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装备因素论清洋务运动时期军队与近代化差距

2013-04-29 19:06尹建伟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军事情报后勤保障通信

摘 要: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有了近代化的国防力量,装备了大量新式装备,但更像是做了许多形象工程,因为整个军队建设是落后的,直接影响了清军的战斗力,在战争中不能充分发挥出优势兵力。新式军队还谈不上一支完整的近代化军队。

关键词:军事情报 作战素质 兵役制度 后勤保障 通信

晚清洋务运动中一支近代化陆海军,虽然配备了新式装备,采用西洋练兵之法, 但整支军队依然是落后的,与西方军队有很大差距。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暴露了军队严重的不足和缺陷,本文将从清新兵的将领指挥、兵役制度、后勤保障及指挥体系,并结合这两场战争来分析新式军队的差距及军队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央军事情报失误,决策犹豫,多数将领怯战且指挥不利。

在战争中情报和决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将领的勇敢及正确指挥对士兵的士气很重要。在十九世纪西方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军事情报机构,且独立性较强,受官僚干扰、党派侵轧较少,加上向国外派遣发展间谍,使得谍报工作大量来服务军事并使军队直接受益。法国在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军情参谋部,在中法战争中做了大量的谍报工作,有效协助法军迅速熟悉地形与清军作战能力及意图,甚至连清朝的中央决策也详解,所以法军可以尽快适应战斗并获的主动权。日本同样在战前做了大量的准备。而清军则落后的多,中央没有专门的军事情报机构,那些制定计划的人员,也会受到各派大员的多项指责挑剔,独立性较差,中国更是缺乏谍报人员,导致清军作战计划相当被动。如在谅山一役后,法军增驰镇南关,潘鼎新轻信了张之洞“法意在占越全境,断不轻入华界”的情报,令清军回守越境,导致第一次镇南关战役失利。甲午战争中,日军攻占旅顺后,李鸿章要求增加山东的防御,而清政府则认为日军会从辽沈进入京津,则在奉天部署了湘淮220营,约十余万兵力,却只在山东放了41营,两万余人,威海一线只有16营,且都是新募兵。日军在威海动用了十万陆军和整支联合舰队,明显优势大于清军。清军很快防线崩溃,山东半岛陷落。

清军将领指挥不利,更重要的是怯战,战场临阵逃脱的不胜枚举,严重扰乱了军心,造成士兵士气低落。如马尾海战时的张佩纶何如璋没做战争准备,战士弃师而逃,福建水师陷入混乱;在黄海战役中,济远号舰长方伯谦临战而逃并撞沉了扬威号,降低了北洋舰队的作战实力。在陆战上,将帅指挥不利,临阵而逃者更多,潘鼎新的怯阵,平壤叶志超的一夜狂奔500里,旅顺之战中,六帅将领五个逃等等。一支部队的指挥核心是军队的灵魂,清军在局部战役的实力,将帅负主要责任。

二、士兵作战素质较低,训练程度不足。

陈旧的兵役制度影响了兵源,松弛的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影响了战斗力。 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义务兵制,规定每个成年男子都有向国家服兵役的义务,保证国家的常备兵员,同时设志愿兵,加强后备力量。日本也在明治维新后实行了常备兵与预备兵制。他们按国家统一征兵,采用国家统一的制式装备,统一着装,进行严格的训练,国家并加强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职业军人,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清军则沿用存在千年的募兵制。兵源一般有三种:迫于生计的农民,抓取来的壮丁,发配充军的 牢犯。同时选兵大都掌握在地方大员手中,更没有专门对政治思想教育,士兵思想觉悟不高,以致大多数人当兵仅仅是为了混碗吃,战场表现不佳。兵役制度的陈旧落后,给甲午战争中国军队的动员和补充造成严重困难。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没有建立起常备军、后备军这种近代兵役制。战时扩军是临时招募,没有经过训练,“皆系乌合之众”。平壤战役中,由于许多士兵缺乏训练,第一次扣动扳机成为他们的最后一次,在战场上竟然多次出现临阵时把子弹装错枪或没带子弹带,同一队的士兵相互不认识,甚至将帅搞不清自己的军队部署。如平壤守军将领叶志超不了解阻击日军的方向,只顾北逃,结果遭日军伏击,军队松懈即成混乱无序状态,相互踩踏死伤者达1500余人,(当天战斗中伤亡仅200人)。海军中北洋水师操练不够,黄海海战时仓促混乱,不能相互协防。可见清军平时严重缺乏训练,士兵素质不高,战斗力十分低下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三、落后的后勤补给是清军的绝对弱点。

