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珂
当地时间2013年6月23日晚8点半,计文波在米兰男装周的个人作品发布会结束。接着有媒体采访,有认识的业内人士过来祝贺他成功,计文波在这些接触中敏感地感受着大家对发布会的评价。
发布会能够排入专业平台的官方日程里,计文波首先是得到了意大利时装工会9个委员会成员专业上综合能力的认同。而后是作品的原创与对未来趋势的引导。
“在此之前,您考虑的发布会最突出的表现?”
“一定是原创。”
计文波的发布作品中有中国元素的影子。中国历代服饰的元素,他并不是完全拿过来,用的并不是那么明,那么直接,都有一些转换。比如,领子的变化。他用的立领不是完全传统的中式立领,而是把立领变换了一种形式,做了折叠,但抛开那个款式的多个棱角,那就是立领,有立领基本的骨架。比如,肩部的处理。类似于中国清代披风的肩部设计,他采用了一点清代肩部的感觉,只是将那种感觉过渡到现代的服饰中,并未全用。
从90年代开始,计文波常常去国外考察。记得一次参观皮尔·卡丹工作室,同行的一位记者问皮尔·卡丹,他认为当时那个时代的流行是什么,皮尔·卡丹回答说,我的设计就是流行的。
计文波认为那个回答也能解释他如今的做法,从现代与未来,从更加引导a时尚的角度用中国的文化去创造。中国文化层级很深,在于如何从中取出具有普遍性的元素,进一步说,一些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其实很基础,在于如何去演变。
而在国际专业平台上发布,这种思路会更加加强。几十年来,东西方服装业文化交流频繁,如果纯粹拿国外手法做出代表国外文化的作品进行交流,并不能引起外国同行的很大兴趣,这就像中国人给中国人做旗袍一样,自己对代表本土文化的东西要求会不一样。用专业与现代的手法展现中国的文化给外国人看,就更能找出更具普遍性与基础性的代表中国文化的细节。计文波发布的一件白色丝绸服装,上面印有中国酿酒工艺图案的工笔画,将中国国画里白描的画法展示出来,在专业上,辅以全球领先技术的冷转移印花工艺,他很直接地用这种方式与观者交流。
“对历代服饰的运用,您比普通年轻设计师高明在哪里?”
“其实也没什么秘诀,最重要的就是勤奋,你要做得有深度,就要不断去挖掘,对其中的细节做很多大的尝试和研究。如何转换,怎样的比例最合适,需要无数次实践。”
“对中国文化先挖掘再转换,您有什么特定的途径吗?”
“我认为是理解,对一些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理解好了就用得好,理解不进去,没有转换成自己的想法就没用。”
在PRADA发布之后的这场计文波作品发布会,现场座无虚席,冲着中国的势头来,终落在设计师本身的才能上。
许多中国服装品牌明显感觉到自2007、2008年以来中国内需市场的变化,国际品牌不仅仅是奢侈品品牌进入中国,改变市场竞争格局的同时,印证了整体消费势头,这种势头在未来10年似乎必然持续下去。作为中国设计师,计文波在这次发布同期参加一些研讨会时,也有强烈感受,许多意大利品牌也将未来发展的重点设在中国,而如何更好地挖掘中国本土文化,他们很好奇,他们也希望看到中国传统的东西该如何去升级。
对于计文波本人而言,包括与他同时代的许多设计师,从20多年前到现在,一直在坚持,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不断寻找理念来完善自己,不断创新。2004年,计文波获得中国国际时装周金顶奖的灵感来源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作品是色彩感很强的女装,由中国名模姜培琳演绎的那套,计文波至今记忆犹新。时至今日,计文波早已习惯用黑白灰来表达自己,中国文化的引用也已不用强烈的夸张的表现,而是逐渐演变为细节上的演绎。设计是自由的,有的人就爱直接表现,还原当时的文化氛围,以尊重中国古代文化客观状态为主,有的人就一定要有所演变。看似只是某一次的发布,却明显带有个人多年理解与经验的凝结。
2007年,计文波首次在米兰的发布,灵感来源于秦代兵马俑,把力量锁在男性优美的线条之中。时至今日,他对男性线条美感的追求又增进了。
戴着黑色镜框的计文波以他惯有的一袭黑色服装谢幕,他为自己塑造着艺术设计大师的专业形象。在公众场合,他似乎没有太多话,却有着很强的气场。他在福建生活了近20年,有着许许多多福建小伙们注重外貌的生活态度。
与计文波相熟的人,知道他很会玩儿,知道他骨子里北方汉子豪爽、善于交流的特质。无论是做服装的艺术还是服装发布的艺术,他知道如何去表达与抵达。
发布会结束后,有一些人会过来跟他合影,他不认识那些人,只知道他们年龄都偏大,看上去很专业,不仅仅是这些陌生人,那些采访他的外国媒体记者,他也感到整体年龄比国内时尚媒体记者偏大,提的问题都很专业。一位60多岁的意大利时尚评论员,一生见过很多作品,他向计文波表达了看到他作品时眼前一亮的心情,并提了很多关于裁剪结构细节方面的问题,他认为计文波的设计中有一些哲学思想,这让他感到中国的东西很高级。
