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品格

2013-04-29 00:44:03
广西教育·D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学校孩子学生

总有一种真实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些榜样激励我们不断前行。“最美教师”张丽莉的事迹感天动地。为了充分宣扬张丽莉的事迹,发现更多像张丽莉一样的优秀教师,展现新时期“有大爱”“有思想”“有方法”的教师新形象,2013年,教育部教师司与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举办寻找身边的“张丽莉”大型公益活动。活动启动后,各地纷纷响应。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发动全区教育系统,寻找到了一批爱岗敬业、严谨笃学、无私奉献的教师典型。他们用责任“为库区的孩子荡起双桨”,用实干“建起一所像样的农村学校”,用坚毅“拄着双拐书写人生”,用母爱“唤醒植物人儿子”,用孝心“悉心照顾7位老人”,用博爱“做留守儿童的妈妈”,用智慧“做一名幸福的班主任”,用执着“追寻特殊教育事业的价值”……彰显了广西教师的优秀品格和动人风采。

2012年12月,韦广文被评为贵港市港北区第三届感动校园十大人物之“责任人物”,他荣获这个奖项可谓实至名归。

1987年,韦广文被调到古龙小学古练分校任教。这所学校地处达开水库中游,三面环水,交通极为不便,附近不少学生上学和放学都要靠船。之前,因接送孩子上学而影响了工作,很多家长极度烦恼;有时由于没有时间接送,有些家长只能让孩子自己划小竹排上学、回家。自从古龙村蓝田屯一名学生在上学时落水险些丧生的事故发生后,家长们每天都为孩子的安全提心吊胆,有些家庭由于缺乏人手,实在无人接送孩子,孩子只得被迫辍学。

从小生活在水库孤岛上的韦广文,练就了驾驶小木船的好身手。调到古练分校后,看见这样的情形,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韦广文毅然决定:以后就用自己家的小船来接送孩子上学、放学。

“上学啰!”“开船啰!”每天,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或太阳西斜的时候,韦广文都会这样快乐地呼唤着他的学生们。随着韦老师一声熟悉而亲切的呼唤,学生们纷纷从四面赶来,有秩序地坐进船里。韦广文常常在船上领着大家唱歌、朗诵、讲故事。每当此时,孩子们爽朗的歌声、读书声、笑声,与韦老师有节奏的划船声融在一起,在粼粼的水面上飘荡。

韦广文这桨一划就是10几年。后来,韦广文的小船由木浆换成了小柴油机,但变的是船的动力,不变的是他的那份责任与使命。26年来,韦广文驾驶着心爱的小船,风里来雨里去,每天来回4趟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从未间断,也从未发生安全事故,这需要怎样高度的责任心啊!

1985年,周胜群来到桂平市西山镇碧滩小学坪冲分校任教。当时,这个偏远的教学点只有一间50多平方米的破旧泥巴墙教室和一间只有10多平方米同样破旧的办公室,教室里只有几条破旧的大板凳作为“书桌”,学生坐的椅子是从家里带来的。后来,周胜群利用节假日,走访了学校附近的古乐田林场,讨来了一些木料做了15套全新的课桌椅。她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地工作着。

旧教室撑到2000年时,终于摇摇欲坠了。学校只好借用古乐田林场的两间旧房子做教室,但这毕竟不是长远之计。这个朴素的农村教师心想:“如果向政府申请建楼,审批的时间太长,等不起。”她于是想到了筹资建校的办法。

说干就干,周胜群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始了颇为艰难的“磨嘴皮子”工作——挨家挨户动员村民集资建校。

村民们的生活并不富裕,村子里还有很多贫困户。但村民们被周胜群的精神感动,纷纷慷慨解囊。不久,她筹到了一笔建设教学楼的资金。工程动工后,她白天上课,晚上整理建校的账目、备课、批改作业,经常忙到深夜。中午,她还要到工地上帮助工人抬沙石、水泥,清点、记录建筑材料,有时来不及回家吃午饭,便到附近商店买几个饼干充饥,下午还要赶回教室上课。一年多来,她几乎没有午休时间,更没有双休日。由于长期饱一顿、饿一顿,她患上了胃病。

