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长寿之谜

2013-04-29 00:46吴玫
党史纵览 2013年9期
关键词:桥牌散步爸爸

吴玫

一代伟人邓小平,生于1904年,卒于1997年,去世时享年93岁。纵观他的一生,政治上几多磨难,“三落三起”,个人生活坎坷,家庭成员也屡遭不幸,但他却始终淡泊从容,宠辱不惊,在逆境中也不怨天尤人,泰然处之,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以豁达的心胸和睿智安享93岁高寿。

在邓小平的人生经历中,不难看到,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运动的长寿老人的形象。我们在感叹他独特人格魅力的同时,还可从他的养生之道中得到很多启迪。

精神养生:从容淡定乐观豁达

精神养生,也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这比我们的先天条件更有助于健康长寿。邓小平的医护人员认为小平同志得享93岁高龄,与他朴素的生活方式、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分不开的。

邓小平常对身边的人说:人生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善于化解忧愁,要有泰然处之的风度,保持精神愉快对身体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遵义会议后,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负责中央日常事务工作以及中央领导的日常生活和安全保卫工作,十分繁忙。白天行军,晚上宿营时,邓小平就和大家聚在一起摆“龙门阵”。

当时食物缺乏,大家就专门吹牛谈吃喝,来个精神会餐。大伙儿纷纷把自己家乡菜中最好吃的拿出来聊着过瘾,什么山东风味、四川风味、广东风味……聊得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在这当中,邓小平为了说明川菜的美味,更是不厌其烦地将四川回锅肉的做法从其选料、火候,直至具体调料的搭配,都仔仔细细地描绘了一番,还总结说“还是四川的回锅肉更好吃”。邓小平绘声绘色的讲述引得大家直咽口水。

毛毛(即邓小平之女邓榕)在采访张闻天的夫人刘英时,刘英对她笑着说:“你爸爸老讲四川菜好吃。到了四川边界,那里穷得要死,我就对他说:‘四川有什么,只有醪糟!他就说:‘这里是边区!反正四川菜好。你爸爸很开朗,很风趣。……”大家当时都开玩笑说邓小平“牛皮”吹“破”了,但他乐呵呵地辩解说,边区老百姓生活还太穷。等以后翻身过上了好日子,这一切肯定都会有的!

由于征途劳累,加上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邓小平常常借助抽烟提神,而且烟瘾特别大。当时,物资匮乏,烟瘾上来了,实在没别的办法,只好捋些干树叶,用捡来的破纸卷成喇叭筒吸上几口。邓小平的“卷烟”技术比别人好。每当休息的时候,他就忙着卷“烟”,分发给身边的人,还幽默地说:“我可是香烟厂制烟的!”大家一下全被逗乐了。他的乐观开朗深深地感染了大家。

邓小平为革命奋斗70多年,他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经历了三起三落的人生曲折,留下了三进三出中南海的惊世传奇。其中有“两落”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自己也曾经说过:“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但即便是在那段非常岁月里,邓小平还是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1984年10月10日,当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科尔向他请教“长寿秘诀”时,邓小平的回答是:“我一向乐观,天塌下来,我也不怕,因为有高个子顶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政治风暴席卷全国,邓小平作为“中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本主义当权派”被再次打倒。1969年10月,他被下放到江西,夫人卓琳以及继母夏伯根也跟随他到了那里。在那里,开始了三年的被监管劳动生涯。

虽然政治风暴扫荡了自己的一切,但邓小平身处逆境,不改其志,依然心态平和。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他总是按时到工厂上下班,每天一踏进车间大门,就和工友们打招呼:“工人同志们你们早!”然后走到自己的工作台前,挽起衣袖,全神贯注地干起活来。他干的是自己熟悉的钳工,每天在工作台前手握锉刀,埋头锉着零件,他干活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他加工的零件从没出过次品。

邓小平夫妇和继母被安排住在江西新建县望城岗原步兵学校的一座小楼里。作为他们当中唯一的“壮劳力”,像清扫拖地、劈柴拉煤之类的日常体力家务活,都是邓小平分内的事。

自从被监管后,邓小平的工资被停发,改发生活费。为了弥补生活上的不足,邓小平夫妇挥锄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小菜园,种上了白菜、辣椒、丝瓜、苦瓜等蔬菜。邓小平在工作之余常常到地里劳作,挖土、施肥、浇水、除草,干得满头大汗;晚上就开始读马列著作及古今中外书籍。平时在院子里散步,他也总要看看菜地,看看自己种的蔬菜长得怎么样。当看到菜地里一片青葱翠绿,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邓小平不禁喜上心头,高声喊着让夫人卓琳快来看,然后就兴致勃勃地拎起水桶,给庄稼依次浇水。

