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凸显人物个性

2013-04-29 00:44石萍
作文成功之路(初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葛朗台个性化语言

石萍

鲁迅笔下的闰土,老舍笔下的祥子,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物都个性鲜明、与众不同。人物没有鲜明的个性自然不能打动读者。那么写作中如何做到凸显人物个性呢?

一、运用典型事件凸显人物个性

常言道: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因此,用典型事件凸显人物个性,是写人叙事最常用的方法。

譬如优秀习作《胖胖的同学胖胖的心》中的一段:

也许是因为体胖则心宽吧,他极能包容同学们的恶作剧。寒冷的冬天,同学们个个都冻得发抖,唯有他的暖和程度最高。一下课,嘿,那里怎么有一大堆男生围着?走近一看,中间的那位不是“胖子”同学吗?一双双冻僵的手,不停地在他的脸上摸,往他的颈里插,往他的背里伸,往他的肚皮上贴,他却一动不动地坐在位子上,任凭别人在他身上取暖,好像他是小太阳。那么多人一次次向他取暖,他还真能忍耐,如果换了别人,早就火冒三丈了。

作者选取寒冬时节同学们拿冰冷的手用各种方式向“胖子”同学取暖这一典型事件,很好地突出了胖胖同学“极能包容”的个性特征。

二、运用个性化语言描写凸显人物个性

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情感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个性化语言。野蛮的人说话粗鲁,文明的人说话礼貌,虚伪的人说话善变,诚实的人说话真诚……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可以凸显人物个性。

例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一段:

(葛朗台)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什么东西?”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噢,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

在这个经典片段中,在发现金子后,葛朗台除了举动明显失控外,语言中也有着常人所无法表现出的那种狂喜,但读者却丝毫不觉得失真,原因就在于葛朗台的这些语言既与他贪婪吝啬的本性相吻合。

又如《李逵负荆》中,作者写李逵的语言:“过往客人,借宿一宵,打甚鸟紧,便道太公烦恼,我正要和烦恼的说话。”只此一句,活脱脱地写出了李逵的粗鲁、霸道。还有“哥哥,你说甚么鸟话,山寨里都是您手下的人,护你的多,那里不藏过了”,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了李逵粗中有细的个性。

三、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凸显人物个性

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最能凸显人物个性。最常用的有夸张、比喻等。夸张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征,比喻则是将人物的特征形象化。

如优秀习作《她就是这样》中的一段:

“啪!”一只花瓶被打破了,不知是谁干的,也不知道花瓶属于谁。这时,一声尖叫传来了:“是谁把我的花瓶打破了?给我老实站出来!”呀,原来是“小老虎”李小兰。这回准有人遭殃了!她采用惯用的招式:两只手叉在腰间,眼睛瞪起,眼珠都快掉下来了。一肚子的火气能把河水烧沸了。闯祸者只好主动承认错误。但她毫不领情,下去就“啪”的一下,连打带训把小王收拾了一顿。

文段运用夸张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小老虎”李小兰的火气之大,令人害怕。

四、运用侧面烘托凸显人物个性

古人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有时正面或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还不足以或不能很好地突出人物的个性,可以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弥补。

如《第二次考试》中的一段:

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那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当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员会里几位有名的声乐专家面前,唱完了冼星海的那首著名的《二月里来》,门外窗外挤挤挨挨地站满了人,甚至连不带任何表情的教授们也不免暗暗递了个眼色。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曲,她演唱了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有一个良辰佳日》,以她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理解惊动四座,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不由颔首表示赞许,在他严峻的眼光下隐藏着一丝微笑。

文段成功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门外窗外人们的反应,考官们相互传递眼色,苏林教授颔首赞许、严峻的眼光下隐藏着一丝微笑等,侧面衬托突出陈伊玲的歌声动听。

写人,就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切记——写好人物的关键是凸显人物个性,把握好这一点你笔下的人物必定鲜活生动,令人过目不忘。

【优秀习作】

“完全正确”的胡老师

石梦遥

我们的数学老师姓胡,开学第一天,他走进教室,大家立马被吸引了。他的前额有些凸,而且光亮亮的,穿着笔挺的西装,双手背在后面,沉着、稳重,很有老师的风范。再看他灿如阳光的笑容,便知道还是位和蔼可亲的老师。

几天的相处后,几乎所有同学都喜欢上了胡老师,更喜欢上了他那句口头禅——“完全正确”。上课时他很喜欢说“完全正确”,特别是同学答对了问题之后,他很高兴,说这句话的时候语音语调十分有特色。有同学曾一边听课一边画“正”来计算胡老师说“完全正确”的次数。一节课就有好几个“正”,几天下来,一张纸上已经繁星满天了。有的同学在下课时还模仿胡老师,一时间,“完全正确”成了我们班的流行语,其红火程度堪比当初周董的“双截棍”。

一天下课,我问同桌,下节是什么课。她一句“完全正确课”听得我一愣,等我反应过来,也只能感慨她的聪明了。确实,“完全正确”已经成了数学课的代名词。

不仅如此,“完全正确”还使数学老师人气高涨。一次语文老师让我们写关于老师的文章,许多同学都写了胡老师,自然也不忘提及那句经典的“完全正确”。于是这句“完全正确”在老师间也传开了。一天,班主任不知针对我们做的哪件令她满意的事,也来了句“完全正确”,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可写过那次作文后的几天里,胡老师似乎故意避而不说“完全正确”,同学们大失所望。

一次胡老师上课上得高兴,再加上同学答对了难题,他一时兴起,“完全”一词刚出口,同学们的目光就齐刷刷地射向他,眼中还闪着兴奋的光芒,竖起耳朵就等着后面的“正确”。然而,胡老师似乎意识到了什么,顿了一下,仿佛在吃力地转弯,回过神接着说“对的”。尽管如此。还是引来一阵哄笑。

最终胡老师还是恢复了从前的“完全正确”,他决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笑吧”。

【点 评】

“完全正确”已成为胡老师的代名词,文章读来令人捧腹,胡老师也深深印在心里。文章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用班主任也说“完全正确”来说明胡老师的口头禅影响力之大,很成功。

猜你喜欢
葛朗台个性化语言
欧也妮·葛朗台(节选)
白领葛朗台的秘密
语言是刀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