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一座100多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终于建成了。可她并不满足,因为学校的很多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于是她又带头捐款,与丈夫一道购买水泥、搬运沙石,做了近一个月的义务工,修好了校园的排水沟,硬化了校园的地面,建起了升旗台、乒乓球台等。终于,一个像模像样的学校出现在了村民的面前。看着洒满了自己辛勤汗水的校园,周胜群深深地舒了口气。

如今,这个教学点的教室已安装上了电灯、风扇,办公室还配备了电脑和打印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都知道,这一切与周胜群的呕心沥血分不开。28年来,周胜群扎根山村,把青春奉献给了山村的教育。2006年9月,她被评为广州首届助学基金“八桂乡村优秀教师”;2007年,她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出身农村的我,深深体会到知识的重要。几十年来,我辗转在几个教学点给孩子们上课。即使我的脚被毒蛇咬了,也仍然坚守在基层一线。”说这段话的人,是一位拄着双拐的山村教师。虽然他身有残疾,但他用顽强与坚毅,书写了不一样的教育人生。

他,就是李祖清,桂林市灌阳县洞井瑶族乡野猪殿村小学教师。

1981年,李祖清在家访返回途中不幸失去了右腿,但他不愿自己的人生就此荒废,毅然做出了“继续教书”的决定,还要求到最偏远的教学点任教,一干就是20余年。

为学生上课是他最开心的事情。每年开学,他都要把学生的新课本、作业本、学习用具、学习资料分几次背到教学点。他的妻子赵德花说:“我劝过他很多次,叫他不要去学校了,每次头天晚上答应得好好的,但到第二天他又早早拄着拐杖去学校了。”

李祖清说:“我只有看到自己站在讲台上,才感觉到自己活着的价值。”

为了这份“活着的价值”,李祖清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由于腿脚不便,他在黑板上板书必须用小凳子垫着残腿;黑板前的地面上,被他的拐杖“拄”出了一个深坑,而教室的地面上,也烙下了拐杖的无数印迹。

“李老师不仅是老师,更是保姆。他每天不仅要完成所有教学任务,还要给一些离家较远的学生煮午饭。”李祖清的同事周运生老师说。代门底教学点是野猪殿村最偏远的教学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校舍十分简陋,没有人愿意去教,李祖清便主动“请缨”。这个教学点只有15个学生,分5个年级,是典型的多级复式班,他一个人支撑起全部教学任务。每天早上、中午,他一边生火煮饭,一边批改作业。白天忙完了教学,晚上还要备课到深夜,天天如此。

2004年,已年逾五旬的李祖清右腿被查出患了骨髓炎,继而被高位截肢了。后来总算安装了假肢,他也摆脱了“支撑”自己20多年的拐杖。学校领导考虑他年龄较大,希望他好好休养身体,想把他调到山外的学校工作,但被他谢绝了。“我实在离不开野猪殿的那帮孩子。”这就是他的回答。

就这样,李祖清在野猪殿村的教学点一直工作至今。他说:“尽管基层的教学生涯很辛苦,但是看到孩子们走出了大山,看到村里越来越富,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村里人记住了李祖清做出的贡献。村民们说,因为李老师常驻村屯,我们的孩子才不至于失学,孩子学会了知识,走出了大山,可李老师仍然陪在我们身边。

灌阳县洞井瑶族乡中心学校校长刘代洋这样评价李祖清:“他的可贵,贵在坚持,贵在顽强,贵在矢志不渝,贵在爱岗敬业。”

李祖清的精神影响了学生。他的学生肖弢(现为桂林市第十七中学教师)说:“在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坚强,获得了战胜困难的勇气,也正是这些品格在我们幼小的心底植入了无穷的力量,升华成今天前行的动力。”

(更多有关李祖清的事迹,本刊2011年7A已有详细报道)

