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
近日,一条新闻让人啼笑皆非,“出生45天的婴儿被带去上早教课”,再一次引起公众对于早教的关注。早教真的像广告宣传的那么有用吗?在早教普及化的当下,家长们对于早教真的是理智的选择吗?抑或是“人有我也得有”的追风心理?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中国,婴幼儿早教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早教机构的萌芽,但当时的所谓早教其实还是主要以照看孩子为主,并没有教育的特点;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迅猛发展的经济,第三产业方兴未艾,早教机构在此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再到现在,早教市场已经具有了相当成熟的规模,并且越来越受到了家长们的重视,成为朝阳产业。
为什么早教的发展会如此迅猛?其实跟市场是紧密关联的,一句话:人们需要早教。而这种需要,其实是一种心态。早教机构大肆宣传早教对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全面教育等方面具有超乎想象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早教机构把早教的功能具化到人身体的各个系统,对于神经系统来讲,是让孩子变得更聪明,让智力发育更充分;对于四肢来说,是更协调、更灵活;对于五官来讲,则可以发育得更加耳聪目明;对于思维,更加缜密……宣传语越具体越形象,对家长们的吸引力就越大,家长们也觉得似乎上了早教的确可以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无论是不是心理上的一种错觉。
于是,近几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着各种大大小小的早教机构,可能叫法不一,但性质都是一样的,比如有的叫做亲子园、亲子中心,有的叫做早教基地,还有早教园等,大同小异。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早教机构在立足一线城市之余,开始向二三线城市设立连锁,而一些小规模的,可能只是开设幼儿园或托儿所,在其中成立一个早教班,幼儿园老师兼顾早教班的课程。有孩子就开,没孩子就撤,非常随机。然而这也比那些开门没几天让家长交完钱办完卡后,便关门失踪的骗子们强太多了。
早教的发展趋势是参差不齐,但又急速成长,也吻合着人们对于下一代的那种期盼与希望与日俱增。的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含有跟别人家孩子攀比的心理满足感。这也是很多家长会带孩子去上早教的重要原因,家长服从于从众心理,并没有理智地判断孩子是否真的适合并享受这个过程,忽略了对于孩子来讲,也许是一种负担和承受。
孩子是家长最大的花钱“工具”
“我儿子4个月就过来上课了,”李女士一脸得意神情地说道,“当然是上得越早越好了,人家的孩子都会数一二三了,你的孩子还只是在地上滚球玩儿呢,这就是差距。你看现在,还没开始上课呢,他已经跟老师玩得很开心了。”
笔者跟踪一节8月龄以下的婴儿早教课发现,100%的婴儿都不能做到认真听课,不是哇哇大哭,便是吃奶喝水,要不就是拿着铃铛在玩儿,甚至还有在妈妈怀里睡得沉沉的。
当笔者质疑这样的课时,一位半岁娃娃的家长说:“孩子听不听没那么重要,我们家长学完了,回去再慢慢教给他,也一样。再说他也不是每一次都不认真听,有时候也能听一阵儿。”
“即使他不听,让他感受感受这种氛围也是应该的,现在上早教主要给孩子一个概念,让他知道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很多事是他所没有接触过的,让他熟知人是需要群处的,省得以后认生,或者脑子里只有自己的家人,那样是很不好的。”一位戴眼镜的父亲很权威地总结着,其他家长也都表示赞同地点着头。
笔者住的小区是一个新型小区,基本上入住的业主都是年轻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着相似年龄的孩子,带动了小区周边相关婴幼儿产业的兴盛,从婴儿的吃、穿、玩,到各种早教、幼儿园、艺术培训机构,可谓应有尽有。每逢周末,小区广场上便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宣传资料前部分是千篇一律的网上下载的早教介绍,中间简单描述了一下他们机构的特色,并附有几张大大的彩色图片,最下面的价格着实让笔者大吃一惊。
根据不同月龄的婴儿有着不同的价位区间,年龄越小价位越高,从70元到150元每课次(一次课最多40分钟时长)不等。我们按最低价位来算一笔账,一周上两到三次,就得200块钱,一个月下来就是800多,加上相关其他费用,一个月的早教课学费就得千元起步。何况你一旦上了课,就像一步踏进了井里,接下来是一系列的连锁消费——
今天老师们在课堂上宣传,说游泳对孩子好,家长们就会跃跃欲试给孩子办游泳卡;明天老师们又会提及益智游戏对孩子智力开发好,家长们势必又会买很多老师推荐的益智卡或益智书。就像张先生说的那样,“一环扣一环,你永远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环。”
张先生的孩子相对较大,将近18个月龄了,最初只是看到宣传活动期间搞优惠,花8000块钱办了一张年卡,说不再限制上课次数了,但是很多时候上课时间会因为各种原因进行调整,会跟孩子的睡眠时间发生冲突,最终一个月也去不了几次,平均下来每次课程都得百元多。其实这是经营者的一种营销手段,家长们也无可奈何。
