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婷婷 高炜
一、会展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会展就是会议和展览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由多个人积聚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交流活动。从广义上讲,会展还包括博览会、展销会和节事活动,等等。会展自身高效性、集聚性、互动性、联动性的特点使其在文化产业中大放光芒。
事实上,会展业本身就是一种群体性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展方集中向受众传达各种信息,实现了双向交流,扩大了影响,树立了形象,实现了收益并传授了知识教育了受众,就是得益于会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它才迅速在文化产业里崛起并越来越多地得到各界青睐,不论是从国际层面还是国家层面,抑或是从内蒙古本地区层面出发,会展业的发展都备受瞩目。
当前,民族地区发展会展业必须把握两大趋势:一是培育品牌化的展会、突出地域特色。内蒙古的文化特色是其他区域无法复制和舶来的,因此,我们具备了特色制胜的优势。二是会展举办的地方发生了变化,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内蒙古几大城市如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和包头都具备了主办展会的相应条件。这两大趋势对内蒙古发展会展业发出了极好的信号。
二、跨民族文化传播视角下内蒙古特色文化传播意义分析
跨文化传播是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活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可以是自然的、无意识的,即通过不同社会文化的接触,文化间不知不觉的相互渗透;也可以是有组织、有意识的。前者在物质文化方面表现较为显著,后者主要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跨民族文化传播是跨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传播。民族地区的会展活动、节事活动都属于跨民族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达到举办方不同的传播目的,实现不同群体的文化交流。
(一)符号化——符号解读
内蒙古地区传播系统中最为显著的符号包括语言、文字、书籍、服饰、图片、舞蹈、音乐、乐器,等等,这些符号是文化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的载体,是民族文化信息表达与传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会展活动作为传播活动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实现符号化的过程,即作为民族地区本着推动民族文化流动的初衷将自己希望传递的信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者其他符号,在会展的平台上展现出来,以达到传播民族文化、树立区域形象、强化不同区域和民族地区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的目标。
2012年4月份的“西洽会(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内蒙古就以独特的布展风格吸引了各省旅行商的目光,达成了400多个合作意向,签约10个项目,签约金额14亿元。辽阔的草原、洁白的毡房、成群的牛羊和奔驰的骏马,这些布展符号再次传递出草原风光、民族风情的独特魅力,不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反响都让人欣慰不已。
著名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曾经指出,交流的所得,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语境。这里所说的语境在传播学里被称为传播情境,它就包括了具体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因此,可以看出,类似民族文化的展览会常常会给非本地域的人们提供一种模拟的传播情境,同时在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符号配合下,本民族地区的独特之处便深深地烙印在了人们的印象中挥之不去,从而实现了精神上的交流。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传播和共同意义空间的扩展
内蒙古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不仅在于振兴民族文化产业,同时也是对外形象建构的要求。这种你来我往的跨民族文化传播的互动过程需要解除文化背景差异、符号解读差异、民族语言差异和价值观念差异几道屏障,这些屏障的解除恰恰需要传受双方不断交流、不断磨合来实现。
如下图所示,A表示传播者的意义空间,B表示受传者的意义空间,双方的意义交换只能通过黑色区域即共通的意义空间进行。随着意义交换的活跃化和持续进行,共通的意义空间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这部分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
A B
2012年11月初,《印象鄂尔多斯》全国巡回摄影展在哈尔滨市启动,图片展精选出300余张表现鄂尔多斯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图片,旨在通过一系列形象生动的图片,展示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斐然成就,同时也不回避本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的发展举世瞩目,人们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获知了关于鄂尔多斯的信息,此次摄影展活动是其主动走出去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让外界身临其境真实地感受鄂尔多斯市的繁荣景象,让外界的认知提升一个新的高度,主动拓展了彼此的意义空间。