她叫陆爱芝,河池市东兰县民族中学一名普通的老师,她的故事得从1995年6月那个令人锥心的日子说起。

那年6月29日,她年仅4岁多的儿子发高烧。当时儿子的爸爸在乡下任职,乡下的爷爷奶奶也正值农忙季节,没有时间来照看孩子。陆爱芝担任着一个毕业班的班主任和两个毕业班的课程,眼看7月2日就中考了,她想:儿子或许就是普通的感冒发烧,吃点药过几天就好了。于是,她并没有把儿子的发烧认真地放在心上,而是一转念便扑在了中考备考上。

7月4日中考结束,陆爱芝松了一口气。回到家后,她发现儿子的烧还是没有退,而且身子越来越烫,她赶紧把儿子送往医院。到医院一量体温,竟然高烧42度!连医生都倒吸了一口凉气,赶紧救治,但已经于事无补了。孩子由于持续高烧,已经近乎植物人,除了尚有呼吸,眼珠已是一动不动,脸上没有了表情。

陆爱芝哭肿了双眼,一手抚摸着儿子的身体,一手拿着冰袋盖在儿子的额头上给他降温。这时很多学生来看望她们母子。她擦干眼泪,询问学生考场发挥得怎样,个人估分如何,还叮嘱学生:“你们要好好配合学校填志愿,我不能跟你们填志愿了,这孩子……”她终于忍不住,眼泪哗哗地流下来。

7月5日晚上,儿子忽然休克,身体逐渐变冷,手脚渐渐变硬,医生也无奈地摇头。陆爱芝早已哭成泪人,孩子的爸爸和爷爷奶奶在床边痛哭,亲朋好友和孩子幼儿园的老师也赶到了医院,悲伤地抹着眼泪,叹惜着说:“这个孩子太可惜了。”“这孩子很聪明,每次都把从幼儿园学到的儿歌唱给我们听。小小年纪,还能用英语跟我们对话,简直就是神童,可惜……”或许是孩子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舍不得离开亲人。隔了一段时间,孩子又开始平稳呼吸了,但依旧昏迷不醒,全身瘫痪,完全变成了植物人。

从此,陆爱芝便和提前离职的丈夫一起,精心护理着儿子。每天从学校下班回家,陆爱芝都要给儿子按摩、擦身、喂食(只能通过鼻腔喂流食和输液),还要与儿子“说”一会话,有时把报刊上的故事念给儿子听,有时还会唱一首歌,因为医生说过,植物人虽然没有意识,但对听觉有反应……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18年过去了。2013年春天,陆爱芝忽然发现儿子的眼珠动了一下,似乎有了意识。她把这个情况告诉家人,全家人欣喜万分。于是,她对孩子的护理更加细致,与孩子的“交流”更加“深入”。渐渐地,儿子终于能喊爸爸、妈妈,会自己吃饭,还能拄着拐杖走一小段路了。

陆爱芝用母爱唤醒了儿子!

陆爱芝因为一心扑在工作上而差点失去孩子,但她依旧热爱工作。因为教学成绩突出,她多次被评为县、市级优秀教师,2009年,她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并被记个人二等功。

覃金兰是贵港市覃塘区三里镇第一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1995年,她的丈夫不幸病逝,由于前夫是家中独子,家庭收入较低,加上多年来因为治病欠下了不少债务,为了摆脱家庭困境,把孩子扶养成人,覃金兰冲破世俗,带着女儿和前夫的父母改嫁他人,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

再婚后不久,前夫的父亲患上了高血压、风湿骨痛、关节炎等病,因多次复发成了慢性病,动了几次手术,仍常年卧床。覃金兰每天都在床边为老人端屎倒尿,给老人喂饭、擦身、洗衣,还给予老人精神上的鼓励。有人劝她说:“你已另嫁他人,还对前夫的双亲如此好,这值得吗?”覃金兰说:“我不照顾谁照顾呀,难道就眼看着他们受苦吗?”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生活舒坦了许多。

