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勇
人类活动是对湿地最大的破坏因素。当然,在没有人的区域,湿地也有可能因为气候等多方面的原因和变化而发生根本改变。比如现在很多沙漠地区原来就是水系十分发达的区域。有些原本植物丰富的湿地后来因干旱或洪涝等自然灾害,改变了原有的结构和功能。这种因地球气候变化造成湿地资源改变的情况,我们可以认为是大尺度的演变,而不是破坏。
我们现在所说的破坏湿地主要都是因为人造成的,如围垦、截断水源、污染、不合理的水利工程措施等,都会破坏湿地。
虽然现在有的地方湿地面积没下降,湿地保护工作虽遏制住了一部分势头,但是湿地的功能已经在下降了。很多城市都会遇到这种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例如很多开发商为了房子好卖都在打湿地资源牌,这些多是短期效应。有些地方政府已意识到湿地的珍贵,也开始逐步恢复湿地的功能,在寻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到生态和社会长远的效益。
现在城市里的湿地最怕被框定在某一个地方,切断了与其他湿地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切断与城市周边水系和地下水之间的联系,变成了一个或大或小的池塘,而忽略了湿地本身涨落过程和宽泛的边界,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可怕的。保护湿地,一定要对它有充分的认识,否则就很容易把它孤立,把它看成一个孤岛,或把它看成一个静止的公园。实际上湿地是一个不断成长的、演变和发育的过程中的状态,要对它的生物多样性有所了解,对它的水文过程有所了解;否则人类就不会给它留出足够的空间,周边的楼房就会建得很多很密,由于污染物的蓄积从而导致湿地被破坏。
城市湿地功能减少后,一些负面影响会渐渐显现。城市湿地有个最大的功能就是净化水源,包括地表水和穿城而过的河流。这些水源一旦遭到破坏,净化能力下降,污染物就会大量蓄积,水质很难达标,也由此会增加城市管理运营成本,最终会限制和遏制所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有些城市因为人口增加还要不断扩大,但因湿地资源被破坏后,就会造成城市水源不够导致缺水;而水又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命脉,湿地破坏净化能力下降或消失后,自然这个城市因失去了活力和生机就没有了发展。
(作者系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项目办公室主任)
长沙市规划区湿地面积在1950年代有4万多公顷,60年后减少了一半多。建成区的湿地面积则从2500公顷下降到1000多公顷。长沙市湿地面积变化的四个时间节点分别是1955年、1972年、1990年和2007年,这期间数量剧减。1950年代后,因为大修水利,城区的湿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到1990年代,由于城市建设加快,湿地面积开始剧减,到2007年达到一个高峰。近年来尽管由于新建了不少人工湿地,湿地总面积有所增加,掩盖了总体下降的趋势,但“湿地面积增加是由于新扩展的城区面积增加,但老城区的湿地面积一直在减少,核心城区的湿地面积接近于零”。
湿地面积减少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大趋势,但内在原因还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因此我们急需建立有效的湿地管理机制和专门机构,遏制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