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从康复中获得了什么?

2013-04-29 00:44卜晓燕
教育界·上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弱智残疾康复

卜晓燕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他们的成长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从呱呱坠地开始,孩子一天一天的长大,亦渐渐发展出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们模仿及学习我们的言行举止,他们开始认知,懂得微笑,学会说话。残疾的孩子也是与众不同的。因为他们需要不停往返医院或诊疗所,接受不同专家在体能上或智能上的诊断和治疗。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残疾孩子的父母或照顾者已经因疲于带着孩子接受各种诊断或治疗,因而往往忽视了残疾孩子仍然有像其他孩子一样的需要;这些残疾孩子除了应该接受必要的治疗,其实他们也渴望被爱、与同辈交往、一起玩游戏,更盼望上学读书,接受教育。那么我们的残疾孩子在各种康复治疗中得到了什么呢?我们在众多残疾孩子的康复教育过程中慢慢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残疾孩子康复的最终目标

康复是什么?以往我们和家长的期望是让残疾孩子能够走路、能上学,这种观念往往忽视了孩子在生活自理、社会交往﹑认知情感等方面的技能培养。在我们儿童福利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对每一位残疾孩子都按照其能力设计了功能目标,如:刷牙、穿衣、进食、入厕等生活自理活动。在训练时,治疗师把许多康复措施介入到生活中以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引导调动孩子本身自主运动潜能,以娱乐性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如:脑瘫孩子进食时所用的带有吸盘的碗(固定在桌上),以帮助勺子固定在孩子手上的绑带;又如:提醒弱智孩子产生正确行为习惯的视觉策略,这些训练活动中老师不是帮助他们完成进食、交流,而是为他们提供条件使他们自己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对他们成人后进入社会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如:我们针对弱智孩子自己处理卫生、衣着、物品管理、常规的培训课程,通过机械性操作技能成熟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了社会对弱智人士的认识,从而使弱智孩子能在社会上自信、自尊的生活。

因此,我们对残疾儿童的康复目标是:最功能、最独立的参与社会生活。

二、每日常规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残疾孩子由于体能、智能的障碍,造成了认知、社交、生活自理等方面的落后,如:仅仅依靠在康复中心短短1小时的训练活动,对他的康复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因此,我们采用每日常规为残疾孩子提供一个贯穿全天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有机会将课堂所学到的东西用于他的日常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孩子每天从起床到入睡,都将是在这种有机地运用各种训练方法与日常活动相结合起来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例如:一名脑瘫孩子,在课堂上学习抓握,那么他在一天活动中将有很多机会在各种环境下学习抓握,起床时抓住床栏杆、吃饭时抓住勺子、如厕时抓住梯背椅、走路时抓住梯背椅。孩子在这些日常生活活动中反复实践,使功能活动更加成熟,而达到为他设计的康复目标。因此,引导式教育的创始人安德拉斯·彼图教授指出:任何活动都是孩子学习的机会。任何时间都是孩子学习的时间。

三、康复工作是每一位从事儿童福利人员的职责

在我们以往的认识中,孩子出现了发育迟滞或功能障碍,就会进入到康复中心进行个别治疗。而至于康复效果如何那就是康复医师和老师的职责,与家长和保育员无关。但是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所有参与训练过程的人员都必须紧密地合作,全面地评估孩子的各种能力和需要,根据孩子个别化的需要,设计康复训练的目标。而训练目标的成功与否,“团队精神”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仅仅有康复医师和特教老师的参与是不能使孩子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的,只有采用“贯通专业团队模式”的康复手段,使所有了解孩子的人:家长、保育员、康复医师、教师、后勤保障、管理者都加入康复工作者的队伍,才能让我们的残疾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从环境设施技术协作上加大力度,让孩子们生活在融入了康复理念的环境中,才是使他们达到康复的最高目标——融入社会生活的必经途径。为了我们的孩子能顺利的进入社会生活,让我们都愉快地进入康复工作者的角色吧!

(作者单位:成都市儿童福利院)

猜你喜欢
弱智残疾康复
智能门锁“弱智”38款测试样品都不安全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为啥漂亮女人会让男人变“弱智”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康复治疗对周围神经修复再生的作用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