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卫增
陶瓷刷花技艺发端于清末,在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这种受西洋搪瓷喷花和西画风格影响,并融合了中国民间丝网印刷工艺和剪纸艺术特色的陶瓷新工艺,以其色彩明晰、层次分明、民间气韵浓厚的特点,在民国瓷器中独树一帜。陶瓷刷花流行于世的时间虽不长,却也涌现了不少专精于此道的瓷绘高手,有“刷花大王”美誉的程大有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文中所示为程大有刷花富贵寿考图瓷板,长39厘米,宽25.6厘米,胎质细腻坚硬,釉面光洁平滑。图案中刷绘老者鬓须银白、面庞红润、体态雍容,黄袍加身尽显大富大贵。其身后一绿衣童子手执凤凰、太阳、祥云纹宫扇,神情自然,形象可爱。画中人物比例结构准确,衣纹线条流畅自然,折皱明暗过渡柔和。老者的胡须、童子的头发及凤羽用细笔绘出,十分精细。
在用料上,使用了大量的进口原料——金水作为装饰,更增加了一分珍贵与富贵。整幅图画巧妙运用了西画中明暗对比和色阶渐变技法,透视精确,注重外光照射,色彩明朗悦目,层次分明。作者刷花技法娴熟,格调高雅,既有国画的特点又不乏陶瓷艺术的独特装饰效果。
右侧墨书:“富贵寿考,逸叟子辉程鹏写意,江西程大有美术画馆出品。”印章为红色白文“印”字。书法题字有颜柳之意味,使整个作品散发出了清雅的文人画韵致。此作虽不事背景,但却给人以更多的遐想空间。
寿考,犹言高寿。《诗经·大雅·棫才》中记载:“周王寿考,遐不作人。”朱熹《集传》中有言:“文王九十七乃终,故言寿考。”而“富贵寿考”的原句为“大富贵亦寿考”,出自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典故。
郭子仪(697年至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以武举累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他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为中书令,后又进封汾阳王。在戏剧传说中,郭子仪有七子八婿,都在朝做官,其子郭爱更是当朝驸马,由此也有了郭子仪可带子上朝的佳话。每逢郭子仪寿诞,七子八婿都要到府祝寿,仅牙笏即摆满一床。郭子仪寿高84岁,人们羡慕其官高位显,又长寿,而且子孙满堂,故称颂为“大富贵亦寿考”。
也有传说,郭子仪年轻时在米脂屯兵,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他在米脂北方巡夜,遇天降织女(一说仙女),赐其“大富贵亦寿考”。由此,郭子仪后来官至一品,儿孙满堂,七子八婿皆为朝官,享有高寿,福寿齐天。有《敢遇集》记载:“郭子仪至银州,夜见左右皆赤光,仰视空中,荤车绣握,中有一美女自天而降。子仪拜祝曰:‘今七月七夕,必是织女降临,愿赐富贵长寿。女笑曰:‘大富贵亦寿考。言讫升天。”
千百年流传,后人便以“大富贵亦寿考”喻指位居高官、子女满堂且体健寿长的长者。
从程大有这件瓷板作品中,我们不仅感悟到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更能领略精美的刷花瓷其工艺中透出的手工绘画达不到的细腻效果。在艺术表现上色彩由浓到淡颜色渐变均匀,两种和两种以上颜色的过渡与对接淡雅柔和,不同色彩雾状粉末匀称的细微齿状连接,表现出一种人为晕散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刷花技法比起传统的绘画陶瓷,在工艺上繁复了许多。它先是将胶水均匀地涂在坯器表面,再将设计好的或印刷好的专用图纸附着在上面,待胶水干后用小刀笔依照图样刻出花纹,然后用笔刷蘸着彩料隔着铜丝筛来回刷绘,使细小的彩料粉末喷在有空白花纹的瓷面上。刷花工艺远比手绘工艺费时费力费钱,上成的刷花作品色彩更是需要几道或十几道工序来搭配填补。
程大有(1902年至1945年),江西浮梁新平人,原名桂森,字子辉,号程鹏,又号新平野叟,赣浮野叟。他开办了大有美术图画馆,时称“刷花大王”,可惜英年早逝,流传于世的作品数量稀少,愈显珍贵。其作品常落款为“程大有写”、“程子辉写意”、“程大有出品”、“程大有图画馆出品”、“子辉程鹏绘”、“馆设景德镇赛宝坦29号”字样,并钤有“程”、“大有”、“子辉”、“程鹏”等多种形制的印章。
在刷花技艺的发展中,程大有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他开创了薄彩刷花技法,又独创了釉上人物刷花技艺,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刷花人才。其创作的刷花人物线条平整、洁净、流畅而有节奏,人物外在的形貌、内在的气质以及动感都表现得丝丝入扣。他用色也极为考究,在刷绘时往往先从深色衣服凹处的衣纹开始,暗部的色彩常用复色多次上色,使色泽厚重,再逐渐向亮面过渡。刷完衣服,再刷脸和手的颜色,脸部则是先刷头发和嘴唇,次刷暗部和皱纹,最后刷亮部,从深暗处逐渐向亮凸处刷色。颜色上好后,用单料画笔按需要颜色蘸胶水料或油料调和,在色面上勾画出五官、胡须和手部轮廓线以及领边、腰带和头巾等。
程大有的刷花作品在抗战期间曾运往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等东南沿海地区,走俏海外,而国内却少之又少,人物刷花更是难得一见。同景德镇陶瓷馆所藏程大有渊明爱菊、茂叔爱莲、彦承爱梅、羲之爱鹅“四爱”薄彩人物刷花瓷板一样,此件富贵寿考图瓷板为研究与探索程大有薄彩人物刷花技艺提供了一个很好蓝本,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