2010年2月,覃金兰的亲生母亲因二次中风引发脑梗塞住进了医院。祸不单行,不到一个星期,她的亲生父亲也由于胸膜积水住进了医院。父母双双住院,照料和护理的重担落在覃金兰的肩上。父母一个住在一楼病房,一个住在四楼病房,她就一楼、四楼来回跑。父亲刚住院的那几个晚上,不断地咳嗽、气喘,加上天气寒冷,脚冻得像冰一样,无法入眠。她便把父亲的脚抱在怀里,为他取暖。父亲的咳嗽略停了一点,不久就慢慢地睡着了。但覃金兰第二天却累得差点站不起身来。

覃金兰对现任丈夫的奶奶和父母也特别孝顺。前几年,她的家婆患了脑梗塞,大小便不能自理,每次都是覃金兰帮家婆清理粪便。有一次,她丈夫觉得实在难为情,就过来阻止她,她却说:“这有什么好怕的,母亲都病成这样子了,我们难道置之不理?”当时,她的家婆感动得直流眼泪。

如今,她照顾的7位老人中有两位(她的亲生父亲和现任丈夫的奶奶)已经去世了,另外5位老人在覃金兰的精心照顾下,正在安享晚年。覃金兰的孝心感动了身边的许多人,2012年10月,她荣获贵港市“和为贵,百孝之子”称号,同年12月,她又荣获广西第二届道德模范“孝老爱亲”称号。

覃玉娴曾在河池宜州市龙头乡德惠村小学和高峰小学担任过6年的代课老师。6年间,她走遍了该乡的36个自然村屯,走访了386户人家,帮助困难学生购买笔墨纸张等学习用品达186件,动员已失学重新返校就读的学生有153人,深受群众好评。后来她调到拉浪小学任教,至今已工作26年了。

覃玉娴所任教的学校有很多留守儿童,她自己所教的班是学校留守儿童最多的班级。为了帮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2007年,覃玉娴在班上成立了留守儿童互助小组,开展“献爱心、手拉手帮扶活动”。她把班上的留守儿童分成4个小组,让班上其他同学与每一名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互相帮助。覃玉娴经常把留守儿童带回家,给他们梳头、洗澡、洗衣服,还给他们做好吃的饭 菜。学生韦艳妮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与弟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覃玉娴经常买一些东西去看望韦艳妮和她的弟弟,还给他们辅导功课。

其实,不单是留守儿童,许多“问题家庭”的孩子,问题甚至更为严重。对于这样的孩子,覃玉娴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

1998年,学生吴小秋的父亲突然病故,母亲再婚,年纪很小的吴小秋只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小秋因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覃玉娴就主动为她垫交学费,还时常给她购买笔和作业本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秋冬季节还给小秋增添些衣服,使小秋顺利完成了学业。2000年,学生蓝谷的母亲患了癌症,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变卖了家里一切值钱的东西,欠下了2万元的债,最后还是离开了人世。至此,蓝谷面临失学的困境。了解到蓝谷的情况后,覃玉娴号召班上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她与科任教师也都给蓝谷捐了钱,并组织班干部一起去看望蓝谷。覃玉娴还跟学校领导商量,免去了蓝谷几年的学杂费。蓝谷又能回到同学们的身边了,他的爷爷奶奶感动得直流眼泪,不停地说:“你们老师真是孩子的再生父母呀!”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覃玉娴用她的博爱,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与爱戴。有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在作文里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也许不是您最好的学生,但您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真想叫您一声——妈妈!”每到节假日,覃玉娴所教的已经毕业的学生纷纷给她送上节日的祝福。一声问候、一束鲜花、一个笔筒……都表达了学生的感恩之心。看到孩子们的懂事与天真,覃玉娴觉得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她说:“作为一名乡村老师,还有什么比育人成功更高兴的事呢?”

