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苡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更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连锁经营人才,这一要求给高职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将结合目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现状,对如何在协同创新条件下进行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可借鉴的途径。
关键词:协同创新;综合职业能力;连锁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34-04
一、协同创新的提出
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最近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作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
二、连锁经营业的发展及人才需求概况
连锁经营是现代商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作为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迅速成为目前世界上商业流通领域内最流行、最有效率的商业形式之一。中国的连锁业起步较晚,1984年,在深圳蛇口,百佳超市落户,正式宣布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连锁超市成立。1990年,在广东东莞,糖酒公司创办的美佳连锁超级市场成立,这是大陆首家国有连锁超市。
目前我国拥有5000多家连锁体系,连锁经营体系总量占据世界第一。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约有10万家各类连锁门店,占总体零售业和餐饮业的20%。而中国连锁经营管理网的行业动态调查显示:按照目前国内消费市场的递增速度,连锁店的需求每年将递增30%。然而实际增加的连锁店数量却远远小于这个数字,并且这个缺口正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不断扩大。据“中国连锁业人力资源发展报告”显示:正是由于连锁行业发展太快,同时缺乏相应的人才培训机制,导致连锁经营行业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其中管理型人才尤为稀缺。按保守推算,目前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型人才至少缺口为60万。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人才荒,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望提供人才补充。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从2006年开办连锁专业以来,每年培养的连锁专业人才不到100个,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连锁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专业课程发展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如何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合实践因素,将工作逻辑与育人逻辑有效结合,是高职院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突破口。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与未来的职业工作过程、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由此可见,在协同创新条件下,以综合职业能力為导向,构建融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化的连锁专业课程,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和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人能胜任职业活动的主观条件,是指个体执行或完成职业活动以成功地适应职业活动中发生特殊情况的表现,而且是可以由个体自由控制并受动机影响的表现,是人具有的职业素质的外化。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往往集中通过实践能力的高低得以表现。综合职业能力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主要强调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专门技术能力和工作发展能力等四种核心能力。这种能力观可以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对未来职业变换趋向增多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更好地就业服务。因此,在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下进行高职课程改革: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培养目标;以职业技能为要求,选取组织课程内容;以职业规范为标准,突出学生技能培养;以真实的工作岗位为基础,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重点。
三、高职院校连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现状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本科学科教育模式的影响,高职教育一直未能真正体现其职业性的特点,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和市场的需求相对脱节。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了解,总结起来,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有产学研合作模式、就业导向模式、订单模式等。
产学研合作模式是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我国于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引进合作教育。这一模式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为了解决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教育系统和产业之间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就业导向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在市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聘请企业一线专家,对专业的人才需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阐述,设置相适应的课程,并由教学开发专家、行业专家和教师组成教学开发小组,进行教学软件和硬件开发。在教学实施之后,还要进行教学评价与改进。这种模式与市场贴近,与企业需求贴近,在职教领域赢得了较高声誉。
订单模式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就业导向模式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结合。它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合作互利的基础上,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见效快,能极大地调动企业、学生、学校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以上三种模式的改革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体现出其优点:即充分重视市场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企业参与并以职业能力的形成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教授的过程中也强调实践的学习。但这几种模式在目前的实施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在实施中,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合作关系中都是学校比较主动,而企业缺乏积极性;虽然很多学校成立了订单班,但仅停留在“文件合作”阶段;合作连续性不高,受企业经营状况影响较大;在培养过程中过于注重专业能力而忽视关键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通常转岗难度较大,发展空间受限。
由于受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导,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开发和改革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变化慢,难以体现综合职业发展能力。由于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忽略了营销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稳定性,大部分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都是几年不变的,有的只是对课程名称的调整,缺乏对市场与企业发展性的研究,制定的能力目标比较单一,比如只是简单地侧重销售能力而忽视管理能力,或者是重视调研能力而忽视策划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
2.课程的开发和发展变化相对滞后。受传统学科教育的影响,目前大部分高职教育只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將本科教育的课程照搬过来,简单地将课时缩减,将实践比例稍微扩大一些,仍然是以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基础课为主导,专业核心课薄弱,无法体现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课程开发。
3.课程组织结构不甚合理,缺乏专业特色。由于受校内和校外实训场所缺乏的影响,高职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仍显薄弱,难以体现高职院校课程的组织特色,大部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训都是采取案例教学或情景教学模式,但由于条件限制,情景性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实践能力的形成。
