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佳佳
【摘 要】为了使学生摆脱 “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而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改革课堂教学,善于点拨学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最终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 兴趣 生活 对话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随着现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愈发受到教学者的空前关注。可是,因为关注,甚至过于注重,也让作文教学一次次走进了死胡同,认为作文就是作一篇文章,故而在教学中,突出了文的教学,恰恰把最重要的因素——人,给失落了,教学成了单一的说教。课前,教师把戏中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课堂上,尽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展演得淋漓尽致,也可算得上是粉墨登场了。然而,台下,学生则是昏昏欲睡,欲罢不能。听到写作,更是满脸的不情愿,满身的无奈。那么如何让学生敢于甚至是善于来表达呢?
一、兴趣,拉近学生与作文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创造一种吸引力。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人喜欢某事或某事物,才会把它做得很好。也常有人把“兴趣”比做最好的老师。其实,培养兴趣,就是创设一种引力。联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可见,兴趣是积极探索某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倾向,是求知获艺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也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走出“怕作文”的阴影,喜欢上作文。只有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学生才会乐此不疲。叶圣陶说:“作文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怕”“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毛诗大序》中指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歌咏之。因此,兴趣才是作文的根源,学生只有对文章产生情感,才能拉近学生与作文的距离。
二、生活,让学生体验作文的快乐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的作文,往往出现言之无物,泛泛其谈,表现出来的都是假话、套话、空话,故有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状。如何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他推行在生活中,学会学习,获得感受。大自然是习作素材的大仓库,有着无穷无尽的原材料,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我们时常发现学生一谈作文,就托起两腮,紧皱双眉,咬动笔杆,一副无从下手之象。虽费了好一段时间的搜索枯肠,苦思冥想,却依然无从落笔,白纸一张。
对此,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把命题作文改为随意作文,让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把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事,发现的物,按自己的逻辑写出来。作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这个小课堂,而要尽量的让学生接触自然、社会,让学生到社会实践和大自然中去汲取写作的源泉,把作文与生活实践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写眼前的景、身边的事,抒心中的情,在生活中学习写作,以此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点燃学生写作兴趣的火花。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
三、对话,给学生铺就作文之路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说过:一个人脑子里装着某些知识是一回事,但当这些知识为他们需要时候能否加以利用是另一回事。作文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作文,无论是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推敲修改,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思维。但是我们的孩子,正处在儿童时期,尽管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淀,可他们认识世界和感受世界的能力还处在浅层状态,往往不能在某事物上注视较长一段时间,它们的思维能力一般有局限性,他们会观察某些事物,但却不解其意义,找不到事物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写作文时常常难以确定其中心或主题。因而在教学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寻生活题材,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碰撞就会有火花,通过“对话”这一平台,抓住瞬间的灵感,把一些支支点点串连成段。
有教师执教一堂作文课——《牙》,一开始就让学生一起谈有关“牙”的奇闻趣事,可以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说说别人身上发生的有关“牙”的事情。有学生说起拔牙的危险经历,有学生说起用假牙去吓人的乐事,有学生说与乳牙再次相会的缘分……等他们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倾吐的时候,创新的思维就在不断地被拓展,写作的火花不断撞击感染,就连一开始脑中一片空白的学生在同伴众说纷纭的故事中被影响,回忆起自己的“人牙情缘”,说着说着,为了能更好地更完整地让别人了解我的故事,自然而然就步入了“动笔”的阶段。一位数学老师听了这堂课后感慨:我竟然不知道这是一堂作文课,这种无痕状态下的作文课真的很轻松,每个学生写出了一段长长的属于自己的话。
“文章天下来,得失寸心知”,作文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密切和重要。要把学生的作文从传统的枷锁里解放出来,让学生走出心灵的阴影,与童心一起放飞,不再谈文色变,不再望文兴叹,这些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并倾注我们的热情投入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陈秉章. 小学作文教学艺术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2]巢宗祺.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程 翔. 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语文出版社, 2000.
[4]周庆无. 语文教学现代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雷元周. 纵横对比形更明. 语文周报,2005(1).
[6]韩保忠. 我教学生写作文. 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获奖作品精选. 珠海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