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新峰
摘 要:随着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各省按照财政部的要求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以往往独立系统基础信息多处维护、数据口径不统一、资源浪费严重等诸多问题。但在全国范围内不便于数据共享及财政部的统计分析。财政计算机应用支撑平台规范了业务处理流程,使财政管理更加精细化,优化了财政信息系统的结构,由复杂网状型优化为以平台为中心的星型。实现了中央到省及市、县的数据贯通。
关键词:财政应用支撑平台;信息系统;政府财政管理
2002年初,国务院决定将财政部规划建立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定名为“金财工程”,并把“金财工程”列为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个重点工程之一。
平台是财政部实现中央到地方的数据传输通道、数据采集通道,是实现财政业务数据“三级贯通”的基础;平台不仅仅是数据标准,也是财政的业务标准,对相关财政业务的流程、规则、管理方式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和梳理,它覆盖了预算指标生命周期全过程的预算指标类账户及控制机制,可支撑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的全过程业务;平台具备可扩展性,是数据集成的标准化工具,通过平台可以实现不同业务系统间的数据传输、系统集成;平台还具备前瞻性,可以支撑未来财政业务的发展。因此平台依然需要建设。
1 平台的建设背景
1.1 平台建设的业务背景
为了满足财政改革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组织开发和实施了部门预算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工资统一发放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确保了各项财政改革的顺利推进。从全局来看,系统建设缺乏一体化设计思想,各自为政,导致了信息系统“不统一、不系统”,具体表现在:⑴数据口径不一致,不能保证业务数据的一致性。⑵业务流程不通畅,影响了工作协同及预算管理和执行信息的追踪和回溯。⑶信息共享程度不高。⑷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不高。
1.2 平台建设的技术背景
现行财政业务系统繁多,各系统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架构、技术路线、数据标准、编码规范,而导致:⑴系统之间衔接困难,整体可扩展性差,不便于升级改造。⑵系统可重用性差,造成重复开发、浪费资源。⑶系统全局自动化程度低。⑷系统集成度低,导致硬件重复性投入过大。
1.3 财政应用支撑平台的诞生
为解决目前财政信息化建设中的诸多问题,财政部提出了基于应用支撑平台构建大系统的建设思路。
从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律和国内外信息化建设实践看,信息化建设必然经历一个系统从独立到整合、数据从分散到集中,业务从割裂到协同的过程,财政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
2 平台介绍
2.1 平台的概念与作用
财政应用支撑平台是一个集中业务数据的数据平台、处理财政业务的业务平台,同时也是统一技术标准的技术平台。平台是数据标准、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的承载体。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建立在业务系统之下的集成工具,也就是说业务人员在操作相关业务软件时并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可以默默地将各个业务系统有效地关联在一起,实现数据统一、互联互通等等。
平台作为财政业务管理和业务系统建设的底层技术支撑,可以形象的从以下几方面描述:⑴平台就像一个“翻译器”,将原本“互不相识”的业务数据,按照《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的要求进行规范统一,为业务数据共享和系统互联互通奠定基础;⑵平台也像一个“多功能插座”,现有系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插头”接入平台实现整合集成,新系统可以在其之上快速搭建,为构建一体化财政业务管理系统提供技术手段;⑶平台是一个集中共享的“数据中心”,将财政核心业务数据在平台内高度集中,形成财政数据综合利用和统计分析的重要数据源;⑷平台还是一个信息交换的“交通枢纽”,提供财政与同级单位间以及上下级财政部门间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为实现财政系统的业务、数据贯通创造有利条件。
2.2 平台的建设目标
⑴支撑完整预算。平台支撑完整的国家预算、预算管理、预算执行、财政决算的全过程。⑵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采用应用层、驱动层、数据层三层结构的设计思想,建设在平台支撑下具有相对稳定和可扩展的财政大系统。⑶以一体化和一致性追求有效性、规范性、安全性和更高程度的自动化。实现一级财政一个会计报告主体、一本总账、一套控制机制、一个数据平台、一套编码体系;支撑预算指标、计划、支付的一体化控制,实现预算指标的控制级次可灵活设置,不同的指标允许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⑷平台作为标准的载体,实现横向與纵向的数据交换平台支持与部门、预算单位、地方财政、银行进行数据交换和查询对账。
3 总结
财政大平台的建设,统一了财政业务基础数据,为数据共享和重用奠定了基础;解决了预算、支付等业务系统中基础信息多处维护,口径不统一等问题;规范了业务处理流程,使财政管理更加精细化;优化了财政信息系统的结构,由复杂网状型优化为以平台为中心的星型;实现了中央到省及市、县的数据贯通;为实现资金监控、统计分析、决策支持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