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扬峰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蒋仲人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一篇课文首要达成的目标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著名教育专家张庆、高万同老师常说,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延迟开讲”;还说,“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是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当然,读书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我从事语文教学已十八年,一般的做法是:
一、从课题入手,读通读顺课文
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这一课时,我先从“爱如茉莉”这个题目入手,用小黑板出示预先写好的诗句,领同学们大声朗诵:
“爱是世上最纯情的语言,否则梦就生不出甜美的笑靥;爱是田野里绝美的鲜花,不然你怎能看到美妙的蝶恋。纯真的爱情如雪一般的晶莹,是真诚之水的濯洗;如山一样的永恒,是炽热之火的考验……”
从反复读中,引导同学们理解感悟“爱”的温暖、博大、深情,从而引导学生一次次地朗读“爱”字,初步感受“爱”字。接着教学“茉莉”两字,让学生注意容易写错的“茉”字。以此导入课题后,让学生说说他们心目中的茉莉是什么样的?并趁热打铁给出本文描写茉莉花的词语“ 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袅袅清香、充满诗意”让学生积累并灵活应用。这样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二、让学生在轻读想象中了解课文内容
在学生轻声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借自身的经验、经历,帮助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初步感知课文,为继续深入理解打下基础。如阅读《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我让学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想象一只只“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的丹顶鹤画面,以促进学生对课文所表述的“丹顶鹤色彩美、形体美”的整体了解。
三、让学生在朗读体味中领悟语言情感
现在的教材,文章极美,朗朗上口,利于学生朗读。每上一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仔细体味文中的语言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等。如教学《三亚落日》一课,我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描写落日的语句,在朗读中体味作者对三亚落日的喜爱之情,以促进学生对“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的深入理解。
四、让学生在默读思考中理解文章中心
默读的作用主要是细细品味课文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默读思考中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读书有所收获,特别是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时,我在让学生理解山谷中有什么谜之时,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个山谷中为什么会有这种谜?再找出山谷中的谜底。通过默读思考,学生了解了谜底之后,从中感悟到“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做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含义。
五、指导学生在品读剖析中感悟写作技巧
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出自名人之手,写作技巧各有千秋。每上一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在细细品读的基础上,认真剖析课文的写作技巧。课标也指出,特别是高年级,要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如: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在炼字铸句上的技巧,我在教学《半截蜡烛》时,让学生将“蜡烛熄灭了,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与去掉“似乎”进行比较,品读剖析,深刻领悟用“似乎”一词准确地反映了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
又如在教学《船长》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客轮即将沉没时,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我让学生反复品读“糟糕的天气、猛烈的碰撞、惊恐的人们,当时的情况真是万分危急,所有的人都呼喊着、哭泣着。”此情此景,人们会呼喊什么呢?借时我启发学生想象,并投放相关录像资料(如: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片断),将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进一步渲染惊恐的气氛。并借此告诉同学们:这 “险情”场景的描写非常成功,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碰到各种场景,如危急的、喜悦的、紧张的、愤怒的、拥挤的等等,你能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把它们写具体吗?
总之,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应以读为本,合理运用多种途径,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的实践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