潘庆凤任教于桂林市融安县沙子乡初级中学。说起她,学校里的师生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是“一个智慧的班主任,一个有爱心的好老师”。潘庆凤在2001年走上讲台,工作以来,先后担任过学校的团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副校长和党支部书记,无论担任何种职务,她都坚持做班主任。她认为,班主任工作能真正体现一名教师的核心价值,能让教师体验到无限的幸福与快乐。

潘庆凤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她所教的班上有一名叫罗庆欣的学生,因受到村里环境的影响,产生了退学外出打工的念头。潘庆凤与其家长一起,多次做该生的思想工作都未果。潘庆凤心想,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劝说罗庆欣返校。于是,她发动全班学生录制了一段半个多小时的视频,让每一个同学都在视频里对罗庆欣说一段话,劝他返回学校,继续学习。那天,潘庆凤还特地买了一个崭新的篮球(她知道罗庆欣爱打篮球),来到了罗庆欣的家。当罗庆欣接过潘老师手里的篮球,看到视频里同学们一声声“罗庆欣,我们想你了,快点回来”的真诚话语时,大颗眼泪夺眶而出,哽咽着答应老师马上返回学校。看到自己怎样劝说都无济于事的儿子,在潘老师和同学们的劝说下答应重返校园,罗庆欣的父亲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感动地说:“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爱护学生的老师,我们把娃崽交给她,算放心了!”

这之前,潘庆凤运用集体的力量,已经劝返了覃吉彦、吴泽洪等多名想要退学的学生。

潘庆凤还别出心裁地让病痛的学生重拾信心。学生宋小芳突然患病,被送到了远在柳州的医院医治。被病痛缠身的宋小芳意志消沉,还带着悲观的情绪。为了让宋小芳重新振作起来,潘庆凤组织全班学生每人给她录制了一段励志视频,鼓励她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回到同学们中间;还与学校领导一起,发动全校师生为宋小芳捐款近5000元。当宋小芳拿着全校师生为她献上的“爱心”,听到同学们一声声“小芳,要坚强面对病魔,快点好起来啊”的话语,以及大家为她合唱的歌曲《隐形的翅膀》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让老师转告大家:自己一定会坚强起来,好好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回到同学们中间。

……

潘庆凤常说,在这桂北偏远的乡镇学校里,看着学生一个不少地在校园里健康成长,感受着集体的温暖,这就是做班主任的幸福。多年来,她用自己的智慧与热忱,创造了一个老师所带4个班级连续11年没有一个学生辍学的奇迹,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由衷敬重,以及同事的高度赞誉。

韦乃儒是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造华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家住白山镇内学村固学屯。屯里有一位叫韦昌煌的老人,今年已接近70岁,老人从小患有小儿麻痹,膝下无儿无女,现在老了瘫痪在床,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韦乃儒与老人同村、同姓,按宗谱细论,老人是韦乃儒的远房叔叔。在法律上讲,韦乃儒没有照顾老人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当他看到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因病而弄得满床污秽时,他“实在看不过去”,便主动挑起了照顾老人的重任。

韦乃儒的家距离韦昌煌老人的家有5公里远。每天,他就骑着一辆28寸自行车,奔波在老人的家与自己的家之间。他每天都要为老人擦身子、洗衣服,清理生活污秽,还要做好饭菜,一口一口地喂给老人吃。除了照料生活起居,韦乃儒还会带上几张报纸或一本书,给老人念书、读报,有时还会讲几个笑话逗老人开心。韦昌煌老人已经瘫痪在床近5年了,但在韦乃儒的精心照料下,老人从来没有生过褥疮,而且满面红光,精神状态良好。

韦乃儒的善举起初也曾遭到村民的误解,甚至有人认为他这么做是另有所图,但仔细一想,又实在找不出韦乃儒帮助老人能得到什么好处——老人的那点房子和地,在这偏僻的山村里根本值不了几个钱。大家慢慢地被韦乃儒的善举感动,有的村民在空闲时,也会主动来帮老人扫扫地,陪老人说说话。

韦乃儒的家人也曾反对他这么做。2009年春节前夕,他的大儿子韦振民从部队回家探亲,见到父亲照顾韦昌煌老人劳累的样子,心疼地劝父亲不要这么辛苦。但韦乃儒却语重心长地跟儿子讲了一番道理:“昌煌叔没有亲人,我是同村近邻,又是老师、党员,我不照顾谁照顾?我不帮谁帮?帮人就要帮到底。”他的大儿子也被感动了,对父亲说:“爸,我支持你!但你要多注意休息!”

