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进行社会实践也要遵守法律法规
家住北京什刹海的田先生想让9岁的女儿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于是批进小台灯、多色灯在前海摆地摊,让女儿销售。后来城管来了,双方发生了冲突。“父亲陪9岁女儿练摊被群殴”的事件很快就成为舆论焦点,引发了较大的争议。(7月28日 《北京晨报》)
【点评】此处姑且不去讨论城市发展、街道管理等问题,城管暴力执法当然不对,但透过这个事件,我们应该明白:学校、家长在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也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也是在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的意识;社会实践活动应该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否则就有可能会让孩子承担额外的风险,而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未经协商同意的“转捐”违背道德常理
山东聊城15岁少年闫某去世后,捐出自己的器官救了5人。学校为其贫困的家庭募捐了31万元,但在给了家属6万元后,学校却擅自将剩下的25万元转捐给了当地的慈善总会,而涉事慈善总会收下后拒“退款”。“不合情理”的“转捐”,伤透了家属的心。(7月15日《人民日报》)
【点评】该新闻中涉及的原始捐款指向性十分明确,即捐给闫某家人。社会是出于对其家庭困难的同情以及对其捐献器官行为的赞扬而捐了钱,在此前提下,闫某家人收受这笔捐款合情合理。如果未与闫某家人协商,私自将善款转捐他处,明显违背道德常理。尽管说“转捐”也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但这显然像是在利用闫家人死去的儿子在募捐,是对死者及其家属的不尊重。
仅仅批评“衡水中学”还不够
在河北,衡水中学没有“对手”。2013年,衡水中学包揽了河北省文理“状元”以及文科前10名,6人进入省理科前10名,本科一批上线率达86.9%。但是因为衡水中学集中力量办“超级中学”的模式有违教育公平,近年来屡屡遭受批评,舆论称其为“竖起一个杆,倒掉一大片”,其成功是“以破坏一地的教育生态、损害学生整体教育利益为代价的”。(7月18日《人民日报》)
【点评】在高考指挥棒下,衡水中学无疑是替应试教育背了骂名。衡水中学把这么多学生送进了名校,成就了这么多学生的梦想,其本身有何过错?我们需要反思的,应该是整体问题,而非局部过错。大环境下的考试招生方式如此单一,社会势必会以升学人数、考入名校人数评价一所中学的办学质量,进而衡量一个地方的教育政绩。因此,要杜绝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出现,就必须不断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实现考评机制多元化。
不必把“毛笔字录取通知书”捧得这么高
在我们已经习惯了用电脑“写字”的时代,绝大多数高校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都是用电脑打印出来的,而陕西师范大学却回归传统,由学校的老教授用毛笔一笔一画地给学生填写录取通知书。这饱蘸浓墨、别出心裁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了网友近日热议的话题。(7月16日 《华商报》)
【点评】不少评论把“毛笔字录取通知书”上升到“回归传统文化”“彰显大学精神”的高度,未免有些过了。用毛笔字抄写录取通知书,与某些高校打出的“美女牌”“淘宝体”等其实如出一辙,只能算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创意,给原本冰冷的“电脑打印体”注入了一些温暖的人文情意。这样的做法当然值得鼓励,但就事论事,若要“回归传统文化”,“彰显大学精神”,还得找准更好的方式。
篡改学生志愿源于“生源抢夺战”
近日,河南省淮阳县的几名学生家长向央广新闻热线反映,他们孩子的中考志愿都被篡改了,被改为填报淮阳的某所高中,考生因此无法被理想的学校录取。记者通过多位家长了解到,部分学生志愿是老师擅自改的,部分志愿是老师强迫学生改的。(7月26日 中国广播网)
【点评】学校私自篡改学生中考志愿的目的以及所获得的好处这里不去多说,在谴责这些学校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思其背后的问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做法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加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加剧了各地高中的“优质生源抢夺战”。因此,大力推行多元评价机制,努力均衡高中教育,才是杜绝此类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