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阅读早已悬坠了沉重的世俗功利,为分数而阅读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景观。正因如此,阅读与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和心灵、生命和生活越来越疏远。阅读非但没有情感愉悦,相反,成为一种逼迫,一种痛苦,一种无奈。怎样寻找阅读中失落的情感,还学生一片“情”空呢?
案例一:(苏教版《在莫泊桑葬礼的讲话》教学片段)
现象——情感失落
师:读完全文后,你怎样把本文分成三部分?
生:纷纷说出几种不同的意见。
师:(看看自己的答案后)引导学生说出和自己一样的分段方法。
生:在书上记下答案。
师:(投影)第一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段表现莫泊桑哪些性格?
第三段回忆莫泊桑怎样的文学成就?
第四、五段评价莫泊桑的句子有哪些?
生:几个学生说出和老师一样的答案。
反思——注重知识积累,丢失情感体验。
上述案例中,我发现学生很少参与,课堂冷冷清清,我自己课后也作了认真的反思:这节课中,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仅把文本肢解成几个表层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和自己相同的答案。而学生也仅在教师的调控下,从开始的情感冲动,到中间的情感压抑,到最后的情感丢失,学生无阅读乐趣,仅冷眼旁观,终形同木偶。阅读的全部意义和目的早已被简单地理解为“理清脉络”、“筛选信息”,教师严格调控课堂,把学生的阅读激情扼杀在萌芽状态,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就这样被挤得无立锥之地。上述案例的弊病是取其知识之“花”,而不取情感体验之“实”。其结果必定造成学生阅读激情受挫,学习个性泯灭,阅读情感丢失。
案例二——情意浓浓:(苏教版《在莫泊桑葬礼的讲话》教学片段)
现象——情感三步曲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从殷雪梅为救学生献身而十万人送行的事例激情导入,并提问:如果一位世界名人离世,情况又会怎样呢?(学生情感迁移)
师:(学生读课文后)请以“我认为莫泊桑是个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_”的句式说一句话。
生:分别从性格、情感、成就等方面回答。(学生从内心敬佩莫泊桑)
二、江舟司马青衫湿
师:根据文本和你平时的积累,从国别、年龄、爱好、作品几方面帮助莫泊桑建“个人档案表”,并依据你的个性,补上你认为档案表还要加上的内容。
生:完成有个性的档案表。(学生从多角度产生情感体验,并总结出莫泊桑“英年早逝”这一结论,深感痛惜)
师:配乐并指定学生以哀痛的语气朗读品味你认为精彩的课文语段。(学生如亲临追悼会现场,激情泣读,情感同作者共鸣)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沉静于哀痛的氛围,面对莫泊桑的遗像,模仿“感动中国2005年颁奖词”,写一段总体评价的话。(学生用笔抒写真情)
师生:面对遗像,播放哀乐,以“默哀一分钟”的方式,缅怀英年早逝的莫泊桑。(学生沉静在悲痛的氛围中)
反思:打破话语霸权,多维情感共鸣。
这节课我看到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和学生一起品尝到阅读的乐趣。课后,我在备课笔记写下如下一段反思:真正的阅读就应该这样与文本快乐地对话,它意味着学生情感的自由,学生可自由地投入情感,自由地驰骋心灵;真正的阅读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可享有选择的自由,可以保持自己的阅读个性;真正的阅读还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完全可以用欣赏、怀疑的目光去审视作品,评判作者,完全可以打破作者、编者、教者的话语霸权,不同的观点均可得到宽容、接纳和认可。学生自觉地把阅读当着一种情感享受,以达到和文本、作者、教者的和谐共鸣。
评析:寻找失落的情感,还学生一片“情”空
上述两则案例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阅读一旦失去情感的体验,任何文本都将成为面目可憎的木乃伊。而阅读如注入情感的活水,阅读却会成为一种享受。希望我们有更多的老师能让语文课堂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共享美好的意境,真正还学生一片“情空”。
宗洁,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