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一则《黄河道桥两侧人行道穿上“绿衣裳”》的新闻,引起了人们对包括地面防水在内的建筑防水材料的高度重视。由于该人行道采用的是环氧树脂和彩色石英混合工艺,不仅外观色彩鲜艳,还具有耐磨、抗压、防滑、防火、防水、耐化学腐蚀等特性。这种新工艺为建筑防水系统带来了福音,然而就在新材料层出不穷、各方打假力度不减的当下,经过深入调查却发现,大多数居民仍在为建筑物的漏雨、漏水而苦不堪言,各地的高速公路、地铁等重大工程中,也均存在严重的防水材料质量隐患,不少地区的渗漏率甚至高达60%以上。中国建筑防水材料的市场乱象丛生,在影响人们房屋质量安全的同时,正在大肆侵蚀各地的高铁、地铁等重大政府工程。因此,相关部门出台制度和标准监管防水材料行业,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目前在中国,建筑渗漏已成为除建筑结构之外影响建筑质量的第二大问题,被称为“建筑癌症”。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国内65%的新房屋,在1~2年内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渗漏情况占房地产质量投诉的65%。同时,高达70%的建筑防水工程在使用6~8年后就要翻新。众所周知,严重的渗漏会导致钢筋的锈胀与氧化,膨胀的钢筋就会挤压主体结构,从而减少建筑寿命,危及居住人的生命安全。目前,建筑防水行业排名前20家的企业,均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将50%的市场份额投放于工程建筑领域。根据这一特性,有业内人士分析,如今防水材料假冒伪劣之风盛行,归根结底在于建筑商执行最低价中标制度,造成防水市场终端被某些人完全把控,逼迫生产商走上“造假的不归路”。所以,这需要相关部门和协会在招标制度的设计与社会监管上,进行科学规范的管控调整,可采用合理价格、中间价格中标的方法,不让某些不法建筑商人有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