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丰荣 赵波 孙云平
摘 要: 高考虽说是一种高等教育的选拔性考试,但其只是一种测试。既然是测试就有相应的评价,而报志愿则是对这种测试的评价。高考志愿的填报已经从实践走向理论研究。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都无一例外地以高考分数作为评价的最终依据。其实此时的分数并不可靠,甚至于不可信。作者作为一个教育功能评价的研究者,阐述了分数不能作为报志愿的最终依据的原因,提出了Rasch模型的新量尺观对高考志愿中参考依据的启发。
关键词: 高考志愿填报 Rasch模型 等距量尺
高考作为国家选拔高等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我国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功不可没,也是考生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关系以后的命运。高考志愿的填报成了高考后的重要程序,大部分时候这种程序更重于高考本身。高考分数公布后,社会的预测专家等纷纷高谈阔论。亲朋好友时刻关注各种高考填报志愿的方法、技巧、策略等。无论采用什么样报志愿的方法、技巧、策略,我们都要有一个参考依据。虽说有少数文章中提出不同的参考依据,但最重要的最终参考依据依然是分数。樊刚峰在《“高分”考生如何避免落榜》中,注重学校录取平均分,选准“参考值”一段中提出:在选择可填报的学校时,要选准“参考值”,即在参考往年录取情况时,既要看高校的录取最低分,更要看高校的录取平均分,并尽可能淡化“最低分”概念[1]。刘莹莹等在《我国高考志愿填报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中强调要了解高校往年的分数线、各专业的分数线[2]。有的专家在报考志愿时,宁愿将分数降低20分。有的专家提出分数的转换,如:李晓燕等在《浅析如何填报高考平行志愿》中提到可以将成绩转换成相对分,还提出了转换的方法。有的专家在依据中提及考生的名次,但最终文章的结论仍然以分数为主。如宋彩红在《科学填报志愿》中提出考试成绩是决定考生填报志愿的最主要因素。考生要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和在当地所处的分数排序位置,掌握预测学校录取最低分数线的方法和技巧[3]。有的专家强调了另一个依据——名次,如:冯金旭在《高考填报志愿误区及应对策略》中提出: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成绩及在全省的排位情况并结合招生院校往年的录取分数和招生计划的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4]。吕晶在《让平行志愿成为实现理想的助推器》中提出:在志愿填报时,考生既要关注自己的高考分数,更要关注自己的位次。由以上文章,我们不难看出虽依据有所不同,但最终都以分数作為最终依据[5]。
那么分数作为最终的报志愿依据有何不妥?这也许是大多数人心中的疑惑。
笔者作为一个教育功能评价的研究者,在研究评价模型Rasch的过程中,发现Rasch模型提出一个等距量尺的观念。Rasch模型在如何让测量达到等距的研究中,对分数是不是等距量尺提出了质疑。作如下假设:假设1:相同的试卷中,A同学比B同学答对了10道题,因此得出结论A同学与B同学的差距是10分。假设命题者在A、B同学的差距之间出20道试题,而这些试题在难度上,都是A同学可以答对,而B同学答错,那么两人之间的差距会变大,我们就会认两人的差距是20分。反之,这样的题只有5题,那么我们会认为他们的差距就只有5分。因此用分数表示两人的差距是有问题的。假设2:假设第一次考试,A同学考了10分。在第二次的考试中,命题者在A同学与其进步程度之间出了很多题,A同学答出的题目就会增加,A同学有很大进步。如果命题者在A同学进步程度之外出了很多题,那A同学答出的题目就不会增加,结论是A同学没有进步。从以上假设中我们可以看出,A、B同学的差距是依赖于分数,A同学的进步程度也是依赖于分数,可命题者的行为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从此处看,分数并不可信。
我们用的是同一份高考试卷,得出来的分数看似等距,其实不然。原因不是出在分数本身上,而是出在试卷上。今年的试卷较往年的难度、区分度等往往只有教师关心,家长和考生都会忽略,所以才会出现以下现象:考生或家长咨询志愿填报时,往往会问:“你们学校今年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我考了多少分,能不能被你们学校的某某专业录取?”“请问我进你们学校有几成把握?”等等。其实都是犯了相同的错误。
那么,不以分数为依据,应该以什么为参考依据呢?Rasch模型提出的客观等距量尺是用来测量试题的特质与被试者的特质,得出的是严格的等距数值。报志愿没必要这么严格比较两个人的差异。我们只要定好自己的位置就可以,也就是采用顺序量尺,而这种量尺的依据不是分数,而是排名。笔者认为,以高考后的全省排名作为报志愿的依据,远远要比以分数作为依据可靠得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北京大学去年的最高分数线是650分,今年你考了670分。今年北京大学要在全省招2名学生,而你的全省排名是第5名,请问,你敢报吗?答案显而易见。
基于以上,笔者建议,在报志愿时应该以全省的排名作为主要依据,以历年来名次段的去向作为次要依据,以试卷的难度、区分度、分数等作为参考。至于用名次作为依据比用分数作为依据更具科学性,以后的文章中详述。
参考文献:
[1]樊刚峰.“高分”考生如何避免落榜[J].山西教育(招考),2013.7:28-29.
[2]刘莹莹,潘黎,侯剑华.我国高考志愿填报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J].教育理论,2013.4:25,28-30.
[3]宋彩红.怎样科学填报志愿[J].山西教育(招考),2013.7:23-24,29.
[4]冯金旭.高考填报志愿误区及应对策略[J].高考,2013.5.
[5]吕晶.让平行志愿成为理想的助推器[J].山西教育(招考),2013.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