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琴
对于关键词句,如何去咀嚼、品味?笔者运用对比咬嚼法结合教学案例,做些说明。
一、 对比咬嚼法之一——删除对比
[案例] 六上《鞋匠的儿子》一课教学片段
师:(出示句子:1.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2.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我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请同学们读读这两组句子,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组句子比第二组多了三个“永远”。
师:对,第一组句子中连用了三个“永远”,(点击课件:变成红色字)如果我把这三个词去掉,请大家再读一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如果去掉这些词,感觉林肯的话有些平淡,加上三个“永远”,觉得语气更诚恳,更感人了。
生:多了三个“永远”,说明林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自己是鞋匠的儿子,也要像他父亲做鞋一样做好总统。
生:多了三个“永远”说明林肯态度坚决,记住的时间长久。
师:对,加上这些词更表明了林肯的一种态度:要像做鞋匠的父亲那样,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向参议员证明,平民百姓照样可以做出伟大的事业。
两组语句,运用删除对比法,先把三个“永远”去掉,引导学生朗读对比,从而紧扣三个“永远”,进行品读赏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悄然地潜入字里行间的灵魂深处。学生在读读议议间水到渠成地“复活”了林肯的形象,这种“咬文嚼字”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 对比咬嚼法之二——演示对比
[案例] 六上《姥姥的剪纸》一课教学片段
师:(出示句子)“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有一个字却用得很传神,你认为是哪一个字?
生:拴。
师:“拴”是什么意思?谁能上台来做一个“拴”的动作? (生做“拴”的动作)
师:拴东西,一般用什么拴?拴好后别忘了打一个结。(教师演示绳子打结的动作)
师:课文中是用绳子拴吗?用什么拴住了什么?
生: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剪纸能这样拴住我吗?(师演示)作者为什么要说姥姥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生:姥姥剪纸的水平高,剪出的东西很有趣,其实我是喜欢看姥姥剪纸。
生:我认为是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那颗贪玩的心。
师:对,拴得紧吗?谁来读读?
生:“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姥姥的剪纸有神奇的功能,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绳子牢牢地拴住了我那颗贪玩的心……
这一教学案例,教师引导学生紧紧咬住“拴”字,深入辨析,细细品嚼。先让学生演示“拴”的动作,再引出剪纸像条无形的绳子“拴”住了贪玩的“我”。通过对比演示法,不仅体现了“我”对剪纸的喜爱,更突出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以及对我的关心,表达了“我”对姥姥的敬佩、感激之情。通过细细品读,学生逐步领会到“拴”字表达的形象、传神,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
三、 对比咬嚼法之三——句式对比
四上《珍珠鸟》一文的结尾,因为珍珠鸟在作者的肩膀上睡熟了,所以作者不由自主地流淌出这样一句爱的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更是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运用改变句式的方法进行咀嚼:将这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进行多种形式朗读两种句式,生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反复对比诵读大作家冯骥才发自心灵呼唤的名言,从而体会其深刻的含义。通过这种句式的“咀嚼”,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更学会了一种遣词造句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嚼”出言外之意,“品”出弦外之音。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本文为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FFB108165)
(作者单位:宜兴市陶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