4.教材开发明显不够,缺乏基于工作过程或是工学结合的教材。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所使用的仍然是本科院校的教材,虽然有人编写基于工作过程或工学结合的教材,但这些教材都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将原来的教材换个名称而已,无法真正形成体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材。
5.双师素质队伍不足。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出来直接到学校,缺乏企业的锻炼,虽然很多学校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也组织教师在课余时间到企业去挂职锻炼,或是从企业聘请专家到学校任课,但这种挂职毕竟只是短时间的,且这些企业专家一方面要上班,一方面要上课,导致精力分散,因此,只能将上课作为一种任务去完成。双师素质教师的缺乏,导致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工作过程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6.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目前,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是,由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尚无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流于形式,学生实践教学难以按计划付诸实施,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难以发挥高校和企业协同创新的规模效应。
因此,要提高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使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必须在协同创新条件下进行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四、在协同创新条件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改革设计
瞬息万变是当今信息社会的显著特点,经济全球化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对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近些年来,各个职业院校纷纷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职业教育的一个培养目标。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协同创新条件下如何进行具体地操作呢?笔者将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连锁专业为例进行分析。
1.深入市场调查,了解市场经济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每年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之前,学院都会组织各专业教研室教师深入市场,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需求来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调查,我院将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给我三年,还你一个有教养、有本领的孩子”,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综合职业能力这一导向。如图1所示。
2.确立课程改革方向,制定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和理念的研究,我们确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连锁经营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商业零售业态大卖场职能主管、店长等岗位,从事连锁企业一线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这是对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综合概括,充分体现了综合职业能力这一导向。
3.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专业群课程开发,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开发以市场调研为起点,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框架,在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条件下,落实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质性改革,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订、课程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以有本领这一要求为例,我们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技能确立为专业技术平台课、专业技术核心课、专业能力拓展课、专业综合课等几个方面,具体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要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以及将来跨专业的学习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拓展知识能力,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
4.加大实践力度,真正以市场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进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时,更关注实践这一模块的改革。笔者所在学院针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岗位群的实际,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真正体现校企协同创新模式改革。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与广州屈臣氏个人用品商店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除了让学生在大三时到屈臣氏公司顶岗实习外,平时还邀请屈臣氏企业专家到校为学生授课,组织学生到屈臣氏门店参观学习。同时,学院在校内设立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自己经营的公司——“8字连锁便利店”,进行日常生活用品及食品的销售,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专业的实践课程也通过这两个平台来开展。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5.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拓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学生进校开始,我院每个学期都安排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参加广东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学生的职业指导课程由学院的副院长统抓,同时立项研究。
6.提供毕业生免费回校学习计划。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时的,而是持续一段时间的,高职教育不是终结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笔者所在的学院规定,当学生毕业后在外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时,可以免费回到学校,选择其喜欢的任一专业来学习,使其综合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协同创新条件下,以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为指导,构建行动导向的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改革模式,从而确立了课程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充分体现课程与岗位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学校和社会融合,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融合,是今后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方向,相信通过这一改革,将不断缩减社会和学校之间人才培养的鸿沟,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谢俊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发展研究——以浙江省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分析为例[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0.
[2]陈兰剑.综合职业能力导向高职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3]孙双华.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5.
[4]杨俊伟.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山东:中国科技信息,2005,(11):194.
[5]崔玉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J].北京: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103-105.
[6]梁红波.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构建行动导向高职课程模式[J].北京:教育与职业,2012,(4):137-139.
[7]李军昭.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模式改革探索[J].江西:职教论坛,2005,(2):15-16.
[8]黄亮.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蒙古: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86-187.
[9]徐露.高職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探讨[D].山东:青岛大学,2011.
[10]刘安鑫.高职高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探析——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河南: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