在江西的这段时期,邓小平不仅承担了大量的家务劳动,还挑起了照顾儿子邓朴方的重任。邓朴方原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学生,“文化大革命”中因受父亲问题的株连,被开除党籍,迫害致残,自胸部以下肢体瘫痪。看着终日只能躺在床上的儿子,作为父亲,邓小平心如刀绞,但年过花甲的他一声不吭,担负起主要的护理任务,替儿子翻身按摩,擦澡穿衣,常常累得大汗淋漓,给了孩子最温暖的父爱。

邓小平的大女儿邓林印象中的父亲是这样一个人:

“爸爸在家说话不多,说出来就切中要害,而且幽默、风趣。他不爱串门,不拉关系;除了几个极个别的老战友、老邻居,他谁家都不去。他不爱管闲事,小事不关心、不在乎,不发牢骚。孩子们吵架,他说:‘到外边吵去。他不当裁判,不断是非。他认为,‘早晚都会过去。他对病痛有极大的承受力,身体不舒服,自己从来不说,不爱看医生,不愿意麻烦别人。他的病变常常都是医生、护士们细心观察才发现的。”

50多年的革命生涯,使邓小平养成了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的作风,特别是在对待个人命运上,相当达观。在逆境中,他善于运用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一切,从不感到空虚彷徨。在挫折和磨难面前,他始终从容淡定,毫不退缩,直面任何风暴雷霆。正是这种坚定的乐观主义精神,帮他度过了磨难。

饮食养生:粗茶淡饭适量饮酒

邓小平身居高位,但一贯生活节俭、朴素,饮食习惯很有规律,膳食均衡,搭配合理,清淡节制。到了晚年,他更是以巨大的毅力戒掉了多年的烟瘾。饮食养生给他带来了健康长寿。

据邓小平身边工作人员介绍,邓小平每天早上8点半进早餐,12点午餐,18点半晚餐,这个习惯几十年没变。早餐,一般是鸡蛋、馒头、稀饭、泡菜;午餐和晚餐常是两菜一汤。菜也就是粉蒸肉、回锅肉、青菜、豌豆尖之类的家常菜,荤素搭配,汤一般是酸菜粉丝汤或酸菜肉丝汤。还有四川人家中的必备品豆瓣酱,既是调料,又可当菜吃。

“小平同志爱吃四川家乡菜,像回锅肉、粉蒸肉、扣肉……豆腐和自家腌的泡菜也是他非常喜爱的。”邓小平身边工作人员回忆道,“小平同志的饮食习惯非常好,再好的东西都不多吃,不仅如此,他还特别喜欢吃粗粮。每周都要吃至少两次粗粮,包括玉米面、荞麦面、高粱、小米等,做法有贴饼子、蒸窝头、熬粥等。这个习惯保持了很多年。”

女儿邓林说父亲“吃饭特别快,不挑食,烧什么,吃什么。但他最爱吃四川家乡风味的菜肴……特别爱吃大肥肉”。他“也爱吃烤红薯,而且连皮一起吃;喜欢新鲜的老玉米,煮的烤的都爱吃,每年这些东西上市的时候,也经常会摆在我们家的饭桌上。爸爸从来不吃零食,喝酒的时候就上一点花生米啦、南瓜子啦、猪耳朵啦等等下酒菜,吃得美滋滋的”。邓小平家里有个规矩,长期不变。那就是每天晚饭一定会有一个烩菜,用中午没有吃完的菜,再加上一些豆腐、白菜等烩制而成。邓小平总是吃得津津有味,还开玩笑地说:“就这个烩菜最有味道、最好吃。”

邓小平喜欢喝酒。尤其是喜欢家乡出产的“五粮液”。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他每天午饭时一定要喝一杯,不到一两的量。他从不贪杯,而且其余时间也一概不喝。为什么一定要在午饭时喝酒呢,他说那是为了能顺利进入午睡,保证午睡的质量。”在生活困难的时候,为了省钱,卓琳曾用“五粮液”兑一半北京的“二锅头”,混着给邓小平喝。邓小平也不在乎,同样喝得带劲。后来,卓琳自己都有点看不下去了。她不再兑酒,并且主动地对家里的厨师说:“老头子一生也就这么点嗜好,给他喝好啦!”

