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村治组织老龄化研究

2013-04-29 00:44袁顺召
现代商贸工业 2013年9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老龄化

袁顺召

摘要:乡村治理是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关系到乡村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村治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绩效除了与环境、区位、资源等客观因素有关外,村组织中个人能力和素质这些主观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通过查阅华中师范大学编写的《百村十年调查》统计出村组织干部的年龄、学历、任职年限等数据,得出村治组织在全国普遍老龄化即呈现大范围老人治村的现状的结论。重点结合这一结论立足老干部因历史、身体等因素上的弱势,分析这一现象对乡村治理的不良影响,再据此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服务新时期乡村建设。

关键词:老人治村;乡村治理;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9-0043-02

0引言

城市化伴随着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资源向城市加速集中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社会流动现象,农村中“老人治村”逐渐普遍。纵观过去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三农,十余年从未间断。一方面反映了三农问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三农问题在老人治村的格局下其解决力度不够,成效不好。老人治村与新时期农村发展的矛盾在哪?它究竟在乡村治理和发展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这些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乡村治理研究中从微观视角对行为主体研究的文献比较丰富,当前使用的研究视角主要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社会资本视角和村庄社会关联视角。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认为行为中的个体理性选择或者偏好于制度一起对一个社会发展的走势起作用,并决定制度的选择与变迁。制度实施的成本与收益的对比是制度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而影响乡村治理的因素是复杂的,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居住特点,村干部表现等。社会资本的视角解释信任、合作、参与等社会关系网络对中国农村治理过程的影响。村庄关联是这一视角更关注个体行为内在机制,包括村庄社会环境,村庄社会网络。重在研究产生和导致村民一致性行动的村庄社会环境。全志辉等人通过个案调查,深入分析了村庄的政治状况和村民在民主选举的实态,精英动员、派系参与和家族竞争等现象的社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关联性参与”的论断。

学者们从宏观到微观用不同视角对乡村治理做的这些深入研究为乡村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是关于目前尚无研究者解释老人治村现象,这也就是本文研究意义所在。

1老人治村的表现

通过查阅华中师范大学主编的《百村十年观察》对十年来全国258个样本村庄的经济、政治情况,重点统计干部相关资料,经数据分析发现样本村庄干部平均年龄超过45岁的比例达到88%,50%以上的村庄干部最低年龄超过40岁,98%的村庄45岁以上党员占比达到40%以上,仅有4%的村庄没有50岁以上的干部。具体的表现可以归纳出以下四个方面:村级组织的干部年龄偏大;十多年老干部占主流;农村中基本上是老党员;公共事务中活跃的是老人。

总体的年龄结构呈上述分布,而区域间干部年龄结构却差异较大,东部沿海村庄较中西部村庄干部平均年龄小,靠近城市的村庄较偏远村庄干部平均年龄小,有政策和资金扶持的村庄较没扶持的村庄干部平均年龄小。从大部分农村来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是普遍现象。所以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老人治村现象(理事的是老人,务农的是老人,活跃在各个公共场合的还是老人)显得理所当然。这一现象的极端是村庄的消失,国务院参事冯骥才说,过去10年全国每天消失80~100个自然村。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老人治村现象出现有其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老人治村现象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副产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与政策层面相匹配的重视程度。

2老人治村的危害

老人治村的效果首先得看绩效。村组织的高绩效需要干部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良好的政策理解能力、执行力以及为公共服务的精神等。众所周知老人记忆力下降、知识结构单一、身体状况日渐衰微等原因是无法满足这一系列要求的。那么这必然对村组织绩效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这里概括以下三方面:国家政策难以贯彻,村级治理能力低下,乡村干部后继无人。

2.1国家政策难以贯彻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重要部分,也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对于政策执行主体而言他们的认知能力、执行方法、人文素养等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效果。

(1)主体的认知能力很大程度影响政策的执行。目前乡村政策执行主体大部分是老人,年龄因素决定了执行主体的记忆力,反应能力上存在差距。另外他们的受教育程度99%处在初中,高中水平。缺乏专业技术知识,政治法律意识和对公共政策的把握。他们有限的教育水平和习惯性思维会使得办事方式僵化而缺乏灵活,无法将公共政策正确有效解读给村民,最终政策无法实现政策目标。

(2)老干部魄力不足。乡村中单个家庭在地理位置上的相对固定和干部的相对稳定使得干部与村民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社会关系网。干部在这样一种人情关系和家族关系维系的乡村社会里,干部无法拿出自己的魄力去强力推行某些需要强制执行的政策。

(3)干部执行意愿不足且执行能力低下。首先从收集的资料显示村干部每年的务工补助在3000到5000元之间,这只相当于一个普通青壮年在沿海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微薄的福利极大影响干部们的积极性。其次当前乡村政治和经济状况复杂,呈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形态,老干部不知道如何解决当前问题,只能消极怠工,听候上级指示。

