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冰星
摘要: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尝试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发展为视角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中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着重从校企合作培养途径、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块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业素养;途径;模式;模块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51-03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要在现行体系和制度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建立有效制度,解决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这一关键问题。随着全民教育的发展,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就成为必然。
一、中高职衔接面临的形势
一般认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探索始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但是时隔近30年的时间,政策的明确要求、体制的管理划归、试点的大力推行都表明当前中高职衔接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
(1)技能人才需求持续走高的社会背景。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一线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得不到持续提高,那么现代产业体系就得不到人力支撑,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战略就无法迅速实现。
(2)招生预期引起的职业院校发展危机。由于适龄人口的减少与教育资源的发展,普通高中逐渐普及,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中职学校当下就存在着生源危机,高职院校也在招生人数上出现了拐点。为了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中职学校希望摆脱“断头教育”的身份,高职院校也试图拓展到本科层次。
(3)学制衔接有新意,内涵衔接缺实效。中高职衔接形式上,有“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对口自主招生”、参加高考等多种招生方式,具体的操作方法也体现了试点与自主。但是衔接还没有下沉到教师、学生层面,培养目标层次定位不清、专业面向宽窄不一、培养方案貌合神离、课程标准尚待讨论、培养质量无从检验、保障机制还无影踪。即便是在衔接形式中,也还有诸如选拔机制合理性等悬而未决的问题。
二、中高职衔接的价值
我们分析中高职衔接问题,便不自觉地将职业教育作为独立的类型思考,中高职衔接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就变成了对职业教育的拷问。
(1)人的发展问题。中职学生入学年龄小,心理生理还不成熟,职业兴趣还未定型,在缺乏完善的职业生涯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存在盲目性,更不用说他在三年中的发展和变化。高职一线教师普遍反映,来自中职的学生沟通能力较差,对课外活动不感兴趣,纪律不好,对学校的事情总是一副事不关已的样子。
(2)教育公平问题。当前学历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选读职业教育,大多数是被淘汰的结果,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已经包含了义务教育阶段,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引起的教育公平问题;对于“失败者”的培养方式,是使其拥有一技之长,在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职业内涵不断变动的社会背景下,恰是这一技之长,加剧了职教与普教的不等值。
(3)职业教育体系的协调性问题。中高职教学内容重复、技能倒挂等问题,都说明目前中高职层次定位还不清晰;中高职衔接可以提升中职吸引力,也在某种程度上销蚀了中职特色。
对于这些理论问题的探讨,可以为思考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提供多一个视角,加深对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三、中高职衔接现状及职业素养教育问题分析
当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缺乏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虽然涉及的领域较广,但研究成果很不成熟;二是缺乏研究体系和理论依据;三是研究缺乏对微观领域和具体专业的课程衔接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方面的探讨。值得提出的是,中高职衔接是系统性的,最终是要体现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技能发展的分层与衔接固然重要,但更不能忽视学生全面的职业素养发展;衔接方式的创新也必须建立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才具有进步意义。下面我们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视角进行分析:
当前,中高职衔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专业技能训练轻职业素养培养。这种以中职教育和传统的师徒制沿袭而来的培养目标及模式已不再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它与当今和未来社会人才竞争态势不相符。
(2)重课堂轻课外。主要表现在课外实践活动、没有系统、没有针对性。从生源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太理想达不到相应层次文理科分数线的要求而改报艺术类。目前中高职衔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
(3)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相关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指出: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民教育水平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标志,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已逐步达成共识。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才能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才能构建具有持续生命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此,在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视角下,高职教育的人才不仅要突出以职业能力中心,而且应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将继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等职业素养提升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中。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除了必备的職业技能外还需要宽泛的知识、较高的职业素养作为依托。
四、中高职衔接课程中校企合作是艺术设计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1)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研究与实践,既有助于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深入现代化企业,亲身体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实习岗位上参加劳动,参加管理,学习企业员工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团结协作、共同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及吃苦耐劳的作风,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之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这些都是无法在校园内完成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
(2)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研究与实践,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提高。企业环境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职业品格、职业素养的养成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校企合作模式教学中,教师传授的职业素养理论与企业要求相融合,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的职业行为当中,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大量企业文化的信息对学生产生的深刻、积极的影响,能够引领学生不断加强职业素养方面的养成。使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成为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既学会坚持,又学会创新,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21世纪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五、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工学结合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探析
(1)校企合作模式下以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实用人才为主线,将当今社会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进行分解,根据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和能力培养的要求,统筹安排相应的各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
(2)在落实培养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的任务时,校企双方配以相应的指导措施、管理制度、检查考核方法和测试评价手段,以实现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3)提高艺术设计教师自身职业素养及专业水平。名师出高徒,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有赖于职业院校教师的精心培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但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适应高职教学要求的教育教学方法。
(4)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作为艺术设计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点,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具有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的建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努力使学生具有适应不同工作环境与要求的、内在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模块
(1)主要解决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往往由于职业素养的“内在性”不强,导致在就业市场、工作岗位中缺乏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因为人的职业基本素养一旦形成,就会存在并表现于主體一切职业活动和行为中,决定主体职业活动和行为的效果,其作用的发挥变成一种自觉。可以理解为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内在品质的一般体现,并外化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2)解决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与提升:1)合作研发课程,凸显职业素养培养功能。2)整合教育资源,注重职业素养养成:浸润企业文化,在潜意识中培育职业素养;合办学生活动,拓展职业素养。3)合作创业引领,强化职业素养训练。
参考文献:
[1]谭满益,王磊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2]于桂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10).
[3]陈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4]邱永成.论高等职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J].中华文化论坛,2007,(3).
[5]张金英.中高职衔接的“接口”和“通道”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6]乔刚,徐静镠.中职与高职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1).
[7]朱琳佳,芦京昌.中高职课程衔接初探[J].职教论坛,2012,(22).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2011.
[9]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 年)2010.
[10]张春铭. 中职与高职教育如何有效衔接[N].中国教育报,201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