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东 梁水养
摘要:老挝坎丘塞沤(KSO)金矿位于老挝中东部,邻近越南边界。矿山距离拉绍镇、首都万象的公路里程分别为约22km、450km。目前由萨风集团(PHONESACKGROUP)开采。已建成月处理矿石30~40万t生产能力的氰化选冶厂。其探矿权证许可的勘查范围1802km2,迄今仅有20%左右的地段开展了比较详细的地质工作。
关键词:KSO金矿;成矿前景;找矿方向;成矿要素
中图分类号:P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3-0115-03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区地质特征
3 矿体地质特征
矿区中部汇科(H.K)至南班一线发育一主含金构造石英蚀变带。东西长约9km,南北宽约3km。东段呈SEE向,西段呈NWW向,矿体呈近EW走向排列,断续分布,呈长带状、透镜状及脉状等形态沿韧性剪切带产出,在靠近韧性剪切带下上盘围岩裂隙、层间破碎带中还发现多个平行小脉矿体,产于含硫化物石英脉中。矿体规模大小悬殊,形态较复杂。以南班为例,位于矿化蚀变带东部的南班东矿段控制了一大二小3个矿体,主矿体为中间的2号矿体,走向EW向、倾向南,延长约1000m,延深大于200m,平均厚5.40m,平均品位Au0.57~1.73g/t。沿倾向深部矿体有变厚趋势。如NPE069钻孔(南班东)见矿于孔深109m、岩矿心长15m、平均Au1.13g/t;NPE76钻孔-见矿于孔深141m、岩矿心长16m、平均Au1.73g/t;以及NPE077钻孔-见矿于孔深123m、岩矿心长14m、平均Au0.57g/t。大多数钻孔见矿岩矿心长为1~10m,钻孔见矿率达90%。矿化蚀变带西部,(南班西矿段)近地表矿体为硅化、多晶洞石英-褐铁矿-少量黄铁矿矿化蚀变的氧化矿,深部揭穿为席状、细脉状和网脉状石英-黄铁矿-毒砂矿化蚀变的原生矿,主矿体沿走向长2.3km,矿带东段倾向南、西段则倾向北,整体上矿体倾角近于陡立。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晰,沿走向及倾向局部有弯曲、膨胀、尖灭现象。据地质填图资料,在南班北矿段,沿砂岩和含炭质粉砂岩之间的层间破碎带(北西向)中充填有厚0~3m的含黄铁矿-毒砂(砷斑)-少量硫化矿物组合的网状或透镜状石英脉体,表面具褐铁矿化和高岭土化。地表断续出露长度近1600m,经刻槽及岩石拣块分析,含金0.7~2g/t。外围的地表风化转石(来源不明)中,原岩应为含炭质粉砂岩,中等硅化、强褐铁矿化,含金最高可达3.3g/t、7.8g/t。表明受矿化蚀变的沉积岩中,也有发现工业矿体的可能。推测区内除已知的脉型金矿床外,尚有微细粒浸染型金矿。
金矿体主要产于黄铁矿化-压碎石英脉中。矿体规模大小悬殊,形态较复杂,产状与含矿石英脉一致,走向近东西,倾角中等-陡(75°~86°,平均81°)。矿体呈脉状、席状、扁豆状,除主矿体外,次要矿体一般延深大于延长。
矿石矿物组分: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次为辉锑矿、毒砂、黄铜矿,以及自然金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以石英、菱锰矿为主,次为绢云母、白云母、少量铁白云石、粘土等。次生氧化物有褐铁矿、氧化锰、孔雀石、臭葱石等。
矿石结构:压碎结构、交代残余结构、溶蚀交代结构;矿石构造:块状构造、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梳状构造。
区内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砷斑。
4 成矿要素分析
老地层岩石样中普遍含金0.01~0.04g/t,远高于地壳丰度,表明区内是金的高背景区,成矿物质来源应有部分来源于地层。本区位于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的拼接边缘,构造及岩浆活动频繁,自老挝北部、东部沿长山山脉至越南,断续出露了元古宙及寒武系。寒武系由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组成,受区域变质形成大理岩、片岩、石英岩、砾岩组合。本区在前寒武纪处于岛弧边缘,呈半封闭狭窄的海盆。寒武纪后海盆扩张,形成张性深大断裂,为矿液的运移准备好了良好的导矿通道。在华力西早期(相当于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随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的拼接,形成了北西向的深大断裂与褶皱,并伴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岩浆上升时挟带岩层中的变质热液并活化迁移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并与含矿的岩浆热液组成含矿混合热液随岩浆上侵。