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后,在当时监管劳动的条件下,一家人的日常开销困难。为了满足丈夫喝酒的爱好,卓琳忽然想到可以用米酒代替普通的白酒。于是,她就向当地的工人师傅请教酿米酒的方法。朴实热心的工人师傅便帮助买来了上好的酒药和糯米,并认真地传授酿米酒的技术。卓琳一一细心地记了下来。不久,就酿出了酣甜的米酒,邓小平十分爱喝。

他喝酒从不过量,但是每天都喝,而且在饮酒前,先吃些菜,避免酒对胃粘膜的刺激。

后来,邓小平年纪大了,出于对他的健康考虑,保健医生开始劝他戒酒。于是,在医生的建议下,邓小平将常喝的白酒,换成了度数低的绍兴酒,每天喝酒的时间和数量保持不变,这样过了两三年。后来,根据医生的建议,又将绍兴酒换成了度数更低的干白,又喝了一段时间,就彻底戒掉了。

邓小平还十分喜欢喝绿茶,习惯在杯子里放很多茶叶,待全泡开,要占杯子的三分之二。“特别是龙井,一天两杯,上下午各一杯。”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在困难时期,没有什么水果吃。春天,就吃水萝卜;夏天,就吃黄瓜、西红柿。有时候,午饭或晚饭后,我们给小平同志准备一个苹果,他舍不得都吃掉,只吃一半,留下另一半给家里其他人。”

战争年代,邓小平就养成了吸烟的习惯,并且吸得很凶。对于丈夫的这个不良嗜好,卓琳也不劝诫,全由他自主。原来,邓小平每天要抽两包熊猫香烟,后来经济困难,为了节约开支,改为抽两盒前门牌香烟。再后来到了江西下放劳动,他就改为每天抽五支烟,即早上去上工之前在家抽一支,劳动时集中精力干活,劳动结束回家后抽一支,下午抽一支,晚饭后抽一支,晚上睡觉前抽一支。

由于邓小平有着几十年的“烟龄”,一下要戒掉十分不易。为了让他少抽烟,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就想了个办法,把一根烟分成两半,一次让他只抽一半,这样每次就能少抽一些。一次,在会见外国友人时,邓小平要抽烟,工作人员递给他半支烟。外国友人看了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为什么只抽半截烟。邓小平笑着说:“这是他们对付我的办法。其实这样很浪费,本来一个烟蒂,现在变成两个烟蒂了。”1989年以后,医生们考虑他上了年纪,劝他戒烟。80多岁的邓小平听了医生的话后,非常干脆,说戒就戒,从此再也没有抽过一支烟。

运动养生:游泳登山散步打牌

生命在于运动,邓小平在谈到自己的养生之道时,曾说:“主要还是靠日常的运动,如散步、打拳、游泳等。”他的身体一直健康硬朗,很少患病。在他75岁高龄时,还健步登上了黄山,80多岁时,还能在大海中畅游一个多小时。

邓小平喜欢游泳,酷爱大海。到大海里去游泳,是他最惬意的事情。每年的夏天他都要带上全家人到海边去。

邓林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回忆父亲的爱好:

“爸爸不喜欢在游泳池里游。游泳池太小,水是死的。大海不同,天高海阔,无边无垠。晴天在海里游泳,风平浪静,海水浮力大,身体被海浪托浮着,运动着,感觉舒服极了,真是一种享受。遇到大浪,很具挑战性。必须掌握好海的节奏和韵律,否则,水就会钻进嘴里去,就会呛水。

爸爸非常珍惜每一次下海的机会。每年去北戴河,到达的当天,他就要下海;离去的那天,他还要下海。天再冷,浪再大,他都舍不得放弃。

爸爸说:‘你们不懂,雨天游泳才舒服,水里是暖和的。每天上午10点,我们全家和爸爸一起,走向海边,扑进大海。孩子们有的在水中戏水欢笑,有的自由自在在海里畅游。爸爸却像是完成一项既定的任务,一走入大海,就径直朝着远处的护网游去。爸爸的游泳和散步一样,从不‘偷工减料,总是沿着泳区的最大周边环游……

有一次,游到半截下起大雨,岸上摇起了小红旗,招呼大家上岸。爸爸却说:‘他们摇早了,还不到时候。……

1992年爸爸已经88岁了。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医疗小组决定不让他下海了。那年夏天,我们全家最后一次去北戴河。爸爸坐在岸边看我们游泳,心里可痒痒了。……身旁的人知道他的心思,看他怪可怜的,就去请示北京医院吴蔚然院长。经过研究,终于同意爸爸下海了。

