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莹 刘恕淼
【摘要】自2001年“9.11”事件至2002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在每桶20美元的低迷状态后,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结束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开始稳步上升。反复波动、剧烈上涨的国际油价对石油需求日益增加的中国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冲击。鉴于此,本文从研究国际石油波动原因着手,深入分析国际油价波动的非经济因素,进而结合油价波动给中国能源安全所带来的诸多影响进行探讨。并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应对石油价格波动具体措施与对策,以提高中国经济对国际油价冲击的抵御能力与适应能力。
【关键词】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非经济因素分析
石油是现代工业和经济发展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能源商品,其价格是世界上主要的原材料价格指标。近几年,国际原油价格出现了巨大的涨幅,而且在上涨之中伴随着剧烈的波动,波动幅度远超以往。这样的原油价格走势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及非经济诱因的历史考察
1.西方国家控制下的油价下跌阶段
从石油工业兴起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前,这一时期世界石油工业和国际石油价格完全由西方石油公司所掌控,西方发达国家对当时价格极为低下的世界石油资源进行大肆掠夺,导致石油价格长期处于1~2美元/桶的超低水平上。这一时期的石油价格并没有影响而使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石油市场,不仅没有直接反映石油内在价值,而且也没有反映资源国的利益,基本上是西方石油公司的垄断价格。
2.欧佩克组织下的石油危机阶段
欧佩克(OPEC)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简称,成立于1960年,是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的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国际上的活动集中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上,围绕确定石油生产配额和保持目标价格的核心,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及石油进口方博弈。在最初的1960年到1973年期间,欧佩克开始协调产油国的产量,实行了“定额生产计划”,各成员国团结集体的力量共同提高原油标价,油价从每桶1.80美元升至3.011美元,通过这次油价的上升奠定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之后在1973年到1982年里,欧佩克组织利用当时美苏冷战对抗高峰时期的国际政治环境和中东产油国的不稳定形势,五次单方面大幅度提高原油标价,到1981年10月油价高达每桶34美元,使其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程度达到了顶峰时期。
3.伊朗革命影响下的油价震荡阶段
1979年,欧佩克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爆发革命,使伊朗石油生产大幅下降,世界石油供应每天突然减少500万桶,一些国家由于害怕石油供应突然中断而大量囤积,导致石油价格从每桶13美元升至34美元。随后在1980年,伊拉克突袭伊朗,两伊战争爆发,致使两国石油出口受阻,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度暴涨至42美元/桶。
由于油价过高,普遍节省燃料且消费量直线下降,世界石油市场长期饱和使油价陷入低迷状态,因此在1986年欧佩克决定放弃基于沙特阿拉伯轻石油的固定定价结构,并降低油价以便重新夺回市场份额,布伦特石油在7月份降至每桶8.75美元的低价。
4.金融危机危机刺激下的油价大幅波动阶段
受亚洲金融危机、由于需求下降以及OPEC不适时宜的增加石油产量,布伦特原油价格从1997年1月的24153美元/桶下降到1998年12月的9125美元/桶的最低价。然后从1999年3月开始反弹并一路攀升,2000年8月突破30美元/桶,2000年9月7日最高时达到37181美元/桶,短短18个月涨幅达3倍之多,创“海湾战争”以来的油价新高。2003年之后,油价更是一路飙升,终于在2008年7月创下接近15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并在5个月之后2008年底戏剧性地下挫到40美元以下。
二、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非经济因素
1.社会与政治因素
由于国际局势不断变化,政治因素是影响石油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在很多情况下可能出于本国的政治利益的保护或考虑需要形成对石油的供给或储藏,从而影响石油价格的上涨或下降。许多国家甚至会处于战略需要操纵石油价格。总的看来,政治原因是影响油价上涨或下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甚至是造成一段时期内油价大幅度陡升陡降的最直接原因。
2.军事战争因素
1978年底,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的伊朗政局发生剧烈变动,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即“伊斯兰革命”。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停止全部石油出口,世界石油供应量大幅减少了500万桶/日,造成石油供应量严重短缺,由于市场供不应求,石油价格从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随后,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袭伊朗,爆发了两伊战争。这次战争的爆发导致两国的石油出口量锐减,一度导致石油出口完全中断,全球石油产量骤降,在这种战争背景下,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并一度达每桶42美元。
3.世界能源格局变动因素
油价波动直接反应了国际市场对石油稀缺性的认定和预期。作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商品,稀缺性成为石油最基本的特点。油价的不稳定根源于市场的波动,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动。总的而言,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柴火时代、煤炭时代和油汽时代。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由于石油生产将达到一定的顶峰,天然气将逐渐替换石油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走进人们的生活。
4.其他不确定因素
原油价格波动之所以备受关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全球化、多元化的石油市场具有高度复杂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为:石油价格变动经常性受控于某种利益需求;生产及交货地点也复杂多变;存贮量不足限制、季节性和气候条件变动影响、投资周期影响以及地区战争冲突等突发事件影响。石油需求相对缺乏弹性,一旦供给短缺,倒是供不应求的状况,石油价格就会一路飙升,直至需求下降缓解供给缺口,这些都是使得石油价格昂贵和多变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应对国际油价非经济因素波动的对策
1.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加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在扩大石油产量的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石油储备体系,提高石油储备能力,保证我国不至于受到石油供应的大幅冲击和影响。
(1)建立组织协调机构。应当成立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牵头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防部等部门以及有关的石化企业参加的协调小组负责,协调石油战略储备的有关工作;并将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纳入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计划通过计划加以实施。
(2)研究制定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具体方案。根据国际经验进行石油战略储备,首先,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建立相对完整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体系。再次,研究确定石油战略储备的目标、工作重点、行动步骤和分阶段实施方案。最后,还要研究制定有关的石油储备规章制度和相关管理条例。
2.提高科技水平面积及开发新型能源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石油使用率,加大技术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实现节能和发展可替代能源。我国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来降低油耗,以减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随着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汽车燃油消费量也在逐年增加。做好车用燃料的技术创新和替代工作是近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开发节能型汽车,通过汽车技术创新来提高燃料的经济效率,并配合以税收政策来鼓励节能型汽车的生产。
3.共创节约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节能法》的实施力度。并通过建立有关的激励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化进程,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息中的比例,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中国能源外交力度
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加强各国对石油的需求。鉴于国际石油市场油价的巨大波动各国对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进口石油的大量增加的现实,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保障石油供应来源。一是采取多元化石油进口战略,以分散石油进口过分集中于某国或某国际石油组织带来的风险。二是到国外参与油汽资源的合作开发建立我国自己的海外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1]孙永生.国际石油价格从顶峰跌落的背后——2006年国际石油市场述评及2007年展望[J].当代石油石化,2007.
[2]黄运成,陈志斌.高油价时代的国际石油地缘政治与中国石油贸易格局[J].资源科学,2007,1.
[3]林进成.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的回顾与展望——兼论我国的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07).
[4]于倡浩.金融危机下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12(01).
[5]查道炯.相互依赖与中国石油供应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06).
[6](英)安东尼·桑普森.石油大鳄(中译本)[M].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