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兰珍
偶然的机会,旗袍联谊会与古琴协会邂逅。我们应邀来到了位于淮海中路1801号的“幽篁里”。远远看去,一开间门面,除了那块古色古香的“幽篁里”门匾外,跟普通民宅没有什么两样。然而进了大门,别具一格的庭院设计让人神清气爽。穿过青石小路,只见不大的庭院里有一个精致的池塘。嫣红的荷花优雅地浮在水面,鱼儿在水下自由穿梭。池塘四周挺拔的竹子矗立在草丛、盆景间。一个硕大的陶罐倾斜在墙角,一缕细水源源不断地从罐口流出,缓缓地注入水中,溅起小小的水花,泛起阵阵涟漪。不经意间耳边传来浑厚深沉,余音袅袅的琴声。一切看似不动声色,实则生息灵动。这便是《幽篁里古韵古琴文化会》的寓所。
由此百年旗袍和千年古琴在这栋承载着历史的法式老洋房里找到了志趣相投的知音。古琴像一位长者向旗袍讲述了它的故事。
古琴是现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成熟的,活着的艺术。1977年古琴乐《流水》随美国旅行者号探测器进入太空,向宇宙传递人类信息。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古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幽篁即竹林。竹子的品格,叶如剑指,质如坚石,杆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历来被士大夫,知识分子比喻为美好的品格。王维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森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是为古琴会的名称“幽篁里”之典故。
前不久,在上海环球港新落成的“幽篁里”,我们又一次聆听了古琴传人李祥霆的弟子,七弦古琴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杨致俭的讲座。不仅欣赏了古琴演奏,享受了美妙的天籁之音,而且进一步了解了古琴文化。
古琴至今有3000年的历史,遗存3000多首曲谱。古人云:“琴为圣乐,君子涵养中和之气,籍以修身理性,当以道言,非以艺言也“。故所有乐器中唯有古琴有“琴道”之称。
老师告诉我们,古琴的主要功能,其实是修身养性而非娱乐。是古代文人墨客借以通达心灵与自然呼应的圣器。因此弹奏古琴,完美、精准地弹出每个音不是目的。 而同自己的心灵对话,寻求其中的精神才是根本。古琴文化十分讲究环境,氛围与人的和谐。甚至弹琴前要沫浴更衣。只见坐在琴凳上的老师每弹一曲之前,总要手扶琴弦,闭目凝神数秒,然后吸气启奏。我渐渐明白了“幽篁里”环境设计的意义。那种让人神清气爽的感觉,那种安静,那种从容,那种心灵的彻悟,实乃古琴文化之境界。
我们欣喜的发现,旗袍进入古琴的世界实在是天作之和!虽然比起古琴旗袍还很稚嫩,但两者的精神却有异曲同工之默契。同样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同样崇尚含蓄、内敛、不张扬的个性,同样讲究规矩和修炼;同样需要传承和发展……。
静思冥想,翩翩旗袍在悠扬的古琴、长啸声中漫步于竹林荷塘,那种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视觉、听觉交融的东方神韵,岂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