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罐900克的婴幼儿奶粉,让中国奶粉行业在过去十年内跌宕起伏,引来3亿人的关注目光,甚至摆到了最高决策层的讨论桌案上。
在过去一个多月,中国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拯救国产奶粉的政策。作为组合拳的一部分,紧随其后的则是对洋奶粉的高价格进行反垄断调查。显然,政府在整治奶粉市场的同时,还希望奶粉的价格能够降下来。
在一系列的政策背后,中国奶粉业将面临怎样的“危”与“机”?内忧外患的中国奶粉业的出路又在哪里?
多部门频出手“保卫”国产乳业
过去一个多月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拯救国产奶粉的政策。
这些政策一方面是强调对奶粉质量的监管。如2013年5月3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0次常务会议,要求全力以赴打好提高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水平的攻坚战,重塑消费者对国产乳粉的信心。
6月4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下发《提高乳粉质量水平,提振社会消费信心行动方案》,决定自6月1日起将开展为期3个月(6月1日至8月31日)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质量安全专项检查。
6月5日,全国食品药品安全和监管体制改革工作电话会议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会上强调,要以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为突破口,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产品专项整治,严肃惩处违法违规行为。
6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给工信部和发改委等九个主要的部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各部委出台相应措施响应中央精神。这之后,发改委与工信部、药监局、质检总局等部委联手从价格形成机制、生产许可、注册认证、配方原辅料备案审核、包装装潢等方面纷纷出拳,联合整顿。
另外一些政策则是鼓励国内奶粉行业的兼并重组,减少市场竞争主体,以便于管理。如工信部出台规定,要求在未来两年,即“十二五”期间,不再核准新建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项目,同时对2011年以来新建的项目要做清理和审查。如果不是兼并重组,简单意义的奶粉改扩建项目不能核准。
最后,政府把目光转向了外资奶粉公司。7月初国家发改委开始对多家洋奶粉品牌展开反垄断调查。
一系列的重拳出击,专业人士解读政府有意净化国内奶粉产业市场,目的都是整肃奶业市场,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食品质量安全,推动奶业健康发展,这对国内奶企来说是机会。
国产奶粉“危”与“机”并存
对洋奶粉的反垄断调查目前正持续发酵。有专家分析,多家洋奶粉下调产品价格,就有可能形成降价潮,这对国内奶粉市场可能产生两方面影响:从利好方面看,降价后,洋奶粉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营销也会随之减少。产品质量和营销是洋奶粉的两条腿,营销被削弱相当于砍掉一条腿,对国内奶企来说是机会。从不利方面看,即使形成降价潮,洋奶粉下调的幅度也就在10%左右。同档次的产品,国产品牌与洋奶粉的价差也就几十元,洋奶粉降价后与国产品牌的差价将消失,竞争可能更加激烈。
一家国内奶粉品牌负责人表示,这次外资奶粉降价属于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结果,但是外资奶粉在这个时候降价的结果是冲击国产奶粉价格体系,导致外资奶粉的市场份额增加。“国产奶粉的成本本来就比他们外资高很多,国产奶粉的价格比他们贵一些是合理的,但是当外资奶粉降价后,外资又有很强的品牌影响力,作为消费者去买什么奶粉就可想而知了。”该国内奶粉品牌负责人表示。
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表示,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成本每吨要比外资奶粉高10000-15000元,外资降價,国产奶粉是否要跟着降?如果国产奶粉也降,高额成本就让企业难以支持。冷友斌表示,国家是想扶植民族奶粉产业,但过度强调让外资降价而不是从整体上来整顿外资垄断,结果会使国产奶粉再次受到打击。
虽然当前国产奶粉仍处于劣势,但是面对国家政府部门创造的机会,各大奶粉企业并未放弃,而是积极把握。当前蒙牛、伊利两者表现最为积极,均已有所行动。蒙牛作为乳制品行业巨头之一,奶粉业务鲜有作为。如今正值行业兼并期,蒙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购雅士利,在奶粉行业的地位瞬间提升。伊利则选择了与海外乳制品企业DFA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得到技术和品牌支持,还可以借助DFA的养殖优势在海外奶源方面更进一步。
国产奶粉突围关键在信心重建
“进口奶粉的集体降价对国产奶粉的冲击是有,但是有限。”宋亮认为,买得起进口奶粉的消费者最关心质量安全和营养丰富,这部分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进口奶粉价格涨跌完全不影响其消费习惯。但对于此前购买国产奶粉的消费者,国产奶粉的主力产品价格在200元以下,进口奶粉虽然降价,但价差依旧很大。预计可能造成的影响主要是国产奶粉的高端产品,比如圣元优博这一类。
事实上,相比于进口奶粉的降价,本土奶粉企业似乎更加关心消费者的信心重建问题以及政府的扶持。飞鹤乳业表示,国产奶粉从奶源、配方原辅料、加工工艺等,都比外资有优势,但现在关键是国家和企业要采取各种有效政策和手段来重振消费者信心。“如果国家对于整个产业扶持的相关政策落实到位,使得国产奶粉和外资奶粉的有序竞争在一个层面上,必将激活本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