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岩彩画的迹象论元素

2013-04-29 12:13吴强
美术界 2013年9期
关键词:岩彩彩画迹象

“岩彩画——指以五彩的岩石研磨成粉状,调和胶质为主的媒介,绘制在纸、布、板、金属及墙面的作品”。它以其丰富的材质肌理、强调材料质地的美感、把各种材质交织对比构成统一画面的特点而受到中国画家的喜爱。然而,当我们在探讨“岩彩现象”的时候,不难发现“岩彩”这个概念与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日本画”包括“油画”的概念有所重叠。这样一来“岩彩”就很难用一般语言定义来解释清楚了,钟孺乾教授的《绘画迹象论》一书中却论证了一个涉及所有绘画起源的观点,即:所有绘画种类有一个共通的,可以作为基础的基本元素,即“迹象”。在书中,钟先生提出这样几个元素:迹之象、象之迹、迹+象+x=画。并阐述到在绘画作品中“迹”就是作品所由生的感觉材料;“象”就是形象,有形可见之物;“迹+象+x=画”中的“x”的:“x就是观念、境界、情感、美,以及一切你想(或别人以为你想)表达的内涵”。钟先生的这个观点可以从材料、技法和作画动机上以全新的角度对岩彩画做一诠释,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岩彩画。

下面我就通过对迹之象、象之迹、迹+象+x=画等三个“迹象”元素概念的分析、理解来阐述岩彩画的迹象论元素。

一、迹之象

迹与象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在可视的物象中,没有无迹的象,也没有无象的迹。迹之象就是迹的象因素。岩彩画的制作过程就是做迹过程,就是“做迹成像”的过程。画家选择不同质地的材料为依托物,用动物胶为粘接剂,运用各种特殊技巧将矿物质色定着到画面上。并且对这些痕迹加以发挥和改造。这便是典型的“缘迹造象”。

由于岩彩特殊的质感,使肌理成为岩彩画的基本因素。画面肌理构成如同绘画形象穿上了色彩斑斓的花衣裳,光彩夺目。其色彩浓丽;厚重饱满。排色、刮刀、喷枪都是创造的得力武器。斑驳皴裂、纹理极强的麻布,韧力十足的皮纸,甚至坚实沉厚的木板,更能增强画面的肌理效果,那些天然的矿物颜料和高温结晶颜料、金银箔、云母的有机运用,更加突出了色彩的塑造力及材质的美感。

在岩彩画的做“迹”过程中,无论是划痕还是印迹,它带来的是惊奇和欣喜。比如用不同颗粒大小岩彩颜料弄成了一个“作品”,它会带来做迹过程的持续和快感。这种快感不止是做迹过程的快感,也包含了目的实现的满足。如(图一)这张画中,我是怎么做迹成像呢?为了使整幅画面沉稳先用黑色细颗粒岩彩颜料平涂做低,造成一个沉稳统一的效果,然后用粗颗粒的赭石色随性铺成土房子的大色块再用粗颗粒的黄颜色有机叠加。最后再用白土加胶轻扫亮部。表现墙皮因历史悠久而剥落造成的沧桑、浑厚的“象”。

“石涛和尚说,山川的精神与我的精神相遇了,就被我变成了痕迹”这句话最能代表中国人的绘画观。不是谁去模仿谁,而是物我平衡。物被我迹化为象,这个象因其是迹,所以必然是代码或符号而不是原物。我们就把它叫做“迹象”。最简单的迹象可以是一个单一动作的结果。比如画一个圈,它就对应了一个太阳的象。画一条横线,它就对应了地平线或者桥梁。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没有任何对应,只以纯粹的迹象而成为独立的作品。这就是典型的“造迹生象”。

二、象之迹

象之迹就是象的迹因素,也就是说物象或图像都有质地和纹理。在任何一幅作品中,一个完整的“象”必定有相应的“迹”来实现。即画家是在根据自己已有的象在做迹。在岩彩画的做迹之前,画家是已经做了认真的斟酌,选取最为适当的材料进行调配,又仔细观察画面预测这一做迹过程是否适当,然后将迹做在画面预定的位置。做迹的过程就是无数次重复这一程序,有时恰到好处,有时也差强人意,于是就不断的认可或修正,最终达到理想效果。可以把这个过程叫做“因象生迹”。

“因象生迹”是一种主观的造型,即所谓的“胸有成竹”。造迹就是创造形式或创造有价值的形式。如图二,帕米尔地区干旱、空旷、荒凉。为了表现这种独特的“象”,我心中首先形成了满构图以表现山石的伟岸,植被的稀少。我直接用黑色粗颗粒岩彩颜料加细沙平涂做低,为了表现画面中少量的岩石,我用当地的土加细沙做岩石的迹。用宝石蓝做天空。用深蓝做戈壁沙石的感觉。经过反复地做迹试验,最终把我心中的“象”表现出来。

现代中国岩彩画主旨自然,意在“若不经营”,注重肌理与造型的对比。“痕迹美”在“笔墨的”、“水墨的”中国画之外,传递着在卷轴画之外更为多样化的绘画情趣和审美观念。画面矿物晶体的质感,自然映射出一种其它画种所没有的现代装饰美,使它更具有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特征。

三、迹+象+×=画

众所周知,作画不仅仅是做迹造像的过程。即做迹造像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画。还要有其他因素为画提供意义。因此,钟孺乾先生提出了“迹+象+x=画”这个观点。这个公式为我们提供一个在岩彩画的理解上的便利和直接性。“迹+象+x”中的“x”与之相适应的“x”语言最终决定了迹象论的审美观、观察方法、构思与表现力。岩彩画是岩彩与“x”即“迹+象+x”的完美结合。

岩彩画形式上的厚与薄的差异来源于材质的不同和应用的技法的差别,而色彩的丰富是岩彩的特质。形成这种特征不仅是材料本身,对画面的处理及其意蕴完全可以是中华民族自身审美的。钟先生讲到的“x”也正是指画家所拥有的美学精神和艺术观念,是画家主观思想在客观材料上做迹的流露。

“x”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创作方法。在“x”的影响下,岩彩画既注重客观真实,又注重主观创造;既有具象的刻画,又有抽象的概括;既有再现的因素,又有表现的因素。传统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处理主、客观关系的审美观念,以及不图描绘表面现象而注重“写精神”的艺术主张,还有与之相适应的写意的语言体系组成了现代岩彩画的写意精神。从而最终决定了岩彩画的艺术审美观、观察方法、构思与表现。岩彩画终究形成了重神韵的意象审美追求。图三中表现的高台民居,它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的老城,此图描写了一位戴着头巾的维吾尔老人行走在逆光小巷的老人,再加上古老的房屋,崎岖的小道。迹、象与x充分结合,相互渗透,意在表现我对喀什老城区历经沧桑,风雨洗礼的感悟。

岩彩画是材质美和“x”美的和谐统一。岩彩画做迹标准不是唯一的,表达“x”也更灵活、方便、得心应手,岩彩画就是“造迹”与“x”的有机结合。就是“迹+象+x=岩彩画”。

【吴强,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岩彩彩画迹象
肖静媚
迹象
郭学强岩彩作品
王译萱美术作品选
新媒体时代CG插画的迹象表现
循光而来,用岩彩为当代军人塑像——《吉祥天女》诞生记
赵丹娜作 岩彩画《忘却》
清 碧云寺菩萨殿天花彩画
中国岩彩画的开拓者
阎先公和他的瓷板色块泼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