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目漱石的《心》看人的本性

2013-04-29 18:23杨晶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利己主义本性

摘 要:小说《心》是日本近代文坛巨匠,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通过第一部分"先生和我"、第二部分"父母和我"、第三部分"先生的遗书"来叙述"先生"从最初的单纯本性到体验了因金钱、"自己本位"、因恋爱迫使自己变为利己主义者的恐怖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文章通过"先生"各种心理变化,来表现人在不同情况下的人本性。

关键词:心 本性 心理

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心》大正三年(1914年)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坛巨匠,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长期受胃溃疡的折磨,在一次由胃溃疡引起吐血不止,不省人事的严重病情之后,他改变了以前的写作特点,从主要以俳谐式,幽默式的人物心理描写,到剖析明治时代的利己主义者的可悲可叹的内心世界的描写。在此之后夏目漱石又创作了《路边草》,《暗》等作品,但因胃溃疡恶化,于1916年12月9日去世。

《心》全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先生和我"、第二部分"父母和我"、第三部分"先生的遗书"。夏目漱石通过《心》想感化在人们受到金钱的诱惑,亲情的冷漠,世态的无情中,使人们能够认清和净化自我不被社会所熏染的心灵。而不是改变人的本心,改变人性,成为一个"利己主义"的无德之人。小说以"我"构成文章的线索,来叙述"我"与"先生","父母"的关系,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情感的表现,来诠释人的本性。文章中的"我"是一个单纯,正直,不谙世事,善良的年轻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夏目漱石想通过"我"这个人物,来说明人的本性,在最初都是善良的,纯洁的。但受到社会的锤炼,事情的磨练,经历了世间百态。第一种人,本性会继续坚持善良的方向,第二种人,却趋向向下的路,本性变为恶。第三种人,想用恶的行为治愈自己受伤的心同时,自身也受到极大的煎熬不能自拔。这种人是由善到恶再到善的痛苦经历。文章中的"先生",就是属于第三种情况,"先生"长期受到心灵折磨,是因为他由利己主义的受害者变成利己主义的加害者,再到利己主义的受害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对社会的怨恨到忏悔,最后走向自杀之路。"先生"的这一系列人性的变化,说明了人的本性是善的。主要的是要正确把握自己的本心,不要被任何事物伤害到自己,而轻易改变自己的人性。"先生"原本是单纯善良的青年学生,在父母死后,由自己的叔叔打理家产,但叔叔却欺骗他,吞没了他的财产。"先生"受到因金钱而把亲情抛开的亲戚,这种世俗的经历,让他感到世俗的悲凉和冷漠。从心里开始痛恨世态的炎凉,让他无法轻易相信任何人,更没有信任可言。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也出于自己的私心他间接的"杀死"了"K"。但是违背自己的本心的"先生"从此,非常的自责和内疚,怎么也不能原谅自己。文章中有这样的描述"几乎一个人孤独地活在世上","没有资格走到社会中"等句子。说明"先生"的内心对自己当年的做法悔恨的心情。"先生"从性本善到性本恶的做法,再到无法摆脱自己的罪恶感,并且痛恨自己选择一个错误的方式,来面对世间的阴暗面。从此,他一生都在为自己的错误所自责。文章说明一个原本善良的人,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如果这个人选择潜藏在内心的恶,会即害人又害己。因为由于他做了恶事之后,不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良心的谴责。所以"先生"对"我"说:"平时都是善人,至少都是普通人,但一到关键时刻,就变成了恶人。太可怕了。不可粗心大意。""先生"也对人心的变化做了总结,人心由于某种事情,会有所变化,人心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心要向着恶变化就会伤害到他人,将他人推入困境。

