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同烹饪,同样的食材不同的火候和做法,绝对能成就两道风味不同的菜肴。同一生活素材在不同的作者笔下也会写出迥然不同的文章,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巧作。
一.深挖掘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浮在水面上的东西大家都能看到,哪来的新意。深刻的意蕴就像水中的蛟龙,是深藏水底的。只有深入思考,不断挖掘,方能入水擒龙,文章才会立意深刻,与众不同。一学生写到这样一个真实的素材:一次我在街上遇到一个外地人,说是做生意亏本,身无分文,向我乞讨,我不相信他说的话,他苦苦哀求,说哪怕是给一碗面钱就够了,我掏出两元钱给了他,哪知他接过钱露出鄙夷的神色,大概是嫌少了,头也不回径直走了,连谢谢也没有。该生的描写及叙述都很好,但觉得深度还不够。笔者这样引道:奢求这样的人道谢用得着吗?如果要求他说谢谢,自己不也成了乞讨者了吗?那就和他同类了,都成了乞讨者。顺着这样的思路下去,文章就深入了一层。最后这位学生把结尾改成了这样:
“我站在那儿想叫住他,要他对我说声谢谢,但我没有,讨要别人的一声谢谢我做不到,因为我不能成为一个乞讨者。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庆幸我没有做乞讨者。”
我们不能不为作者的这一挖掘而击节叫好。作文要能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从普通事物中洞见本质,那就要观察得细,研究得深,琢磨得透。
二.善组合
不同的生活素材如果我们仔细琢磨,常常发现它们之间往往会有共同的地方,假如我们用一条红线把不同的素材串联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冲击力,这也是提炼素材能力的体现。笔者一学生在两篇随笔中分别写到了这样两个素材:其一,一次下雨和母亲赌气,没打伞就出门了,路上一陌生人为我打伞结伴而行,心中很是感激那个陌生人。其二,受到母亲的批评,心情低落,没回去吃饭,进了路边一小吃店,店主很是热情,心里顿生温暖,不禁对这个小店充满好感。就这样两个素材,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其共同之处:我们常常对陌生人给予的关爱感激有加,而对母亲的爱却视而不见。这样提炼出来的“意”就是一篇美文的基石,据此行文,文必感人。
其实作文就是组合的艺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一旦能找到共同点,据此立意作文,定会胜人一筹。我们要在浩如烟海的素材中,选其所需,为我所用,巧妙成文。
三.巧添加
原始的、普通的生活素材往往是单薄的、乏味的,作文时我们可以采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法,适当地虚构和添加,这样材料就会典型生动,文章自然光彩夺目。如一位作者写自己周末放假回家,因事走得晚,太阳快落山了还没到家。远在乡下的母亲骑自行车来校探望,途中母女相遇回家。这素材很普通,极其平淡,假设如实入文显然俗浅平庸。于是,高明的作者就巧妙地添加出“路遇车祸”这样一个情节:
“突然,前面吵嚷的人群挡住了去路,我只好下了车子。原来前面出了车祸,听围观的人说,被汽车撞伤的是一个骑自行车的女孩。这时,一个熟悉而又奇异的声音吸引了我的注意,一个妇人几乎声嘶力竭地呼喊着冲进人群:‘孩子呀,我的孩子!但很快又从人群中出来。我这才发现,这不是我的母亲吗?我丢下自行车跑过去,被母亲紧紧地搂在怀里,她用颤抖的双手抱着我的头说:‘可把娘吓坏了,里边撞伤的也是你这么大的女孩子。”
你看一次十分平常的相遇通过添加,虚构成一场罕见的奇遇,不但显得真实,而且大大提升了素材的价值,文章顿显灿烂。需要提及的是虚构并非凭空捏造,它必须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是一种合理的加工和想象。
四.新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事物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给人不同的美感。关键看我们如何选取全新的角度。例如一次平常的调座位,有些人就是仅仅为坐到或没坐到满意的位置而喜忧,善于寻找表达角度的同学则或想到要与窗外的那株给自己启发的树告别,或想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或想到了人生的座位,或想到了观察的新角度。其中一同学是这样写的:
“……这些都只是因为换了一个角度,其实生活亦是如此,一个角度的决定,就是你对生活、对人生的决定。”
你看,角度一转换,一片新天地。再如晨练跳绳,有些同学只是简单地记下了欢乐的过程,从新角度思考的同学则或看到了团结的力量,或看到了细小环节的重要,或看到了埋怨的无济于事。一个独具慧眼的同学发现了这一类人——甩绳人:
“……由此,我不由得想到了我,想到了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甩绳人呢?回想过去、思索现在,会发现,这样的甩绳人其实有很多很多……”
王意龙,教师,现居江苏建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