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
画家熊灿亭
熊灿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书法美术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中国意象画研究会副会长,美术评论家,画家,致公党湖南省书画院副院长。有《一品艺境》《半斋呓语》等书画随笔行世。他在对学院派和文人画的创作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托古寓今并被称为“新古典文人画”的风格。主张:书画家创作的每一幅作品要对自己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收藏家负责。
熊灿亭总会给人带来眼球放光的感觉。在湘人画家中,似乎熊灿亭总处于“异化”的形变中。在我印象里,他是一位创新意识很强的画人,年轻时曾经置喙西方画的习练,作品常有天外飞来之笔,似乎玩宇宙于股掌,有些人看他另类,其实他并不离经叛道,不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性灵所至,佳作随之而出,让人瞠目,身手可谓不凡。以前瞻顾他的画品,多为印象派的架构,意象跳荡于笔锋,墨法反差于纸面,象征、跳跃、灵动,甚至玄奥、断裂,可说是现代凡高再世的某种极致,确实撼人心魄,别开生面,那样的耐读或言咀嚼味,犹如含饴品茗,舍而不去。近日得缘目睹其今年部分新作,眼前豁然,耳目为之一新,又出人意料。熊灿亭的才子之气,再露尖角,湖湘画界之“外星人”又有新的“主义”,让人喜出望外,联想他平日的性情趣味尤其是他那“外星人”一般的机智、灵变、聪慧,想必墨法点线在他胸间流动,定然别是一番春秋。
清八怪郑板桥谈绘画之体验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是指生活在艺术家意识上的加工,再付诸笔墨实践,还有变数。这样的变数就要看画家的哲学思想与学识的深疏之度了。
熊灿亭是学汉语言文学的出身,他接受的教育及其文化阅读,多半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但他的画作却从一开始就有别于他人,明显的有现代画派的抽象倾向,其笔墨随着其思想转向更深沉的人类文化思索,风格也苍劲、雄浑起来,表明画家艺术观念和思维方法趋向成熟,与他以往画作的灵巧、奇特、诡丽形似汉楚。熊灿亭以去繁就简的画风肇始,转而问古,揣测其动因在于近年他潜心自身造诣的深化,学与思的结果自然导致笔墨观念的变化,对于艺术家来说,思考就会不满足现状,就是“胸中之竹”转变为“手中之竹”的行动,它会引起思维方式和艺术实践行为的变化。
观熊灿亭的人物画作,绘画语言的理性色彩又一次证明了他用心良苦的革新观念。这类画品的特点在于以古典的笔调营造禅的意境,颇显“顿悟”的精神。禅画古已有之,王维、贯休、八大可以算作禅画的巨子。其实他潜心创作人物画时,并没有法古的意思,只是想寻求某种突破,旨意仍然在另辟创意。没有想到作品出炉,众人一惊,纸墨无言,却有风雷掠过,皆以为笔简意足,意境空阔,山水清脱纯净,人物清介散闲,一种直指本心的禅境风骨油然而生。湖湘古为楚地,却是佛教禅宗的发祥地,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哲学思想影响甚笃。熊灿亭无形之中受到当地文化源流的影响,《树有参天势》画面看似无风,风在心田,是说外物宁静,内心生风;《对悟可通禅》本身就是禅悟给人的劝戒;还有《乐山知义图》,画中长者嗜山,应孔子“仁者乐山”之义,喻示观山便知仁义之道,等等,皆有禅教哲理之深意。“画中无禅,惟画通禅”,清代高僧担当和尚说得有理,这里暂且不论方画是否可以归宗禅画,但是画中山水澹远简约,澄明脱尘,人物狂放无羁,出世入空,画面哲理叠应,理趣暗显,兴味不尽,辨证的灵气游刃其间,确有画界追崇的“逸品”之档次,难怪同人称之禅画。
艺术创作实践常有作品客观与作者主观意图相左的现象,应该说,熊灿亭本人起先也没有料到自己的作品竟然与禅意佛理连上瓜葛。但不可忽略的是,画家的根基深扎在这块充满文化灵性的土地,多年的素养历练终于获取到“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领悟。论说我更喜欢他的“禅画”,景物变形如佛教内外形态的圆润,人物的神态仿佛大智若愚,翰墨之中无不流溢出巧思甚至玄妙,那种玩世傲世笑世警世的复合心态,那种喜怒哀乐皆随本性的世外生态,那种天马行空、放浪形骸的隐士身态,曾经为多少文人墨客所推崇,尤有文人画的把玩价值。文化人雅好的品位在于此,画家心逐手追的境界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