爸爸很高兴。护士婉转地对他说:‘今天下海咱们表现好一点,少游一会儿。明天就还能批准咱们再游,好吗?‘好不容易下去一趟,我才不会呢!这时候的爸爸真像个任性的孩子。”

邓小平自己认为:“我能游泳,特别喜欢在大海中游泳,证明我的身体还行。”

1979年7月12日,安徽黄山山脚下迎来了一位长者,只见他身穿短袖衫,挽着裤腿,脚蹬轻便布鞋,拄着手杖,精神抖擞,从观瀑楼出发踏上了徒步登山的路程。他就是已经75岁高龄的邓小平。

由于早年腿部骨折过,为了锻炼脚力,邓小平坚持每天散步,时常登山。这次来到以险峻著称的天下奇山黄山,邓小平向60里崎岖山路发起了挑战。来到了黄山观瀑楼前,遥望高耸入云的天都、莲花、玉屏诸峰,随行的女儿问:“爸爸,这样高的山,我们能上去吗?”邓小平听后,手有力一挥:“气可鼓不可泄,我们一定能上去!”

迎着朝阳,一路上,邓小平一马当先,始终走在前面,把随行的亲属都甩到老远。在登山过程中,遇到身后有挑担子的当地百姓或登山快速的年轻人,邓小平就会连忙停在路边,招呼身边的人:“让一让,让他们先走。”遇到陡峭山路,随行人员想上前搀扶,都被他笑着一一拒绝了,他还时不时地嘱咐大家要看好脚下路,小心一些。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后来回忆道:“当时,我们给他准备了滑竿,但是他不坐,坚持要自己走。我们就每隔半小时左右,提醒他停下来歇歇。休息时他告诉我们,登山中间休息的时候,一定要面朝山下的方向坐。这是因为如果面山而坐,从山上来的气流会直接吹到人的脸上,对身体不利。他说,这是他长征时留下来的经验。”

他们一路上穿“一线天”,踏“蓬莱三岛”,小憩玉屏楼,观赏迎客松,攀百步云梯,登光明顶,过西海……老人家步履稳健,气息平缓,环顾美景,兴致勃勃。

三天时间里,邓小平登上了海拔1800米的仙境之巅,饱览了黄山雄奇胜景,不禁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他满怀豪情地说:“爬上了黄山,天下的名山都不在话下了嘛!”

1983年8月,邓小平还登上了长白山极顶,眺望茫茫林海,俯瞰幽幽天池,发出赞叹:“人生不上长白山,实为一大憾事!”

“能下海证明我体力还行,能打桥牌证明我大脑还行。”邓小平认为,打桥牌是管理国家大事之余最理想的消遣活动,“唯独在打桥牌时,我什么都不想,专注在牌上,头脑能充分休息”。

1952年,邓小平在西南局工作的时候学会了打桥牌,从此打桥牌成了他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活动。邓小平打桥牌思维敏捷,计算准确。洗牌、发牌、叫牌、打牌、记分每一步他都特别认真,处理得果断。充分展现了他超强的记忆力与分析能力。

有一次,邓小平与胡耀邦、万里应邀参加在文津街俱乐部举办的《运筹与健康》老同志桥牌邀请赛。在比赛中.他思路敏捷,与牌友密切配合,叫牌果断,攻守自如,始终掌握着牌桌上的主动权,结果以20比0VP击败对方。聂卫平曾经说过:“邓小平打桥牌有这样的水平很了不起,是我结识的这些中央领导里打得最好的。”

邓小平说过:“打牌要和高手打,输了也有味道。”世界桥牌女皇、美籍华人杨小燕有幸与邓小平同桌打牌,为桥坛留下了一段佳话。

1981年3月4日晚上,杨小燕第一次见到了邓小平,并与他结对打了三个多小时的桥牌。这三个多小时让她终生难忘。

杨小燕此次来中国,是参加上海举办的国际桥牌友好邀请赛的。在京期间,听说邓小平也是个中高手,遂萌发了与邓对局的想法,并冒昧地向有关部门提出了这样的请求。未曾想日理万机的邓小平竟然答应了杨小燕的请求。

当晚,邓小平如约前来。短暂寒暄后,早已摩拳擦掌的邓小平很快坐上牌桌,展开桥牌大战。

桥局将开,杨小燕提出请求说:“我们回来一次不容易,与您打牌更不容易.能不能让我与你结对?”