使金元素初步富集。在二叠世—三叠世的印支运动期间,Sibumasu板块沿Nan-Uttaradit缝合线与印支板块合并,由此引发欧亚板块各子板块碰撞及合并。局部使本区迅速隆起而缺失了三叠系,同时伴随着大量岩浆沿基底断裂侵入;带来大量热量及含矿岩浆热液,使较早期形成的金等成矿物质再次活化并随岩浆上侵不断萃取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同时含矿热液随岩浆上升到一定深度并与沉积岩中的变质热液甚至大气降水混合成新的混合含矿热液,在有利的成矿部位中沉淀富集成矿,或进一步改造原有矿体、矿化点使其成矿物质进一步富集而形成更大规模的矿体。燕山期本区构造环境处于造山后伸展构造体制环境,构造活动加强,表现以强烈的断裂活动、断块升降,形成韧性或叠加脆性剪切带,且引发部分华力西——印支期的断裂重新活动,经过多期次叠加运动的断裂构造最有利含矿热液的交代-充填作用而使矿质聚集成矿。因此,含矿层位的高背景地壳丰度、频繁的岩浆侵入、多期次的断裂活动、热液活动成为本矿床的主导成矿作用。
5 找矿标志
(1)地球化学标志:注意分析区域性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的结果,As、Sb、Au及其相关元素的组合异常是金矿的地球化学标志。
(2)构造标志:多次构造活动叠加部位(包括韧性与脆性构造叠加、压扭性与张性构造叠加)和不同方向构造的交汇部位,是金易于富集成矿有利构造。
(3)围岩蚀变标志:在断裂破碎带或糜棱岩化带寻找蚀变现象,硅化、褐(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蚀变,氧化矿石多含砷斑(毒砂)以及其中的金属矿化迹象是重要的找金标志。
(4)岩性标志:网状含金石英脉中多含炭质,表面多具锰染,围岩以粉砂岩、页岩为主,因此含炭质的不纯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可作为找金矿的岩性标志。
6 今后找矿方向
(1)区域韧性剪切带。区域韧性剪切带呈NEE-SWW方向展布,应结合化探异常点的分布,特别是在泥页岩、千枚岩和砂岩的接触带附近寻找强变形带或有后期韧脆性断裂的叠加的地段。
(2)含金硫化物(黄铁矿)—石英脉—绢云母矿化蚀变带。蚀变带多呈NEE或NWW向似帚状展布,矿化发育在NE向断裂与NW向断裂的交汇之次级剪切裂隙或层间破碎带中。NNW向断裂为顺层断裂,其中有囊状或透镜状石英脉,表面具褐铁矿化和高岭土化。NE向断裂切穿了早期的片理,并有较宽的石英脉产出。
(3)含炭质粉砂岩、泥页岩等。金矿化部位的围岩为(炭质)粉砂岩、(炭质)页岩、薄层状砂岩,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差异会使二者的接触带成为构造的薄弱带,形成地球化学的屏障面。沿着这个地带易于出现变形作用和构造活动,形成较好的导矿或储矿构造;深部的含矿热液也会在此环境下发生成分或运载方式的改变,产生围岩蚀变及矿化。特别是断裂构造交汇和围岩蚀变强烈处。从现有资料分析,区内有可能存在微细粒层控金矿体。
(4)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根据区域地质图,印支期花岗岩侵入体位于矿证北部及东部,沉积岩年代为奥陶系或寒武系,岩体外接触带1km范围内沉积岩普遍遭受变质而成片岩,受多期次的构造叠加及岩体自冷凝形成了大量张性断裂从成矿物质初始富集、活化、迁移、再次富集以及成矿含矿热液形成准备了运移通道和储矿构造。此外在矿证北部已发现有夕卡岩。灰岩和砂岩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有极大差别,更有利于形成地球化学屏障。今后找矿不应局限于金矿,还应重视与岩浆成矿有关的矿种和成矿类型。目前矿山的地质工作主要开展在矿证的南部,北部(约1300km2)基本未做工作。
7 结语
本文根据老挝萨风集团(PHONESACKGROUP)KSO矿山勘查部提供的新近的中间勘查成果编写。综合分析认为:在KSO勘查许可证范围内找矿潜力巨大,尤其要注重寻找微细粒型层控金矿及多金属矿床。本文的目的之一是为即将开展的(与萨风集团合作)《老挝KSO金矿及其外围1∶5万地球化学普查》项目提供思路。特别是前期工作局限于寻找氧化矿石,地质及物化探工作不够系统,尤其对地层、岩浆岩及其与金矿成矿关系研究欠缺。但KSaen-Oudom地区理论上已具备大型金矿成矿远景,仅有待于在实践中运用勘查地球化学的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去实现。
作者简介:雷振东(1965—),男,四川富顺人,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研究方向:地球化学找矿;梁水养(1965—),男,广西藤县人,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研究方向:地球化学找矿。
(责任编辑:文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