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说》:老男人侃大山,有点情怀

2013-04-29 00:44:03覃柳笛刘雪琪
影视圈 2013年9期
关键词:高晓松

覃柳笛 刘雪琪

#播出平台:优酷

#播出时间:每周五上午08:00

#主持人:高晓松

无论怎样,像高晓松这样具备家学渊源,横跨文理中西,驰骋影视歌坛,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又兼有入世情怀,愿意启蒙与分享的旧时代的“老男人”已是少之又少。

“高晓松专栏笑话大全”

《晓说》,英文名叫morning call,是“刑满出狱”的高晓松和优酷网合作制作的一档网络脱口秀节目。

该节目的构想来源于朋友间一个普通的饭局。一次,高晓松和优酷网总编辑朱向阳同桌吃饭,席间,高晓松针对各种话题,眉飞色舞地侃大山,听得一桌人是目瞪口呆,恰好此时的优酷正打算做一档原创节目,朱向阳灵光一闪,于是,便有了今天的《晓说》。

“晓说”这个名字是高晓松的忘年之交韩寒给取的,节目之初,高晓松本想起名叫“高谈”,后来觉得有些太高看自己便作罢;然后出于节目“闲聊”的风格定位,特意想了一个名字叫“闲的蛋疼”,虽然这个名字看起来很有脱口秀节目夸张、亲民的气质,但考虑到节目的广告冠名问题,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了。想想也是,总不能每次节目的开头,就响起一个浑厚的男声,“下面是由某某某冠名的《闲的蛋疼》”。

对于“晓说”这个名字,我们可以做出很多解读。例如:因知晓而说;稍稍的说;高晓松说,甚至可以取其谐音“小说”,将其理解为只是小说般的漫谈,当不得真。当然配合每周五早上8点的播出时间,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早晨说。总之,该名字虽然简单,但也充满着拿腔拿调的知识分子气息,很有韩寒的感觉,也很符合高晓松的气质。

《晓说》有着明确的节目受众群:即25至40岁,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的中、高级白领。而对于节目的定位,原本的官方说法是:“一不当公敌、二不当公知,一切只因闲来无事小聊怡情。上说星辰满月,下说贩夫走卒,动机绝不无耻,观点绝不中立”。而高晓松觉得这个定位太过文艺,也从节目功能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实用版节目定位:看《晓说》,有谈资;看《晓说》,能泡妞;看《晓说》,可以装文青。

无论是从《晓说》栏目的话题选取,内容架构、以及高晓松的主持风格,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种节目定位。

对于《晓说》的话题从何而来,制片人张庆生曾在采访中坦言,“高晓松博览群书且阅历丰富,知识面非常广,所有话题都由他本人提出、收集资料并整合完成。比如,青楼、镖局、科举等话题来自于他平时阅读的书籍;而奥斯卡、美国医保、交通法规的内容则是他本人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而优酷所要做的,仅仅是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而已。”

而高晓松的能量,显然不止释放在内容选取上,在主持风格上,更是独树一帜。节目中,他随意、自由,没有传统主持人所谓的台风、架子,甚至说起话来,还有些结巴,表述不清,时不时需要字幕的帮助,才能让观众理解。对此,一些观众认为是“接地气”的表现,也有较为激进的将其斥为“业余相声演员的自言自语”,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朱春阳副教授也曾直言不讳地说,“我就在奇怪,高晓松他在电视台也做过很多节目,为什么这种粗糙的节目他也愿意呈现出来,表达上的相对随意,呈现出了他民间式的说话方式,他似乎走上了一条与专业性相背离的道路。”诚然,平易也好,业余也罢,都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一种选择,正如高晓松自己所说的,“《晓说》里我不是主持人,就是坐那儿跟你聊天。想看不结巴的,就看《新闻联播》嘛”。

《晓说》,作为视频化的“高晓松专栏笑话大全”,一经播出,便在网络上屡创播放奇迹,并且输出到高铁、民航客机、高速大巴以及浙江卫视等全方位视频媒体播出,创下多项纪录,培养了百万高素质“晓说迷”。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3月28日举行的“第六届《综艺》年度节目暨电视人评选”上,《晓说》斩获了“年度网络自制节目”的桂冠,许多电视台与各种媒体纷纷伸来橄榄枝,与之比肩的则是去年大热的《中国好声音》。自此,业界好评,可见一斑。

成功只是无心插柳?

