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学生的心结,破解沉默课堂

2013-04-29 00:44:03李承港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3年9期
关键词:老头子白洋淀鬼子

李承港

在课堂上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学生很少独立思考、讨论,时间长了学生就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这种课堂我称之为沉默课堂。沉默课堂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容易造成教与学的脱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该给予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激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通过调查我了解了学生的大致情况,在此基础上我开始实施打破沉默课堂的计划。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我告诉学生,老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你们,你们没有自己的思考、理解,也没有自己对问题的判断。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同学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同学们被动地学习知识,将来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经过我与学生多次交流、谈心,学生逐渐接受我的观点。

在思想动员的基础上我开始了新的教学改革。我们开始学习小说单元。课前我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方向,内容如下:1.环境描写及其作用。2.人物形象。3.情节。4.写法。5.修辞。6.文章结构。7.鉴赏。8.主题思想。9.表达方式。目的是让学生预习、思考、讨论问题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避免学生盲目思考。

我们学习《芦花荡》这一课,课前我让学生预习并标注难点。上课了,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之后,我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之后,我就引导学生再次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讨论,结合学习的方向看看自己能否设计几个问题,然后给出答案。可是几分钟过去了,我发现学生只是在思考,而不敢讨论。我告诉学生老师不会因为讨论的声音大而批评同学们,大家放开手脚讨论。我又告诉学生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自己能独立思考,并能获得自己的心得、体会,设计成问题,能分析,给出答案。如果不能就和同学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时每个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自主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同学们要学会独立思考,能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我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学生开始大胆地讨论,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起来。

十分钟后,我请学生自由发言。A同学说本文的主人公是老头子,老头子杀鬼子是个英雄。我说好,这位同学第一个发言,我们以热烈的掌声鼓励他。班里顿时掌声一片,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B同学说作者刻画人物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掌声鼓励。C同学说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一个抗日的交通员送两个女孩进入白洋淀,结果两个女孩被鬼子打伤,老头子为两个女孩报仇打鬼子的故事。掌声鼓励。D同学说本文的环境是白洋淀。掌声鼓励。四位同学发言结束了,其他同学不愿起立发言了。我简单评讲学生发言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是单一的还是立体的,人物性格是从情节里归纳出来的,再仔细看情节;人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环境。我简单提示一下,再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讨论。几分钟后,学生又开始发言了,E同学发言:开头的环境描写如“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烘托抗日队伍的顽强、勇敢,结尾的景物描写比较优美,烘托了老头子胜利后的愉快心情。F同学说老头子不仅是个英雄,从他打鬼子不用枪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还机智勇敢、精明强干。我说掌声鼓励,全班掌声响起,学生又有些兴奋,这正是我要的效果。G同学说文章中的句子“老头子过分自信自尊”也是他的性格。我说大家想一想老头子的形象经两位同学一说就比较完整了,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好处。学生连连点头。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了部分问题,但这个结果已经让我很满意了,因为学生的学习思路已开始转变。

我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讨论,准备明天上课自主发言。果然第二节课学生又解决了一些问题。个别疑难问题还有待老师引导解决。例如:敌人严密的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歌声唤起了你怎样的联想?这个问题讨论也难以解决,我想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本课的难点。我引导学生:“战士们唱歌让封锁白洋淀的鬼子听了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既恨又怕。”我说:“那敌人的封锁成功了吗?”学生回答:“没有,歌声就是对敌人的打击。”

打破沉默课堂,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独立自主的学习之路才能越走越顺畅。

猜你喜欢
老头子白洋淀鬼子
一个人的抗战
百花园(2022年7期)2022-12-29 05:38:28
白洋淀生态环境危机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老头子
幽默大师(2020年10期)2020-11-10 09:07:12
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学生天地(2020年18期)2020-08-25 09:29:30
美丽河北之白洋淀
万国造枪打鬼子
牛山魁打鬼子
艰难的行走(随笔)
作品(2018年9期)2018-09-10 21:13:47
美丽的白洋淀
从白洋淀逃荒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