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辉纯
有人说“善”就是好,那么,“好”是什么?美女人见人爱,是不是就是好呢?庄子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然而“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聚。”(《庄子·齐物论》)因此,仅仅是说“好”就是善,显得过于简单。
孟子认为:“可欲之为善。”(《孟子·尽心下》)认为值得人们追求的、喜欢的事物是“善”,如名誉、金银、权力等等,那么是不是名誉、金银、权力这些就是“善”呢?如果是,那么为什么人们常说,“人怕出名,猪怕壮”“金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权力是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为民造福,用不好自己伤自己”之类的话呢?所以,仅仅认为“可欲之为善”,显得也不合理。
那么,什么是“善”呢?“善”的本质是中庸,不过也不及,它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它既不是外在的好,也不是或者仅仅是值得人们追求的东西。宋代大儒朱熹的对善的理解值得借鉴。他在《中庸章句》中解释,“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句话时,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朱熹的解释表明了“善”的含义:善就是事物或行为本身的中庸状态,不及也不过。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尼科马可伦理学》中也认为,“善”即“中道”,也就是“中庸”。善即中庸,或中道这正是表明了“善”不是外在的“好”或者“可欲”性的东西,而是事物的内在本质。通常人们说的“美女”或者“可欲”的东西多是强调事物的外在性,是一种工具理性,而非事物的本质。正是因为人们对“善”的误读,因而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偏离正道的善恶观。而事实上真正的善的本质就只有一种,即中庸或者中道。在道德哲学视野中善是事物处于“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中的那种存在方式。“善”的这种中庸或中道的本质内涵,不是一种固定的存在,而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是动态的,它随物与事、随时与地而变化,而在这种变化中,善又往往处于“不偏”“不倚”状态中。所以,我们说“舜”是善人,不仅仅因为他“好问而好察迩言”,更重要的是他具有道德智慧,能“执其两端”,后“用其中于民”,能够把握好善的本质。
既然“善”是事物的中庸状態,那么,一切道德规范的创建和应用,无非就是为了实现“善”的这种中庸状态。例如,救人就是如此。孟子列举了一个很有名的案例。他说:“嫂溺,援之以手”是正当的、是善的。嫂溺不救,那是“豺狼”的做法。他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孟子·离娄上》)但是,假如将嫂子救上来之后,还不放手,就过了头,违反了“善”的中庸状态,那就不是救嫂了,而有了涉嫌“淫嫂”的企图了。因此,嫂溺要及时救,救上来之后要及时松手,这才是“善”,否则,不救或救上了之后不放手,都不是“善”。同理,在现代社会中,青年人给老人让座位是善,但是在通常情况下,青年人不让座,该青年的行为是“不善”,是“不及”,但是如果老人强行将青年拉起来,或者强迫他人让座位,那这位老人的行为就显得“太过”,也是“不善”。
由此可见,善是事物的内在本质或是事物的中庸状态,代表了事物发展方向,“善”不是外在的“好”,或者“可欲”,“善”是中庸或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