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3-04-29 23:37王红
新校园·上旬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习惯课文文章

王红

长时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笔者感觉最令教师头疼的就是阅读教学。农村中学的学生语文底子较薄弱,导致他们的成绩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尤其突出的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不是很高,急需教师的指导。

一、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积累有效的阅读经验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但是,45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既学好阅读,又提高阅读能力,时间显得很仓促。笔者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一遇到阅读题的时候就绕道而行,干脆空在那里不做,等到教师开始讲题的时候才动笔。对于这样的情况,笔者作了如下的分析:

1.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

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只有当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课本外的知识,才能打好阅读的坚实的基础。但现实是,很多学生就是学好、读好语文课本,其他的书籍很少触及,即使有阅读课外书籍的,人数也不多。

2.学生不愿意思考问题,不会质疑

学生已经形成了惰性,习惯了教师给他们灌输知识,习惯了等别人的答案,习惯了坐享其成。所以,拿到一个阅读题,闷头就做,也不思考对不对。有的学生记住了一些阅读知识,但只是生搬硬套,不会灵活运用。

3.时间投入的太少

现在的学生课业太重,已经被各门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何谈腾出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

4.缺乏一定的阅读技巧

阅读一篇文章要眼到,口到,心到,即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大意,积累一定的词句,对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落可以多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多学生在读课文时是囫囵吐枣,草草扫上几眼,教师讲完后也不再看了,这样肯定没有效果。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合这些情况,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得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全面改善现状。

1.教师应全身心地沉浸在文章中

在课堂上,教师要声情并茂地讲解,循循善诱地启示,用课文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以此形成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力和意志力。只有如此,才能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與感受作者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去领会文章主旨。但学生的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眼界还不够开阔,而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意志影响学生,将学生引入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这恰恰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这一重要因素,忽视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自己掌握,就不是成功的阅读。在此基础上,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让学生愿意读,愿意思考。

2.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语感训练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文章,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并且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中,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

3.鼓励学生养成多思考、多动手的习惯

教师可鼓励学生随身携带小本,将平时看到的、觉得难以体会的东西记下来,或制成读书卡片,并在班内推广。

4.要让学生形成一套自己的阅读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阅读

自读和默读最为关键,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能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当然,学生阅读方法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在他们初步感知阅读以后,还要通过细读、精读进而丰富自己的语言,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这个过程也许是漫长的,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做好。同时,教师在课余时间要对学生做一定的抽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本上节选的所有课文都是文学经典,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独到之处,学生在学习时一定会受到启发,把它们转移到课外阅读中,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

5.加强生生、师生等的交流互动

教师应鼓励学生将他们看到的、想到的放在一块探讨,将一种思想交换成两种思想,进行开放交流、交换。这就好比照镜子一样,学生总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和学生之间也要加强互动,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传授者的角色,并且师生都是探究者。这一过程是互相探究学习的过程,相互理解,相互启迪,最终达成相互提高。除了这些互动之外,文章、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学生还应到生活中去体验,让生活走进阅读,让阅读亲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

猜你喜欢
习惯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上课好习惯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放屁文章
好习惯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