2.2综合治理能力低下

目前,在乡村的治理过程中,受制于老人自身的很多特点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乡村的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可以说,老人治村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了村级综合治理能力低下,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就的:

(1) 一般而言,老人到达一定年龄后,受制于自身的身体条件,精力十分有限,所能有效工作的时间也大大受到限制。而村级事务纷繁复杂,其处理总要关联到多方利益主体,需要投以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才可能得以解决,而这与老年人的身体条件形成了矛盾。同时,在另一方面,目前进行村级事务治理的老人受制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一般没有进行革新的勇气与动力,而乡村社会里错综复杂的人际网络和宗族关系会放大这一缺点,使其在治理乡村事物时显得畏首畏尾,魄力不足,从而影响到村级事务治理的时机和效果。

(2) 传统社会,老人对村级事务进行治理一方面主要是依靠国家传统的权力架构所赋予的权威和资源,而在另一方面则是依靠传统社会的人际网络,两方面的结合导致老人对村级事务的治理有一种常规化的处理方式。换言之,老人对村级事务的处理主要是因袭传统。但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如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大量儿童留守乡村等新现象,这些新现象使村级事务迥然不同于过往,显现出新的特点,传统处理方式显然不足以应付。但令人遗憾的是,老人在治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稳定,强调不变,更多的使用了传统方式,而没有试图去吸纳新事物、新概念。

(3) 新形势下,传统行政架构的各级组织都在加快其年轻化和知识化的进程,上级组织的年轻化和知识化进程明显快于村级政府,这就进而使两者的对接上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上下级思想观念不一导致沟通不畅。而沟通渠不畅一方面将影响到村级组织必要行政资源的获得,行政资源的匮乏会进而导致老人对村级事务的束手无力,使村级治理能力进一步下滑;另一方面将影响到村级治理过程中难解问题的向上传递。而无论是哪种情况,一旦村级治理的过程中一些必要问题没有解决,村民和村级政府的矛盾就会加剧,加之先前提到的行政资源匮乏,会使村级政府的治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

2.3干部队伍后继乏人

乡村干部的老干部占主流的年龄结构会造成乡村治理后继乏人的后果。体现在年轻干部缺乏锻炼机会和缺乏年轻干部的输入机制两方面。

(1)老干部因其较高的威望在乡村中的一直占据领导位置,乡村中的大事往往还是老干部做决定,所以在这个干部队伍中,年轻人话语权不足,只能作为老干部们的配角,有限的锻炼机会不利于以后把握大局。而事实上作为年轻人他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很多曾经去沿海打过工,思想开阔,业务素质和先进技术掌握较多,他们能给组织注入有价值的新鲜血液,但是在老干部的管理下,他们的优势得不到发挥,不利于乡村整体的发展。这一干部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干部退休后少数的年轻干部要直接挑起治理的重任,有限的干部和有限的工作经验难以顺利处理新形势下各种矛盾。

(2)随着农村减负的政策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人口的逐渐减少等因素干部的事务压力越来越小,而既得利益在部分存在越来越多,老人的乡土情结等使得老干部不愿意退出干部竞选。而由于路径依赖的因素,在不影响村民利益的情况下大多是倾向选择原来的干部。所以这就造成老干部不想退位,年轻人无法上位的格局,缺乏年轻干部的输入机制,形成干部年龄结构断层现象。最终是不利于乡村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3改变老人治村的措施

一定程度上说老人治村现象的出现是文明发展的结果,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乡村政治形态的变迁。这一变迁的最重要的诱因是要素在城市加速积聚,城市对人才的拉力效应使得农村人才渐渐流失。所以最终要解决老人治村问题就是要解决乡村对人才吸引力的问题。这就需要发挥农村经济吸引力,农村干部组织的吸引力,农村优势的自然资源的吸引力,农村人才政策吸引力等。

(1) 加快农村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代表着农村成长空间的提升,而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都是理性或者说是有限理性的,所以在利益的驱使下选择农村的人会随着利益空间的增长而增加。

(2) 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2008年出台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这对改变农村干部老龄化、知识结构老化的现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从该政策运行情况来看成效显著,对于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前要继续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扩大政策覆盖面,开辟路径引导优秀人才回流农村。

(3) 提高村级组织的吸引力。目前很多年轻人政治淡漠,公共事务参与热情不高,农村中的商业精英尤其如此。要解决这一问题着眼点就得从增强组织吸引力入手。将思路开阔、充满激情、富有见识和远见的年轻一代村民纳入到村级组织。

参考文献

[1]胡荣.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周红云.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治理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3]贺雪峰,董磊明等.乡村治理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学习与实践,2007,(08).

[4]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徐勇.中国农村调查[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9).

[7]徐勇.中国农村调查[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9).

[8]徐勇.中国农村调查[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9).

[9]徐勇.中国农村调查[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9).

[10]徐勇.中国农村调查[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9).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老龄化
做好老年健康全周期管理 助力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