清军虽然装备了新式武器,招练了新式军队,但没有建立相应完善的后勤补给,大大削弱了其战斗力。在中法战争中,法军曾计算过:分别以西贡和广东为中法双方的前出基地,同时运送军队和物资至谅山一线,法方只需三十天,而中方则用三个月,原因是法军有完备的运输保障体系,海运、河运及陆运发达,中方依然采用古老的牛马车拉形式,再加上边境道路不畅,明显落后于法方。在储备方面,法军先运大量粮草物资于中越边境,中方是边战边等;在医疗保障上,法军采用西医疗法和药物,能够及时治疗伤员,相比清军则相形见绌。在谅山一役中,法军发动总攻时,由于晨雾过大,火炮失效,双方基本靠步枪火力较量。一支装备了新式美制雷明顿式步枪的淮军连续击退法军多次进攻,但清军弹药有限并储备不多,物资也无法及时到达,以致法军抓住机会反攻击溃清军。落后的后勤补给严重制约了清军在中法战争中的战斗力,在战斗状态下变得相当被动。

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黄海激战后,中日双方军舰都严重受损,修复成为双方海军的首要任务。清军的抢修工作遇到了一系列难题:硬件匮乏,只能临时向洋人购买;维修人员不足,只能临时从矿厂抽调;战前经费不足,缺乏保养维修设备等等。而日军归港后立即展开修复,联合舰队仅用5天便恢复了战斗力。双方差距明显拉大了。在陆战上,清军的物资,援兵也是缓慢,延误了战事。可见清军的战斗力受到后勤补给的严重影响。

四、军队纷杂,不利于统一指挥。

镇压太平天国后,湘军,淮军,楚军等地方武装建立,并成为清军的主力。而且地方军中又有派系之争,管理混乱,不利于统一指挥。如在第一次镇南关战役后,清政府增兵镇南关,三万余人的清军如同一支“联合省军”,淮军,湘军,桂军,粤军 ,冯子材自幕的萃军,各军向镇南关集结。由于各部队之间存在着历史上的矛盾和对现实的不满,互相听不懂各自的方言,严重阻碍了有效的团结和指挥。

甲午战争中情况类同,但却缺乏像冯老一样的人和像镇南关大捷一样的战役。如在旅顺之战中,驻有徐邦道等六军,共13000余人,具有相当强的防御力量,然而各军名号不一,有淮军,奉军,清中央军等,大家互不统属,难以指挥,再加上缺乏总的监督,多数将领畏敌而逃,所以清军没有形成统一的、大规模的有效抵抗。管理的混乱成为清军无法克服的难题,原因就在于军队派别多,没有进行统一编整。

五、清军战场缺乏先进的通信手段和指挥体系。

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把许多科学技术应用到军事上,除了现代化武器,还包括新通信工具、战场精确绘图仪等重要的辅助器材以及战场上开始使用科学计算方法,如地形计算、部署线性规划和攻守比例等大量应用数学。因而西方军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科学战场指挥系统,并配备先进的通讯手段如电报以随时掌握战场情报,作出及时的相应行动。相比之下,清军很少有现代化通讯手段,基本上作战依靠古老的传令兵,再加上情报系统落后,全国普遍缺乏现代科学知识,所以清军将领的战场决策,主要靠主观上的判断与客观经验的积累,往往在战场上陷入被动的境地。如在中发战争初期,清军在谅山一带驻有大量军队,但没有先进的通信设施,只依靠传令兵在各军之间忙碌的奔跑,许多指挥的将领也盲目的部署,使各军互相不能支援,难以形成整体的战斗力。人数占少量的法军则凭借其通信和指挥的优势,虚实进攻并用攻占了谅山。在甲午黄海海战中,在旗舰“定远”桅杆被炸,舰长丁汝倡受伤的情况下,中方舰艇陷入无指挥状态,阵行混乱,各舰各自为战,造成整只舰队反应迟缓,极其被动。倘若北洋舰队建立完整的指挥体系,设立代旗舰,各舰长准确把握战场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日舰可能占不到优势。可见清军的通信指挥问题在海战中再一次暴露了出来。

战争的较量是整个军事系统的较量,不是几件新式武器的单独使用能胜利的。清军且恰恰做足了面子工程,军队里矛盾重重,可以说清朝的近代化军队距离真正的近代化还有很大的差距,几场战争已经考验了他们,是一支及其脆弱的部队。

作者简介:尹建伟(1987-),男,汉族,河北定州人,2011级硕士研究生,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军事情报后勤保障通信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后勤保障装备走向智能化
简述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策略
Android环境下主UI线程与子线程通信机制研究
无线自组网在野战防空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孙子的军事情报思想
对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研究
评价军事情报价值的指标体系*
金门岛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主要教训及启示
《武经七书》军事情报思想初探
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