计文波说:“我们在设计的思维上,需要有一个哲理的关系,该舍去的一定要舍去,其实这是现在最应该关注的焦点,这样你的作品才会越看越有味道,国外的一些设计也是同理。理解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
在解释这次发布中的很多作品,看起来没有太多多余的东西,但在一些结构当中,设计得挺繁琐时,计文波说:“有些繁琐的地方必须要有,其中有你想要表达的思想。我就要这样,没有这个,服装就没有气,少了魂。而有些东西一定是要减的。”
意大利评论员发现,计文波在将立裁结合到男装上,将几何立体的结构造型演变到成衣上,不只是在视觉层面,而是在服装作为商品的层面。
同样的观众反应在2011年冬天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会后,一些服装专业的老师在谈论,“计文波在研究男装的立裁。”
2011年冬天在798大罐的那次发布,计文波用了上百名模特。他一直认为,服装设计离不开人体的结构,模特本身就代表人体的结构。他说“我对模特非常爱护和支持的。”他善于沟通的天性与他个人平时对表演艺术的迷恋也发挥了作用。
他相信与模特之间是合作,相信模特良好的表现力能完美诠释出他个人设计的理念,而不仅仅当他们是工具。
他可以把男性的东西做到唯美和漂亮,让男性更加完美精致,甚至会用曲线去勾勒这种美感。他会把女性做得有力量,不常用代表女性的飘娆的曲线,取而代之的是用有棱角的结构去塑造这种力量。
他认为男人的外表可以有一种漂亮和美丽,而女的可以有一种力量或者帅气。
“这是中性吗?”
“我认为不是。它是一种现象。”其实,也是计文波本人的审美观。
原创首先源于东方思想理念。“意大利人没有看到过的,很新鲜的,来自于中国土壤里的文化、资源、理念。”
再是专业上的引导与东西方的结合。
计文波的作品有东方的味道,但不是中式的服装,其本身的结构廓形是西装,只是有中式的细节。
中国历代传统服饰不能外露,非常合体的不多。计文波鲜有将历代服饰中宽松、不太收身的服装放到自己的作品中。
在他的视觉里,他更热爱有立裁手法的收身带来的美感。
“以那件印有酿酒工艺手绘图案的丝绸服装为例,有东方款式的细节,整体属于西方裁剪结构,如何理解那个结构呢?”
“那是中式款式与西方裁剪的结合。结构是国际标准的人体比例,那个比例并不是根据中国人的结构比例来的。其实很多国外品牌进中国后,它的板型结构、人体比例绝对不是按中国人体型来的,但是中国人有能穿的就穿了。”
计文波认为,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理念,衣服好看,款式好看,穿上不好看,就是结构的问题,而设计出一件好看的衣服,并不能代表这个设计就成功。他在这次的作品中尝试着从人体结构变化与人体结构未来审美趋势的角度进行设计。
“裁剪结构算是一个国际语言了?”
“当然。我们有时往往对设计有太单一的理解,其实款式的设计只是设计当中的一部分,最终要表达的会涉及到很多内容,包括结构、面料材质乃至工艺等。”
“那裁剪结构的创新来源于人体?”
“可以这么讲。来源于人体的结构和你要表达的对未来趋势的引导。”
“身体结构的变化影响着人对审美的变化?”
“影响。我们从近代史发展到现在,人体结构有很大变化,尤其是男性,现在90后的腰体线整个都拉高了,腿和下身都拉长了。服装结构肯定也是要变化的。”
过去,一个男人好看的标准,多半是宽肩、粗犷,整个人长得非常饱满,非常有块头。现在对男性审美的标准更多样化,很多年轻男性,80、90后身材长得都很修饰,非常有线条感,这就需要设计师去做研究。一些成熟男性到了一定年龄变胖后,需要用服装来修饰身材,这就需要在结构上重新调整。
DIOR永远是收身性裁剪,没有因为市场变化,就改变板型,永远有自己的追求,计文波欣赏这样的品牌。
计文波在国际标准体型基础上,进行了他个人理念性的调整。这次发布的作品中,一些收身性服装有他个人的标准,达不到他定义的那个身材要求就穿不了,比如宽肩的人穿不了,比如尺寸范围之内的比较大众的人群穿不了。
这次发布像是一个时间的结点,连接着计文波的过去与未来。从他初涉服装设计,在研究所里面翻阅无数服装板型,到20多年服装设计上款式的实践,让他对男性服装结构的变换与服装结构的裁剪有深刻的理解,这让他在服装结构的处理上,在男装裁剪中与立裁的结合,得心应手。又对应着未来,他需要有代表他自己设计理念的,对未来男性人体裁剪结构的表达。
“设计师品牌的行为是达到其设计理念的人群才能穿其服装。”计文波说。
发布会结束后,他正在为自己的设计师品牌而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