(三)会展传播中视觉认知的建构过程
符号化与共通的意义空间需要视觉系统的最终整合才能实现完整的视觉体验。视觉体验不是一步到位那么简单,越丰富的视觉感受就能带来越多的视觉认知。当前,会展传播作为一种典型的高参与度、高卷入度和体验式的传播过程,它集中了人际交流、文字传播、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及虚拟现实等多种传播方式。会展传播能使观众的所有感官在参与会展的过程中充满张力,因而具备其它任何传媒媒介无法取代的优越性。
2012年第九届中国内蒙古服装服饰艺术节暨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在满洲里市举行,本次艺术节近千名选手进行了传统蒙古族服装、现代蒙古族服装、行业蒙古族服装及蒙古族饰品的比赛和展演。期间,不同的部落风格和服饰风格在蒙古族悠长的音乐旋律伴随下由各代表队进行展示并配有灯光、文字和情境,因此,观赏者体验了一场饕餮的视觉盛宴。全方位的展示和传播不仅打通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障碍,而且对于受众来讲累积了视觉经验,这将有益于受众日后对蒙古族服饰文化意义的理解。
三、内蒙古会展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笔者通过搜集资料整理出2012年内蒙古举办所有会展活动的情况,通过这些资料能够局部地反映出当前内蒙古地区发展会展业存在的问题。具体材料如下表所示: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各类会展汇总表
可以看出,我区的会展事业正在蒸蒸日上并且初具规模,前后举办的几次大型的煤炭能源会展和食品包装会展吸引了许多国外的人员前来参展、观展,社会反响热烈。2012第六届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暨收藏品工艺品珠宝饰品博览会连续3年被国家财政部和商务部列为重点支持的大型展会,如此骄人的成绩不禁让人欢欣鼓舞。
但是,我区会展业同样也存在着问题,比如主要集中在煤炭能源、珠宝玉石首饰、工业机械等几大门类,没有充分利用本土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没有充分调动社会媒体资源;会展承办方多为外省市会展公司,本土企业发育度和参与度不够;展与会没有合二为一,常常展中无会,展中无节庆,这与现代化的会展业发展情况不相符,等等。
由此,本文从跨民族文化传播角度出发给内蒙古发展会展业提出几条可选择的路径:
(一)要深刻认识特色化、品牌化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传播致效过程中有一道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心理系统,如果没有心理系统,传播的信息就永远是信息,永远也转化不成传播效果。心理选择是传播的信息进入心理系统的首要关键,所以,信息符号能否致效,前提就是能否进入受众的心理系统。走特色文化之路就是通过与众不同的内容将民族文化附加产品打入受众的心理系统。
高识别度和区分度的信息传播容易达到传播致效的目的。我区适合在展会上呈现的符号元素有很多,比如蒙古族服饰、民族饰品、民族乐器还有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考究的制衣工艺等,民族与现代的融合能够引起观展人的兴趣,更能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
(二)建立组合式综合传播的模式
组合式综合传播是单一传播类型简单机械的组合,这种传播方式能把同一种传播内容同时转换成两种以上的信号(声音的、文字的和直观视觉的),通过两种以上的感觉器官同时作用于大脑,它产生的印象就比单一类型传播所产生的印象更深刻、更全面受传者对传播内容的理解也更准确、清晰。会展传播是一种体验式的传播,观众进入到展馆后,看到展馆的布置、听到音乐、碰触到陈列的展品,这一系列视觉、听觉、触觉上的刺激,都是会展传播带来的体验。目前,举办会展经常会借助数字化的演绎手段。例如,4D立体电影、三维音效、环形、球形或者其他异形的展示屏幕都给观众带来与传统形式相比更加震撼的视觉冲击力。
内蒙古当前的会展业文化元素缺乏,也很少采用多媒体虚拟手段进行布展,而且会展的举办中很少能够抽象出具体的主题内容。其实,文字的传播在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意义非常重大,简洁精辟的会展主题能够准确地表达传播内容的精神,减少传播过程的歧义和受传者理念上的误差。
(三)加强使用媒体资源的意识
内蒙古主办会展使用媒体资源的意识淡薄。如果举办特色会展仅仅采用了组合式综合传播的方式,而没有配合媒体的解读,那么受传者有可能错失展览的精华和内涵。体验式的会展传播有时会让人停留在单一展品的表面现象上,如果能够通过媒体获知背景材料和专门的解读,就会避免自我狭隘获取信息时造成的信息失真和走样。
通过上表我们看到,全区仅有1/4的会展利用媒体进行了宣传和推广。重要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会展应当积极保持与媒体的互动关系,可以根据会展级别及影响力与权威的电视媒体、平面媒体进行互动,而绝大多数的会展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推广和传播,巧妙地使用网络媒体资源。这些互动方式不仅仅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更是通过媒体解读从而拓展传受双方共同的意义空间,加深对会展产品的认识。
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发展会展业既要保留特色、利用特色、发扬特色,又要适时地和现代化发展步调保持一致,走文化产业化之路,积极消除对外传播过程中已经形成的刻板印象。充分认识会展业带来的潜在发展机遇,积极利用会展传播的优势,采用组合式传播模式,打通各路媒体资源,使全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理念的指引下在各种传播平台上展现。最终使外界认识内蒙古、了解内蒙古、关注内蒙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传播效果的统一。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