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以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长期战略。本文基于经济学相关理论的一般分析方法,依据经济系统不同环节彼此作用的可持续性,从宏观层面、微观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层面构造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机制体系,以期为我国顺利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尤其是居民消费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宏观层面
(一)积极发挥流通促进消费作用,降低流通成本
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位于市场的最前沿,是接受市场信息最系统、最直接和最敏感的终端部门,能直接感知消费需求,在扩大内需、释放产能、消化库存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大力发展流通产业,提高流通效率,加快资本周转和商品流通速度, 不断启动市场、引导消费需求,把消费者的即期需求、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和生产导向。具体措施包括,(1)加快推进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物联网、移动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打造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条,提升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2)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打破区域限制、行业垄断,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全国性流通体系。(3)出台全国性商业网点规划,对商业网点和配送中心等关系民生的便利流通设施给予用地支持,进行科学规划布局,逐步解决商业设施过度竞争和供应不足相矛盾的局面。(4)规范零售企业对供应商收取的通道费、销售返点、节庆费用等不合理收费行为,逐步完善流通企业全国采购制度体系,降低采购成本;同时,积极支持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质的流通设施,降低流通成本。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居民消费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表明,城市化在扩大内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镇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城市化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火车头”。
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应采取以下措施:(1)积极稳步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避免可能出现的城市病现象,同时,要更加注重大中小城市联动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与协同,扩大城镇居民就业领域,扩宽居民收入渠道;(2)通过优化城镇产业结构,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环境条件、人力资本等条件,寻求最佳产业引领突破口,大力发展旅游、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居民就业机会;(3)积极挖掘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释放效应,创造有利于居民扩大消费的市场条件,积极推动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到新兴城镇设立连锁店、直营店,为居民提供优质多样的各类商品,同时在生活服务业方面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使新型城镇居民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三)打造良好消费环境,建立完备信用体系
市场经济建立在信用基础上,要积极完善有利于构建市场诚信体系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关系顾客人身安全健康的行业和企业的监管。具体建议如下:(1)出台专门的商业信用法律,对企业的“失信”行为实行严格的惩罚机制,同时对诚信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使“诚信”成为一种社会责任;(2)建立联合监管体系,堵塞市场监管和质量认证程序中存在的管理“空白”,从源头上切断不诚信产品进入市场的通道;(3)建立行业诚信联盟,由行业组织制定统一标准,对违反企业进行严惩,重者驱逐出本行业,使“诚信”成为企业一种自律行为;(4)建立独立的商业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商业信用标准、建立商业诚信档案数据库,减少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推动信息透明化、实现信息共享,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
二、微观企业层面
(一)鼓励企业产品创新,加大市场推介活动
在当前消费群体多元化、消费结构动态化的背景下,通过创新实现产品差异化,成为企业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在创新产品过程中,要根据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进行需求细分,并通过植入先进和时尚的理念,提供“量体裁衣”的创新型消费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而且要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倾向存在明显差异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打造特色鲜明的消费热点,使各类消费群体都拥有满足自身特点的产品和服务。
在此基础上,加大市场营销活动,通过产品发布会、交易展览会等渠道宣传新型产品,有针对性的选择户外广告、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介推广公司产品,形成顾客的凝视效应,进而引导其消费。同時,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库存产品,采取加大折扣优惠活动等方式促进消费。
(二)推进网络信息化应用,便利居民消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商贸业态“虚拟化”和消费习惯“一点通”进程加快,消费呈现数字化、信息化和时效性的特点。流通企业应及时培育新型消费模式,构建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网上超市、网上百货店、网上专卖店和网上大卖场等新型网络商业业态,打造“线上+线下”共存的店面平台,适应消费群体新型的网络购物模式。
积极推进便利居民消费方式。通过建设网络酒店及旅行社中央预定系统、网络票务预定系统、网络旅游产品预订系统等专业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打造“互联网+呼叫中心”等旅游新业态,便利游客消费。同时,积极开展同银行、保险、信用担保机构合作,不断根据消费者消费新需求开发新型信用销售门类,促进信用消费。通过创新互联网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移动电话支付等支付服务方式,以及不断丰富网上信贷、网上保险、网上证券交易、网络金融衍生品等网上金融业务,来节约消费支付时间。
(三)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促进消费力度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完善的金融资本市场对于居民实现跨期平滑消费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由于消费主体进行市场交易时会存在现时的资金缺口,需要金融机构提供融资需求。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和金融机构信贷的大量约束使得我国的消费信贷整体呈现出供给不足的局面。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的不畅通,使得居民的流动性约束加大,消费意愿下降,消费行为变得谨慎。在当前扩大内需的环境下,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扩大消费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资质可靠、市场认同较高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合理评估抵押资产,同时增加可抵押资产的范围,完善无形资产、债券抵押、商业用地抵押制度,促进居民跨时消费的实现。(2)鼓励银行同零售企业合作,提升电子结算水平,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发展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产品。(3)支持农村信贷产品发展和管理模式创新,探索针对农村居民收入特点的分期支付制度,降低一次性大额信贷支付压力;推进小额信贷实施范围,解决农村居民生产性消费资金不足的状况,降低其流动性约束,实现跨期平稳消费。
三、微观消费者层面
(一)鼓励消费结构升级,推进新型消费模式
消费行为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动态的演进趋势。近年来,新型消费模式不断出现,体验式消费、自助性(DIY)消费、个性化消费等创新型消费模式成为人们的追捧对象。我国人口总量大,不同阶层消费群体因其消费结构不同而呈现差异性。因此,要注重目标市场的细分,并推进不同阶层消费结构的动态演化,积极鼓励消费者消费结构的升级。具体措施包括,(1)积极响应消费者服务性消费的需求,大力促进餐饮住宿、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文化健身、休闲娱乐等服务消费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充实服务内容。(2)加强新型消费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商业与文化、教育、体育、旅游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支持文化产业园、艺术街区、国际品牌街、酒吧餐饮街等发展;预见性的科学规划和建设汽车宿营地,游艇码头,加油、加气、充电站等服务设施。(3)加快商贸服务领域的技术升级,培养移动购物、自助结账、电视场景关联购物等多种新型消费方式,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随身”消费偏好,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消费效率,来优化消费体验,进而扩展消费者的消费空间。
(二)引导绿色消费方式,培养健康消费行为
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通过开展“绿色消费进社区”活动,大力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科学消费理念;减少一次性消费、过度消费、掠夺式消费等不科学的消费现象;加快完善废旧物品的回收制度,鼓励居民根据国家的“以旧换新”和绿色节能环保政策,积极对节能环保产品进行置换和购买。科学引导金银珠宝、高档家具、时尚皮包、艺术收藏品等投资保值类商品的消费;积极支持对传统民族特色产品的消费,推进民族工艺和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加强市场监测与预测预警分析,科学引导消费发展趋势;加强对媒体等广告推介手段的规范,合理引导时尚消费文化,对于过分渲染和鼓吹的广告营销行为依法取缔或给予严厉经济处罚,做好绿色循环、可持续消费的宣传推广工作,形成健康的消费文化氛围。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重点课题《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的阶段性成果〕
(依绍华,中国社会科学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贸易经济、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