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
老相机,一直都是收藏界里的小众。作为一项极富把玩性的收藏品种,每一部相机里都装着一个时代,定格过当年的故事。与瓷器书画这些主流的收藏相比,既能使用又能收藏的老相机显得趣味十足,玩家秦春光冲着这点,攒下了一屋子的战利品。
老秦这间名为“好时光旧物”的文物坊,算得上是一座微型的相机博物馆了。展架上近百台跨越年代、不同国籍的相机,就像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扑面而来。对于热爱摄影,喜欢相机的人来说,照相机就像是不可割舍的孩子一样,每一台都是难忘的回忆和珍藏。
大如木箱的老相机,直接就让人联想起老电影里那种拍照时会腾起一股白烟的场景,民国范儿十足。而香烟盒般大小的相机,又让人感叹工业时代对影像技术的深刻烙印。收藏相机近三十载的秦春光,自己也变成了一部影像科技进化史的活字典,听他讲这些老相机的来历和功能,如数家珍。
收藏相机也需要“缘分”
在秦春光看来,相机收藏讲究一个“缘”字。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再强求也得不来。以他收藏的德国1930年产的蔡司超级依康泰为例,相机原先的主人是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很多人踏破门槛想重金收购这款豪华老相机,可老先生就是惜售。秦春光也很喜欢,却没有刻意索取,倒是因为志趣相投先跟老先生成为了忘年之交。在相识四年之后,老先生居然主动提出把这台相机交给秦春光收藏,还把一台产于上世纪20年代,德国专门为中国市场生产的如今已成为稀缺限量版的老相机给他收藏。像这种缘份的记忆,在秦春光的收藏记忆里不胜枚举。
喜欢收藏相机的人大概有两类,一类是为了投资升值,另一类就完全是兴趣所致,秦春光是典型的后者。他的收藏都是随着时间和机缘巧合留下来的,其中也不乏一些热门品种在短时间内价格可以翻倍,但他根本就不在意这些到底能值多少钱,只抱着欣赏的心情去玩。现在,他手中最早的一部相机是1897年生产的美国柯达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他收藏的那些古董相机,几乎每一台拿出来都是完整的,有很多还可以继续使用,只是胶卷的型号难以觅得了。老秦说,与现代数码机相比,老式相机拍出的作品立体感、层次感更强,每一个从机械相机年代走过来的摄影爱好者,都忘不了那种手指拨动快门,仿佛有时光从指间滑过的感觉。
老相机的身价今非昔比
收藏老相机,需要很高的鉴赏能力和丰富的鉴赏经验。二十多年下来,秦春光也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品鉴标准。他认为,无论是投资还是收藏,存世量少、年代久远和保存完好的老相机,永远是珍贵所在,其价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上世纪30年代末出品的蔡司超级依康泰C型相机,目前市价为3.5万元左右。而一些19世纪出品的古典相机,如果机械构件保存尚佳、使用灵活的话,在欧美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则超过10万欧元,个别精品级老相机在拍卖中甚至出现过百万美元的身价。2012年5月份,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场拍卖会上,一架产于1923年的小型莱卡相机就拍出了110万欧元的高价。
对比国外,国产老相机由于品相完好的存世不多,近年来的拍卖行情也升值较大,一些国产早期金属材质的旁轴相机,几年前几十元无人问津,现在的价格已成千上万。有一个藏友在六年前花五十元买的相机,半年后就变成二百元,现在已升至两万元以上,价格暴涨百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的“红旗”、“上海”、“海鸥”相机及“东风”相机,因为数量稀少,目前市场价值都在五千元以上。
作为较早收藏相机的玩家,老相机市场在秦春光眼里还是很有前景的。因为国内的收藏热兴起不久,如果经常去一些交易品市场或者旧货市场转转,还是有不少“捡漏”机会的,价格门槛也会低很多。
如何辨别老相机
与其他收藏品市场鱼龙混杂的现状不同,老相机收藏中出现假货和赝品的概率较低,因为相机的构造涉及到光学,金属学,机械学,电子学许多方面,造价难度较高,成本也大,赝品也容易辨认,所以收藏的风险就小。如果真要作假,也是在机器的翻新改造上做文章,所以不要以外表的成色好坏来鉴定相机的价值,要多看细节,才能辨别真伪。
那么要如何鉴定一台相机的收藏价值呢?秦春光给出了下面三点意见:
一、首先看外观,也就是老相机的品相。外观包括磨损程度、机身的完好性、自由开启的正常度等。如果机身有严重磨损,缺少零件,外壳贴皮损坏等,都会影响到价格。
二、其次,关注相机的镜头。镜头是相机的核心,要检查镜头有无划伤、污点及霉变,镜头装卸是否正常。
三、最后,看附件的完备性,附件齐全的老相机价格更高。
在淘到一台心仪的老相机后,自然也少不了对它的精心保养。秦春光介绍说道,老相机的金属外壳、皮革装饰,在相机到手后第一时间就要进行清洁,行话里这叫做“整机”。除了外壳部分,相机镜头和暗箱也要用专门的吹灰刷小心处理,还有镜片、取景器玻璃等关键部件,都要用小毛刷轻轻刷去浮尘。每隔一段时间,老相机都必须做这样一次的全面清洁,才能延长寿命。
对秦春光来说,相机收藏除了欣赏之外,保养过程也是一大乐趣。他每年都会把相机拿出来使用两三次,按按快门,转动镜头的对焦环,拨动一下光圈,让老相机的各个部位都通通气,增加一下灵活性。通过这样的“整机”过程,他也能进一步摸清楚老相机们的“脾气”。在秦春光的人生里,收藏老相机就像是对待一个老朋友一样,在手动拨弄胶卷的“滋滋”声中,慢慢听它讲述那过去的故事。 编辑 朱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