邓小平闻听此言,笑道:“好嘛!这样更能提高我的牌艺。”

杨小燕喜不自禁,问邓小平使用何种叫牌法。

“当然是精确叫牌法咯。”邓小平回答。

当晚,大家牌兴盎然,一直打到11点多。

在桥牌桌前,邓小平表现出来的坚定、果断、明智和自信心,给杨小燕留下了深刻印象。事后,她说:邓小平打牌思路清晰,牌风稳健,显示出充沛的精力和过人的智慧,作为近80岁的老人,其表现是十分令人吃惊的。

邓小平也为结识杨小燕这样的桥牌高手感到非常高兴。后来,杨小燕每次回国,邓小平只要有空,总愿意同她搭档来上一局。

退休以后的邓小平有更多的时间打桥牌了。他打牌,不服输,喜欢赢。遇到有争议,他总要弄出个究竟。

邓林回忆道:

“有一次,到点该收牌了。楠楠对爸爸说:‘你刚才那张牌不该那么出。爸爸当时没吭气。第二天,大家一坐到台上,他就把头一天那副牌往桌上一摆:‘你们说,谁错,谁对?对楠楠的批评,他还不大服气。

有时候,牌局结束了,双方比分相差不多。如果爸爸这—方差了几分,他就会要求:‘再来一把。他还想争取最后的胜利。如果对手落后,他也会说:‘再来一把。给对方一次机会。其实他自己也不想收牌。”

如今,邓小平办公室的玻璃书柜里还陈列着几件珍贵的桥牌纪念品。其中一个是1988年7月中国桥牌协会聘请他为该协会荣誉主席的聘书,还有一个是1993年6月5日世界桥牌协会颁发的荣誉金奖证书,表彰邓小平为在人口最多的中国以及世界推广和发展桥牌运动做出的杰出贡献。

“其实小平同志长寿的方法不止这些,还包括他多年养成的散步习惯、晚年每天坚持做一套自己编的广播体操、特别喜欢孩子,休息时间里,只要孩子们在家,都要和孩子们玩一会儿……”身边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邓林说:父亲“上午9点多开始看文件,看到10点,差不多处理完这些事情以后他就要休息一下,他就出来散步”。“他每天坚持散步,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爸爸散步非常认真,不偷懒,不取巧,不抄近道。我家的院子最大外缘大约有140米长,爸爸生病以前,每天固定要走18圈。随着身体的变化,以后逐年减少。到最后,必须由人搀扶着走,他还在坚持。爸爸散步不说话,目不斜视,但他的脑子不休息,谁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每天散步之前,爸爸都要做操。那是退休以后,他为自己编的一套体操,弯腰、伸胳膊,都是些最简单的动作,但是他做起来却十分认真。”

其实,邓小平工作之余的散步既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休息,更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我十年来没得过一次感冒,身体好的原因之一是每天早晨都洗冷水澡。”这是邓小平在接见新西兰总统朗伊时谈到的。一年四季洗冷水澡或以冷水擦拭身体,可提高身体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提高肌体免疫力,抵抗感冒病菌的入侵。这一习惯为邓小平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女儿邓林说:“冬天出门散步,不爱戴帽子,不爱戴围巾,下身只穿两条单裤,一条布衬裤、一条涤卡裤;上身一件衬衣、一件毛衣、一件中山装,有时候再套件大衣,大雪天也是—样。谁劝他多穿件衣服,他会说:‘没那个福气。或者反问:‘你冷不冷?你不冷干嘛让我多穿?”

邓小平自己也说:“我生活正常,调理得当。平常也就是读书、看报、打桥牌、看足球、逗小孩。”他十分疼爱儿孙,常和他们一道说笑聊天,多年来无论时间多晚,他总要等儿孙们到齐了才吃晚饭,席间儿孙们有说有笑,他在一旁饶有兴趣地听着,一天工作的劳累就都烟消云散。

* * *

邓小平是一位伟人,他深邃渊博的思想普通人难以企及,他坚忍不拔的毅力一般人也难以达到,但是他的生活方式却那般朴实平凡,他的养生之道也十分的平民化,没有特别之处,完全值得人们学习借鉴。(题图为1979年,邓小平登上黄山)

(责任编辑:徐 嘉)

猜你喜欢
桥牌散步爸爸
桥牌:大脑的健美操
喜报!玉泉桥牌选手获奖啦
散步的收获
散步
印尼78岁首富斩获亚运铜牌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