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志兴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训练的主要平台,更是学生把自己的所学知识、生活体验、独特感受情感外化的一种手段。然而,很多学生写作文时却是费尽心机,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还无啥可写。中学生相比于小学生生活阅历丰富一些,理解力、感悟力、表达力略有基础,但毕竟涉世不深,语文基础和表达能力较低,要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确需教师的点拨。作为教师可掌控的时间主要在课堂,如何利用课堂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是中学作文教学重中之重。
一、析生活,让学生言之有物
实实在在的生命活动就是学生写作的源泉,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成为写作素材。然而,学生却束手无策,这是因为学生对生活缺乏分析,缺乏反思,没有理智体验。这时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只有借助教师的分析疏导,才能解决学生言之无物的症结。分析生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物质生活(以行为为轨迹),一是精神生活(以感受为轨迹)。作文写作选用的生活素材,便是这两种生活的有机结合。教师指导学生要以“感受”为基础,让其展开想象,透视事物的根本,要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经历、性情、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分析自己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真实、可感、可触、可理,让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亮点。
二、析情感,让学生激发写作兴趣
新《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活动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精神活动,作品就是个性化的精神活动生成的产品。学生学习写作旨在抒胸臆、展个性,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实意愿,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情趣、胸襟、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用文字表现。然而,很多学生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是不知表达哪一部分情感,更甚者不敢流露真心话和真实感情,这样的作文便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更无从谈起。所以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写作情感,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情感的触发点,指导学生说自己的真心话,写自己的真实事。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领着学生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学生自己的喜悦、困惑、踌躇、惆怅、心声,引领到学生眼前,让这些在人生道路中成长的轨迹和印痕,以文字的方式展现,帮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表达自己对生活及生命的认识和了解,表现自己的感情和精神,展现自我个性。情之所至,文之所至,学生因情而发,作文兴趣必然提高。
三、析佳作,让学生享受成功之乐
心理学家认为:在每次成功的时刻,孩子总会发现新的自我,这将成为向上的动力。因此,适时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就能激发学生进步的意识,进而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持久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佳作,也可引导学生分析或自析。教师要集中分析表扬,分析其优之所在、优之成因,这样既可以让受表扬同学体会到成功之乐,又能让其他同学有所借鉴,有追求的榜样或目标。在分析中,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在老师同学的赞扬声中得到上进的力量,就会激发出一种强大的创作欲望,生发创作的动力,久而久之就把作文当作一件乐事,越来越爱写,越写越好。这样,写作成功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就成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佳途径之一。
四、析点评,让学生增强写作信心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学生要学会自改作文,就要学会分析点评。所以作文点评分析是作文写作的重要阶段。不管是书面点评还是口头点评,也不论是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或是学生自评,教师都要认真对待,善于梳理各种点评,并对各类点评进行合情合理恰到好处地分析。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点评,深入分析点评的内容、意义、来由。分析点评可以教师为主导,或者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为辅。以教师为主导,分析要全面深入,指出问题本质,并梳理出共性与个性问题;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导,就要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指导学生要结合作文实际,总结规律和方法。这样通过分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机会增加,感情交流深入,并在分析中找到自己学习的方向和写作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条充满艰辛又充满快乐的道路,需要摸索,需要探讨,需要体验。要能让学生用流畅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反映自己成长的历程和轨迹。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学生找到写作的源泉和创作的动力,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心”,使学生的作文有其创新见解而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