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军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建筑工程行业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在房屋工程施工中,地基基础工程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只有做好这部分工程才能够保证后续工程的顺利进行。要想保证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质量,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文章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关键词:房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质量
1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特点
1.1 复杂性
我国的地质地貌十分的复杂,这就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冻土、黄土等等,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该把地质因素考虑进去。此外,我国部分地区还处在地震带上,这就对地基工程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情况都增加了房屋建筑地基工程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使用合适的施工技术。
1.2 多发性
虽然我国建筑施工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有很多工程都出现了由于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不到位而导致房屋倒塌,这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造成的工程浪费现象也是十分严重的。
1.3 潜在性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有些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工序是十分复杂的,后一道工序往往覆盖了前一道工序,这就给施工工程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尽可能地消除施工隐患。
1.4 严重性
一般来说,当建筑工程验收完成之后,一旦投入使用,地基出现问题都是没有办法处理的,这不仅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还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为地基基础工程本身的投入就比较大。所以不论是在工程堪察设计阶段、还是地基施工阶段,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都可能会对后来的主体工程造成一定的破坏,这也是当前建筑工程中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因为地基工程承载着整个建筑物的重量,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破坏,其损坏面积就会不断的变大,给用户带来威胁。
2 确保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有效性
2.1 重视工程勘查的准确性
工程建设前期的实地勘察是十分重要的,勘察效果直接关系到后期的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的选择。勘察人员在做勘察报告时,务必保证报告的全面性、科学性、准确性,使设计人员能够根据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避免出现地基工程施工事故。作为工程勘察人员,应该对施工地点进行仔细地勘察,查看其水文地质情况,做好勘察报告。施工单位应该重视工程前期的勘察工作,不能忽略不做,应该认真对待。
2.2 提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工程设计主要是根据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工程建设的需要来进行的。在进行地基基础工程设计时应该结合现场的实际地质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施工技术,还要考虑经济原则,尽可能地保证地基工程的承重能力。
作为工程设计人员,应该对工程勘察报告中的信息进行仔细的研究、计算,特备是对地基承载力建议值,反复测试地基工程的荷载延展。作为施工人员应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对设计人员提供的地基工程承载力的计算结果进行实际验证。如果发现影响地基工程质量的问题,应该立即停止施工并和勘察、设计人员进行仔细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3 加强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
下面以某住宅工程为例,探讨如何做好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该工程为框架结构7层,下设架空层,层高2.1m,上层层高均为3.0m。场地内土层自上而下依次为填土、淤泥、粉质粘土、含泥中粗沙和砂质粘土。
3.1 地基基础的选型
基础是地基工程质量的基本保证,所谓的基础就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部分。基础是地基承重的最为主要的一个部分,它能够把建筑物上部传来的荷载直接传给地基。基础的分布方式和地基的承载能力有直接关系,如果地基有足够的承载能力的话,基础与地基的分布方式是相同的,这种情况下基本采用独立的基础。当地基的承载能力比较弱的情况下,则需要采取筏型基础,这种方式可以增大地基的受力面积,进而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
不同地方的地基土质是不同的,有些地基土属于软土,这种情况的地基承载能力就比较弱,我们需要采取针对软土地基的措施来增加地基的承载力。一般来说,软土地基主要是由杂填土、淤泥质土等其他成分构成的地基土,为了保证软土地基的工程质量,我们应该在工程勘察阶段对软土土层进行详细地勘察,仔细地分析土层的组成成分,分布的范围,为后期的科学的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参数。在最初计算的时候最好是能够大概的计算出建筑物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如果承载能力分布的比较均匀,能够平均到全部的面积上,建筑物结构和地基本身的承载力相比较来说,如果地基的承载力超过了平均荷载位的四倍,则就可以选择独立基础。如果小于两倍,则就可与选择筏型基础。
3.2 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与措施
当地基土为淤泥,上层土层又较薄时,应采取避免施工中对淤泥 和淤泥土扰动的措施。如果是冲填土、建筑物垃圾废料,当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时均可利用作为持力层,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杂填土,未经处理不能作为持力层。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应综合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对地基要求,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型式,周围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
地基处理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局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确定的地基处理方法,进行必要的测试,同时为施工质量提供相关依据。地基处理后,建筑地錾变形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要求,并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基层法、强夯法、沙石桩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浆法、预压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压桩法和土挤密桩法等。
房屋基础处理方案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形式与功能要求、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相邻建筑基础情况、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以及地区抗震裂度等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本工程結合地基的实际情况(地基较差、荷载较大),施工前应增强整体性、减少不均匀沉降,为满足地基和沉降要求,可以采用桩基础或人工处理地基,而人工挖孔桩适用于地下水位较深,且持力层以上无流动性淤泥质土,因此采取桩基础作为本建筑的基础比较理想。方案中我们要着重考虑超长给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或者是不设伸缩缝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要防止结构开裂,在适当增大伸缩最大间隙的各项措施中,在结构施工阶段采取防裂措施是通用的减少混凝土收缩不利影响的有效方法,我们一般采用的做法是设置施工后浇带,另外,当建筑物存在较大的高差,但是结构设计根据实际情况,不设置永久变形缝时,例子中就存在采用施工后浇带来解决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问题。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并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采取措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口越来越多,房屋建筑的层数也会越来越高,则就对建筑物的地基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房屋建筑和人们的工作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房屋地基工程的施工质量。作为施工单位应该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尽可能的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