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伴随着网络平台的拓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渗透性要素。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内化以及冲击,我们必须立足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质予以审慎剖析与深刻解读,并着眼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属性,从学生与高校管理者两个方面提出具体建构路径,以期实现高校管理与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与对接。
网络高校管理传统文化伴随着网络平台的拓展及渗透,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正产生着激烈的冲击,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挑战。网络时代的高校也不再是封闭的“四合院”,而是处于一个“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的现实环境中。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强化网络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应对网络文化渗透及内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许多方面还亟待加强。
本文以在高校管理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和研究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管理问题,以期找到削弱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冲击作用的措施与方法。同时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在全社会逐渐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的大背景下,实现高校管理与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与对接。
一、当代大学生基本特质的剖析与解读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生理发育的成熟并没有带来心智的成熟,往往存在社会阅历浅,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差,认识事物的水平有限、情绪不稳定、嫉恶如仇的现象。与此同时,大学生活环境较之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生活要自己打理,学习方式及样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活和学习的变化有的同学能很快的适应,有的学生则适应较慢,甚至产生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而且,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他们生活在一个极具变化及挑战的时代,他们往往抱怨所处的时代,但是他们又不得不面对生活的现实,矛盾和纠结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是当代大学生的特质,我们只有认清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年代初出生的青年,是正走向成熟而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代。他们有着一般同龄人的共同特点,即在生理上已具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体质和体能;在心理上已基本具备独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我的能力;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思维转变;情感更加丰富、稳定和深沉;行为的自主性、自觉性与自控性较明显;自我意识已基本成熟。他们正处于朝气蓬勃、敢想敢为、积极储备价值、准备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时期。
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生活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与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不同的是,从懂事之时起,就一直呼吸着由改革开放国策所带来的新鲜空气;在接收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又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的哺育。转型时期的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关注,纷纷给以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有的否定市场经济给大学生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他们的变化笼统地拍手称快,甚至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因素也当作“进步”而加以肯定;而有的则突出他们中的消极现象,认为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着拜金主义误区,享乐主义误区,个人主义误区,情感观念误区和青春偶像误区等,否定大学生的发展,似乎大学德育一片混乱,并由此而推出“当代大学生不如过去”的错误结论。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变化作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观点,应该说都是片面的。其共同的弊病是在思想方法上,对主流与支流、本质与现象的认识上,界限模糊,因而其观点偏离了大学生的实际发展,很难得到社会和大学生们的认同。
总体说来,在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视野更加广阔,接纳的信息和知识更为复杂,感受时代精神更加敏锐,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更为高涨,社会经验和社交能力更加丰富多样。他们的社会化程度比起以往各时期的大学生来更显得成熟。虽然他们品德面貌发生的变化是复杂的、曲折的,但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健康的。他们的道德观念正经历着由传统到现代、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虚”到“实”、由顺从到独立的转变过程。他们厌弃死气沉沉的封闭日子,喜欢开放的社会生活,拥护竞争,参与竞争。虽然意识到竞争要担当风险,也可能被淘汰,但他们认为机遇与风险同在,成功与失败并存,愿意锻炼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争取获取成功,以展示自己的才能,做一个有开拓、进取、拼搏和创造精神的现代人,以获得社会的接纳和承认。
二、网络文化之于高校管理工作的挑战
网络文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性。因此,校园主流文化正面临着网络文化的严重威胁与挑战。
(一)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的学习环境和手段
对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空前转变,火柴盒式的教室教育正在被四周没有墙壁的可移动的开放空间教育所逐渐替代。根据教学需要,师生可以进行多种有利于教学双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空间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种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随着校园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根据学习需要自己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设备的“无年级课堂”“无年级学校”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将会不断产生。远离学校、教室的辩论会、讨论会都将会成为现实。考试不再用纸笔,全部实现机考,也都将会成为可能。总之,网络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新的教学格局正在形成。
(二)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
第一,来自“信息霸权”的威胁。网络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上的绝对优势,在有限的时空投放密集的信息容量,进行信息轰炸。面对密集的信息,青年学生好奇猎趣,无所适从,无法正确选择信息,驾驭信息,如果不及时提高信息素质,就将会成信息的奴隶。