据某早教机构前台收银人员悄悄告诉笔者,每次做活动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人来办理早教卡,但是事后用不了两个月,这些人上课便渐渐地越来越不频繁了。笔者从年卡客户里随机选取了几个进行电话采访,八成的家长都表示,反正我钱都已经交了,就算是对孩子、对自己,甚至是对周围同事朋友有了一个说法。当新鲜感过后,发现去上课是非常考验家长耐心和体力的一件事儿,便不再那么想去了。更有家长直呼,反正去也不指望能有啥明显作用,只是当亲朋问起的时候就说已经报了早教班了,无非一个面子而已。
的确,对于很多中国家长来说,面子跟孩子一样重要,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家长们最大的花钱“工具”,也成为他们越来越想要以此获取面子的“工具”,同时,也悄然间成为那些早教机构经营者赚钱的“工具”。
老师们眼中的早教
早教机构的郭老师诚恳地说:“我们早教所要传达的其实并不是教会孩子读书、识字、做加减法,而是培养一种社交能力,让他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家里那么大,每个人都有各种机会跟陌生人打交道,让他知道有老师与学生的这种层次感的区分等。这些东西如果家长可以在家里完成,那么不上早教是可以的。只是现在很多家长不是没有时间,便是没有能力,甚至都没有意识去这么做,所以早教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郭老师说,有一个10个月大的宝宝,每次上课都会被他妈妈压制得板板正正,一旦不认真就会被打小屁股,孩子又不敢哭,每次都是带着极其委屈的表情从头憋到尾,回去后爷爷奶奶还会“拷问”孩子都学了些什么,这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便承受巨大的压力。作为老师,我们也劝告过几次,后来也不想管了,毕竟下课后,回归到家庭就不是老师的职责范围了。
童老师是一名有着10多年教龄的小学老师,做班主任也有6年了,从她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她认为即便是那些上过早教的孩子,到了小学,依然还是像没上过早教的孩子一样让她“费心”。在她看来,整个学龄前的阶段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就是一个“玩儿”,没必要“挖掘各种潜力”。童老师拿了两个她班级里的学生来进行对比:朋朋在小的时候上过将近一年的早教课,而悠悠从未上过,从他们俩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成绩及课内外表现来看,基本没有任何区别,不能绝对地说早教对小学没有什么影响,但至少影响甚微。同理,对于中学教育就更是没什么区别了。
的确,看看来上早教的孩子们的表现。上课前一刻钟,10月龄以上的孩子知道接下来要上课了,开始不安,要吃的,要喝的,没有理由地哭闹,甚至需要更换好几次尿不湿,总之就是不停地用各种方式提醒家长“我有事情做,我有比上课还重要的其他事情做,我目前还没准备好上课,不能上课。”
而那些10月龄以下的小宝宝们尽管不能像哥哥姐姐们那样聪明地表达情绪,但他们也会用不情愿的咿咿呀呀来传递某种信息,很多妈妈都能听懂,她们选择不理会而已。这其实给孩子对于课堂教育的心理排斥埋下了最早的隐患。
早教真正的意义
通过采访发现,其实大部分家长无法准确说出早教具体有啥作用,或许这也正是这种神秘性,牵引着很多家长盲目地跟从。
有一个现象,几乎所有的早教机构都会有洋外教,并且宣传点都是这些洋外教、洋理念,靠着这些来提升机构的档次。一位有着4个孩子的加拿大外教老师说,他是一边在做相应的教育学研究,一边在做外教老师。在他看来,早教课程在中国发展得并不理想,甚至很大程度上被经营者歪曲了早教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沦为了一种“生意”。可悲的是中国的家长们并没有这种意识。
卓女士是婴幼儿教育的一名博士生,也算是此领域的一名年轻专家,她觉得早教在国内需要专业化、正规化、学术化。
在国内,婴幼儿教育已经很普遍,但是还没有一个正规师范院校以一种正规的方式推出早教的系统专业教育。其实早教并不能简单意义上等同于婴幼儿教育,它们在本质上还是有着很多不同之处的,它并不仅仅只是婴幼儿教育的一个铺垫与雏形。在某种意义上,早教包含有婴儿的养育和教育两者,相应知识的宣传与普及需要过程,更需要正确的渠道。
“早教施教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借助专业机构的辅导和施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理想的早教需借助家庭、社会专业机构、幼儿园共同完成,而父母往往是宝宝最好的早教老师,这也是许多国家都在提倡亲子早教的原因之一。”
另外,亲子早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适龄化早教,而适龄早教远远不是混龄的早教中心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家长的亲自参与,与幼儿之间形成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爱和家的温暖中体会到亲子教育的欢乐的同时,轻轻松松学到适龄的文化知识,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编辑·王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