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口译与文化的联系,阐述高职口译教学面临的诸多挑战,提出高职口语教学中应从教材选择、为学生创造接触各种文化的机会和改革教学手段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高职口译教学 跨文化交
际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37-02
随着国民经济和对外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项事业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额总量达3.87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同时成为世界第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年接待境外游客1.37亿人次。对外交流活动的迅猛发展,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大量具备英语语言交流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另外,按照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翻译能力。因此,近年来,有条件的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开设英语口译课程,培养了大批适应国家社会经济社会生活和对外交流急需的人才,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自身条件的局限和英汉口译的特点,高职学生在口译训练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于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欠缺。
一、口译与文化的联系
口译作为一种服务,旨在促进使用不同语言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受到历史、传统、社会生活、意识文化、宗教信仰等一系列文化元素的影响,而文化本身也依赖于语言来记录、传播和延续,因此口译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英国语言学家约翰莱昂斯指出,口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移植的过程,译者需要通晓两者语言背后的文化。我国著名英语教育家王佐良教授在谈到语言学习者时曾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在谈到翻译工作时,他还说:“译者处理的是个别单词,但是他面对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口译不是两种语言之间词汇、句子和篇章机械的转换,这也是为什么至今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机尚未出现的原因,除了扎实的语言功底,译员的文化底蕴、个人修养和知识面是决定口译工作水平的决定因素。
植根于东方文化的汉语与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英语存在的差异尤其明显,不仅变现在语法、构词、举行和拼写上,还变现在两种语言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例如,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活动和渔业生产非常发达,这些特点表现在很多英语表达方式上,如teach fish to swim(班门弄斧)、all at sea (茫然无措)等,而这些含义在以陆地文明为主题的中国,其语言表达常常是完全不同的形式。再如,在英语口语中常说“You are a lucky dog”, 意为你真是个幸运儿,整句话中毫无贬损之意,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如忽视或根本不了解其中之差异,按照字面的意思译做“你是条幸运的狗”,则曲解了原话的含义,且译文带有明显贬抑对方的意思。在英汉口译过程中,如果不能把握这些差异,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不能起到促进交流、增进了解的作用,反而会闹笑话,引起误解和不快,在一些经贸活动场合,甚至会因此带来巨大损失。
二、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提升面临的挑战
(一)跨文化交际学科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 或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言语交际学等多种学科,是一个合格口译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其中文化语言学凸显“文化”,社会语言学凸显“社会”,而言语交际学则凸显“交际”,这就要求译员应具有扎实的英汉两种语言基础、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有一定的社会学知识,并对中国和西方两个社会有所了解。此外,跨文化交际学还与心理学、人类学和传播学等众多学科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乎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
(二)对文化的习得非一日之功
以汉语代表的东方文明与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是由于两种文化在其数千年形成过程中所走的道路,现实社会中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水平等众多因素造成的。例如,如同孔子的哲学和著作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样,《圣经》是西方文明的基石,缺乏对它的基本了解,有时就很难理解西方社会生活及其语言。例如,来自《圣经》《箴言》的短语“a lion in the road” 意为“拦路虎,可怕的障碍”,在这个表意上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读者也许能猜到其中之意,但大多数时候就不一定有这样的幸运和巧合了。如这一段对话:How did you get the news? A little bird told me.(有人私下告诉我,消息已不胫而走。)字面非常简单,但要理解其意,必须熟读《圣经》的《传道书》。
著名翻译家奈达曾说过,要学好一门语言,在较好的环境下需要5年时间,比较透彻的了解一种文化,则需要20年甚至更久。对一种文化的了解和洞悉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甚至需要一辈子不断地学习和体验。特别是对一种差异较大的外国文化,还需要学习者长时间浸淫其中,创造机会到相应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只有这样,才可能接触到其实质和精髓。
(三)高职教学文化教育自身条件的局限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学一般在两年和三年之间,少数会达到四年,中间还包含半年左右的实习期;高职教育以训练就业和实践能力为导向,研究能力的培养排在次要的地位,相关专业学生难以在校期间对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有较为系统的学习。与其他院校的学生相比,在文化知识和底蕴方面高职学生有着先天的不足,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里,他们还必须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教学。另外,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对外合作交流项目、文化设施、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对文化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各方面也都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高职口译教学中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在高职口译教学中,可以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正确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选取合适的教材
目前高职口译教材数量较少,难度较大,选题杂乱,基本沿袭本科教材模式,重点不突出,贪多求全,一套教材几乎涵盖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旅游等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而对每一方面只能是浅尝辄止。教材选取的口译练习素材常常是领导讲话、国际会议发言等,普遍难度较大,高职学生难以驾驭,长此以往,逐渐失去对口译教学的兴趣和信心。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高职口译课程的编撰者和教师们狠下一番真功夫,一切从高职口译教学的实际出发,编写出一批优秀高职口译教材。教材编写和选择的过程中,做到难易适中,有所侧重。例如,在旅游类高职院校和专业中,可更多选取与旅游业相关联的素材,在学生相对熟悉的领域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举一反三,逐渐再把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转移到其他领域。
(二)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西方文化的实践机会
高职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实践、解决实际问题,高职口译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特色,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造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在目前高职口译教材选择较少的现实面前,口译教师可选取更加切合本校实际的课外材料,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则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在传统的文字材料以外,还可选取电影、视频剪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例如,网络上很容易找到美国自1994年开播、连续播出十几年的《老友记》(英文名为Friends)的视频剪辑。这是一部236集的情景喜剧,每集20分钟,现实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全部场景取自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很多言语之间都包含了西方文化的烙印。例如,在该片第十季第十二集The One with Phoebe's Wedding中, 菲比在婚礼中对钱德勒说,“I will be my something blue”。要理解这句话中“something blue”的含义,就得了解在西方传统婚俗中,新娘需要“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的传统及其文化内涵。这里something old指新娘应佩戴一样旧衣物来象征与娘家及过去生活之间的纽带,something new指穿应穿戴一样新衣物,象征在新生活和婚姻中拥有成功和希望, something borrowed指穿着从婚姻幸福美满人士那里借来的服饰,分享他人的好运气,而something blue则与《圣经》中蓝色代表的纯洁和忠诚有关。口译课上,教师可引导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学习此类素材,在趣味中学习西方文化的韵味,潜移默化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的学习积淀
数字时代的大学生,习惯了用手机互通信息,用电脑书写文字,用微薄发表感想,用微信记录生活和分享体验。在英语水平是升学和就业重要砝码的时代,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要远高于对语文的学习,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中,这些现象更为突出。很多人认为英语只是一种工具,只要英语好,就能当翻译,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遇上文言文如果翻译者不理解其意思,那么如何翻译出来呢?可见,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英汉口译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往往在实践中被忽视。要扭转高职教育“重技能、轻人文”的局面,相关专业必须增加大学语文等课程的课时,并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口译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译员的语言能力,更植根于他们的文化底蕴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应紧扣口译的这一特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条件下,加强学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育,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洁.谈商业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对接现象[J].商业时代,2008(36)
[2]李玉英,何萍.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翻译教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4)
[3]陈振东,杨会军.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J].上海翻译,2007(1)
[4]卢春华,李霞.高职口译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纵横,2012(3)
[5]励莉.高职口译教学的职业素质养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作者简介】张海琳(1976- ),男,壮族,广西桂林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和跨文化交际。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