第二,来自“文化殖民”的威胁。语言是特定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标志。目前国际互联网上使用的通用语言是英语,英语在网上的统治地位,使得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其信息量的绝对优势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倾销、文化覆盖和文化封锁,使非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沦为网络时代的边缘文化,随时都有被英语文化淹没或吞噬的危险。在大学校园中,青年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抵御文化侵蚀的觉悟和能力尚不完全具备,以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为主导的校园主体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三,来自“信息垃圾”的威胁。当网络给人类带来新的文化文明曙光的同时,网络信息垃圾和信息毒品亦同步而至。暴力、迷信、色情充斥网络,污言秽语俯拾皆是,网络垃圾泛滥成灾,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
第四,来自“信息欺诈”的威胁。在网络中,无论是操纵网络的组织者,还是低素质高手段的网民,都有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伪造以假乱真的信息来欺诈群众的情况。利用计算机编辑和操纵信息,进行网上信息欺诈传播,比传统意义上的“谣言惑众”不知要大多少倍。互联网是供全世界阅读信息的一面大墙,—个假信息,瞬息之间会使千万人真假不辨,以假当真,而混淆视听。在大学校园中,威胁最大的则是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欺诈和文化欺诈,这会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五,网络对校园主体文化的威胁。是对高校社会主义精神讲文明建设的严峻挑战,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如果不及时地给校园网络文化定位,不积极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三、传统文化之于高校管理工作新思路探索的应用路径
(一)加强针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针对网络文化中的“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越性的基础重建传统文化的适用性。当然,这项系统工程的意义绝不仅限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维护自己民族一己利益,而是要在摈弃狭隘民族主义的同时,用我们伟大的文化遗产去匡扶正义,用深层次、稳定的文明,支撑浅层次、脆弱的文明。在大学学生管理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和倡导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融。
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这种嬗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所以,高校在加强学生管理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大学生的文化传统素质教育。特别要强化“两课”教育在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两课”教育是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措施。在教学内容上要大量引入人文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广电化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座谈式、辩论式,专题报告、专题调查等多种形式。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传统文化素质系列选修课程,内容要涉及到文、史、哲、体、美等方面。要积极举办传统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播放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电视片和中外著名影片。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及各种社团活动。
(二)提升高校管理者的传统文化修养
在儒家看来,治国首先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又可分为修己的自我管理和安人的社会管理两大部分。首先,修己的自我管理强调管理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才能赢得部下的尊重与信任,管理才能有效地开展。提醒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品行修养,必须做到安人先正己。其次,安人的社会管理是立足于自我修身的基础之上,其内容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儒家学说把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把国家、家庭和个人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管理系统。从管理角度看,要把天下治理好,就得使国家安定;为使国家安定,就需要人人从自己做起。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中,管理者自身的管理很重要,即学生工作者要在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作为学生管理者的辅导员,人格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作用是使青少年心灵中开花结果的阳光。”荣格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精神和人格的个性化发生着极大的影响,主要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激励、感染、示范和促进作用。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具有怎样的人格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养成及发展。有学者认为,人格在教师这一职业中的特殊要求的体现,是教师为胜任其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性格特征、积极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认知方式、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品质、规范的行为方式等人格特征的综合体。这一阐述同样适用于学生管理工作者。
有统计表明,学生工作者职业倦怠的比例较高,属于高压群体。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同时每天要处理各种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进行心理调试,掌握调节自身情绪、行为的方法。学生管理工作也是老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只有双方互相给予积极的情感体验,相互感染,才能创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促进双方有效地交流,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新兴的网络文化与传统的东方文化表面看似乎是矛盾的,但是在高校管理工作的语境内涵中,又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驾驭的重要课题。如何因势利导,需要社会、学校、管理工作参与者以及大学生的共同思考和实践。我们必须立足大学生和网络文化的基本特质,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越性的基础重建传统文化的适用性,唯有此才能实现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完美对接,实现社会管理与校园管理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高薇.儒家文化的当代管理价值[J].理论探索,2009,(6).
[2]贺竞择.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J].理论界,2009,(5).
[3]邓雪.学生管理中的人文视野[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4]敬菊华,张珂.网络环境下高校文化的新变化[J].教育与教学,2006,(5).
[5]钱锋等.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中的高校学生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
[6]郭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素质[J].甘肃农业,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