《晓说》的成功,总的来说,应该归功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不可忽视的便是主持人高晓松强大的个人能力与魅力。

绝对的书香门第出生,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肄业,转入北京电影学院攻读导演系。从一手开创“骚柔”派民谣时代,到资深音乐人,电影导演。从大陆第一个酒驾入狱的名人“醉汉”,到多年的国外生活经历。高晓松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经历阅历,都让他有充分的资格在数以百万的观众面前,针对各种话题侃侃而谈,甚至有些第一手资料或隐文秘事,也只有在他口中才能听到。譬如,在第一季第三十八期“民国往事之才貌双全林徽因”节目之中,高晓松便谈到,自己的外公外婆一直与林、梁两位先生(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住对门,所以他不仅于幼年时亲眼感受过梁先生的君子风采,拜读过梁先生的亲笔日记,更与其现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的重孙女私交甚好,还认真地赞其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花,通身都散发出林、梁二位先生的气派。谈及金岳霖时,高晓松更是爆出一件趣闻:“我妈从小就跟我讲说,你都不用看表,你只要看金先生夹着一本诗集路过我们家,直接进了对面梁家门儿,就是下午四点整。”

除了内容上的充实性,高晓松独特的讲述风格,也引起了热议。对于其经常将中美对比的思辨特点,有网友赞其是“中国敢讲第一人”,自然也有人斥其“不爱国,思想全盘西化”。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其讲述中流露出的深深念旧情怀。譬如,在“华语乐坛三十年”中多次强调罗大佑、崔健单枪匹马唤醒社会的美好;在“大师照亮八十年代”中屡次长叹,那般大师云集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都清晰直白地展露了高晓松心中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也唤起了受众,至少是我,对于那个已然逝去年代的无限向往。

无论怎样,像高晓松这样具备家学渊源,横跨文理中西,驰骋影视歌坛,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又兼有入世情怀,愿意启蒙与分享的旧时代的“老男人”已是少之又少。难怪,有网友在看过《晓说》后感叹,“本以为国外上了年纪的大叔最有魅力,现在看看中国有知识的‘老男人也不错嘛”。

从另一方面讲,优酷这一网络播出平台,也给《晓说》的制作提供了最大的空间。

首先,网络节目审查制度上的相对宽松,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无底线”让《晓说》可以针对各种话题,随意“乱侃”,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漫谈。

其次,网络播放平台的灵活性,也让节目的制作更为高效。制作人张庆生曾在采访中提到,《晓说》最快一期节目,从选题策划到播出,仅仅只用了三天时间。2012年10月前后,“辽宁舰”成功完成舰载机起降训练,张庆生和高晓松一拍即合决定聊聊这事儿。于是,周二定下选题,周三开始录制,周四做后期,周五早晨8点便准时上线播出。

同时,网络平台的及时性也让《晓说》节目能够随时根据观众的反馈做出相应反应。比如为了让节目更符合网络特性,节目组特地加入了吐槽框的元素,鼓励观众去分享和评论。而当优酷的数据显示14岁以下的学生也有很多在看《晓说》时,节目组便把内容中艰涩难懂的地方做成了可爱的动画形式,并把其整合成系列影片,为这些少年“晓说迷”推出一个了《小晓说》。

在高晓松等主创的口中,《晓说》的巨大成功只是“无心插柳”。但是从名人与视频网站联手,营造自有综艺品牌,比肩传统电视媒介的角度而言,《晓说》的成功无疑具有范本意义。

猜你喜欢
高晓松
高晓松的配合
高晓松交友不在多
做人与处世(2019年9期)2019-06-18 04:06:29
友情
高晓松将客串《白夜追凶》第二部
综艺报(2017年24期)2017-12-07 23:21:14
找个理由帮朋友
“兄弟我来了”,高晓松老狼一笑泯恩仇
视频大佬齐砸钱,目标高晓松
看天下(2014年17期)2014-04-08 23:19:33
高晓松体
高晓松醉驾的反响
意林(2011年13期)2011-10-22 06:39:52
同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