。”
上市公司理财成热潮
实际上,像华北高速这样不重视募投项目却偏爱理财的公司不在少数。
有媒体根据WIND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自2012年年初至2013年3月4日,A股市场通过首发、增发、配股、可转债等方式共募集资金超过5000亿元,但最终投入项目中的募集资金仅2000多亿元,资金使用效率不到一半。
上市公司如此热衷理财,与2012年的一项监管政策有关。2012年年底,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简称“2号指引”),允许上市公司对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投资安全性高、满足保本要求、流动性好的产品,并要求不得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正常进行。
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市公司理财运动也就此展开。上述“2号指引”文件实施之后,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就有2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批准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尤其是今年6月以来银行出现“钱荒”,理财产品收益走高,使得许多上市公司纷纷开始购买理财产品。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20日,上市公司今年以来发布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多达300份,涉及公司近200家,滚动投入最大资金量超过800亿元。这些数据都超过2012年全年的数据。
和华北高速一样,不少热衷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其募投项目都进展不佳。如兆驰股份(002429,SZ)于2010年6月IPO(首次公开发行)时募集了16.33亿元,计划投入募投项目5亿元,但如今3年时间过去了,其原募投项目投资额仅有1560万元。而公司董事会批准用于购买理财的额度却高达6亿元。
华锐风电(601558.SH)今年3月公告称,拟使用最高不超过15亿元的闲置募集资金,适时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而华锐风电在募投项目方面却不如融资这般高速,融资项目频频变更,投产遥遥无期。截至2012年年底,其募投项目累计投入资金占比仅为13%,其间还变更了4次募投项目。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上市公司用募集资金投资银行理财,实际上已经是货币空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