韦乃儒风里来雨里去照顾老人,牺牲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样一位具有高尚品德的老师,对待工作同样也是认真负责的,学校中的同事都说,韦乃儒老师做事极有原则,对学生严中有爱,所教的班级纪律严明,成绩良好,而且他的学生也大都乐于助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无疑得益于韦乃儒的言传身教。每天,韦乃儒都是最早到学校的人,他知道,要求学生不迟到,自己首先要做到。同时,他也是最热心肠的人,学校里几乎所有破损的课桌椅和门窗,都是他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无偿修补好的。

韦乃儒的善举彰显着人性的光辉,他在为韦昌煌老人点亮生命的同时,也为全校师生立起了一座道德丰碑。2012年,韦乃儒被评为马山县道德模范教师,并获南宁市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

苏朝玲从事的是特殊教育,当年15岁初中毕业报考桂林民族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时,她还是一个懵懂而青涩的少女,对特殊教育一无所知。但经过了学习和训练后,她爱上了这个专业。1999年毕业后,她被分配到钦州市金光特殊教育学校。当时亲戚朋友纷纷劝她说:“一个年轻姑娘干这个名声不好。”她只是微微一笑。怀着对这份事业的执着,她一干就是十四年。

2002—2003年,学校决定扩大招生,苏朝玲便与同事一起,利用暑假时间,跑遍了钦南钦北各个乡镇村落,耐心细致地作残障儿童家长的动员工作。她告诉村民,残障孩子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样可以学到技术和本领。2003年暑假,在一次走访聋儿家庭返校途中,她搭乘的摩托车因山路崎岖掉进了旁边的水田里,她的小腿被摩托车灼热的排气管烫伤了,马上起了好几个大水泡。但她一声不吭,休息几天后又与同事一起去招生了,她想尽可能多动员一些残障儿童的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

有不少人说:“那些聋哑和智障孩子,当老师的只要看好就行了,学多少东西无所谓。”听到这样的话,苏朝玲很“不服气”:大家就是这样看待我们以及我们的学生的吗?这些学生虽然身有残疾,但是他们同样有一颗纯洁活泼、渴望求知的心灵啊!她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让学生成为能服务社会的有用之才,体现特殊教育的价值!

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特殊教育也不例外。对于这些残障的孩子,除了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还要运用更好的教育方法。多年来,苏朝玲凭着执着的干劲,潜心于教学,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究教育方法,多方面搜集教学资源,努力走进残障学生的心灵。她善于掌控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力争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进步。在教高年级聋生时,她经常以书信的形式与他们交流谈心,使他们在成长的关键期树立起责任意识,找到奋斗目标,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与生活。在语言训练课上,为了帮助学生发音,她总是把自己的嘴唇贴在学生的手背上,让学生感受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别,以及气流大小的差异;她还常常把学生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脸上、鼻子旁、脖子上,让他们感受声音的震动,找准发音的部位。这样卖力地教学是要付出“代价”的:一节课下来,她常常感到口干舌燥,喉咙沙哑,由于用嗓过度,她患上了咽喉炎。但工作十几年来,她从来没有漏过一次课、迟上过一堂课,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一个学生。

付出总有回报。多年来,苏朝玲教过的很多学生都学到了本领。有的学生心灵手巧,掌握了一门刺绣手艺;有的学生具有绘画天赋,已经创作了多幅作品……这些例子有力地回应了“残障儿童无用处”的错误观念。

就这样,苏朝玲用她的执着耕耘在这片特别的土地上,收获了不一样的芬芳。

(责编 欧金昌)

(“寻找身边的‘张丽莉”活动广西人物还有阮文凭、周凤兰等老师。其中:阮文凭的事迹,本刊A版2010年第11期已有报道;周凤兰的事迹,本刊2012年第9期已有报道。)

猜你喜欢
学校孩子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学生写的话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3期)2016-03-11 12:32:4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2期)2016-02-23 12:47:58
奇妙学校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