文章从一方面以"我"的角度,看到"先生"时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觉得好像在哪儿见过。可与"先生"进一步接触时,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总觉得像谜一样,让人不可琢磨。从无知的"我"的角度,来发现在"先生"身上"种种奇怪的表现,让人们不可理解的种种问题,再一个一个地进行解决,来剖析人的本性,以及人的内心。因此,在人发生的诸多事情之后,又出现的种种心理变化就容易理解了。凭"我"的直觉与"先生"接触时所说的话,虽然有些奇怪但并非"仅是靠冷眼反视自身或观察现代"的这种观念。"先生"在有意无意地表达,自己所做的事情,并非与他本人无关,而是自己也在深深地体味着痛苦的结果。总之,"先生"在被亲人欺骗,感到绝望的同时,他自己也同样欺骗了别人,对于造成的结果,他又开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陷入极度的绝望。从"我"与夫人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来。夫人说"我问他,我哪儿不好,请直接相告,能改的缺点我一定改。"他回答:"你没有缺点,缺点全在我身上。"说明"先生"把所有发生的事情,所发生的结果,全部归结到自己身上。用"缺点全在我身上"把自己的内心煎熬全部自己默默的承担着。而对夫人的深深的爱也默默的藏在心里。"先生"用这种残忍的方式,"惩罚"着自己变恶的人性,虽然自己已经悔悟。但这种痛苦的经历却要永远伴随着"先生"一生。并且"先生"总是时常讲到死,但又担心自己得病。这种矛盾的想法,也表现出"先生"在处理事情,考虑事情中的复杂心理。就像"先生"心里明明是深爱着夫人,但表现出来的,却对夫人冷漠的态度,这种冷漠是灵魂与灵魂的不能得到真正的沟通,从而引起夫人的不解和困惑,“先生”就一直生活在自己编造的矛盾之中。

全文主要以"先生"对自己做错的过去,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并影响着他的行为和人生观。由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因金钱而起的欺骗行为。"先生"由热情待人,真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变成一个多疑,孤僻,自命不凡,厌世的性格。他警惕周围的人,对什么事情都谨小慎微,对什么事都存有戒心,越发不相信别人。这些变化,都源于亲人的欺骗,所形成的心灵阴影。让他从一个善良的有为青年,变为一个性情古怪的孤僻人。"先生"通过同乡好友K的自杀事件,改变了"先生",也让"先生"对自己的做法,有了清醒的认识,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从此,他也陷入了恶的境地。并且开始反省自己,让自己又陷入了人生的另一个轨迹,并用自己的一生的时间来弥补自己犯下的错。"先生"虽然在爱情方面靠自己的欺骗获胜了,但在人格上却失败了。并对自己产生极大的厌恶感。最后"先生"只想生活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不愿意走向社会,也不愿意与人打交道,害怕再次受骗,也害怕自己再次伤害到别人。"先生"这个人物即是伦理的产儿,又是伦理的育儿。在叔叔的欺骗之后,产生了把K逼向绝路的另一个"先生"。之后,他又陷入良心的谴责,不安,矛盾,悔恨,恐慌,痛苦中生活,把自己变成一个行为冷淡,性格孤僻,与世隔绝的人。

文章中通过一个古怪的"先生"讲述了一个“利己主义”的受害者,在遇到

危害自己利益之后,自己也变成了一个违背亲情和友情的一个人的故事。"先生"从一个有道义,有进取心,有修养,有毅力,有理想的进步青年,由于经历了亲人的欺骗,而看清了社会的种种不光彩的一面。他就变成一个极度恐慌,多疑的人。但后来,由于自己欺骗了K,使得K走向了自杀之路。"先生"由一个原本善良的人,变成一个多疑不安的人,再变成一个忏悔者。这些说明都说明人的本性,最初都是纯净,单纯,无杂念的,但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是会选择拯救自己的向上的路?还是选择毁灭自己的向下的路?选择的不同带来的结果也自然不同,自己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所以有"人之初,性本善",之后有的人变为"恶"是因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恶"的路,让自己"恶"起来,而还有的人选择"善"行,让自己理解社会的现状之后继续"善"下去。

参考文献:

[1]《哥儿》[M].人民文学出版社[日].夏目漱石 著.胡毓文.董学昌.译

[2]《日本文学作品选读》[M]主编,周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日本文学简史》[M]主编,于荣胜,翁家惠 李强,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杨晶(1982.11-),白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方向。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利己主义本性
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义一条路可以走
精致利己主义的欺骗性及其批判
抓住对方的心
我是猫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论精致利己主义对青年使命担当意识培养的危害及化解策略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本性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