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里德曾经指出:“‘现代这个词,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用来指一种与公认的传统决裂的风格,这种风格寻求创造与新时代的观念和情感更加合拍的形式。”因此,“现代雕塑”的魅力之处就在于它对传统的颠覆。而现代雕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摹仿说”,不再对于自然进行简单的模仿和对客观物体的材料置换,更加注重运用“表现性”的形式语言。随着传统雕塑观念的转变雕塑家在创作过程中逐渐侧重于自我认知的表达,在艺术观念、表现手法和工艺材料等方面进行探索,出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相互交融的创作意识。1933年出生于广东新会的著名香港雕塑家文楼的艺术创作也在这种大环境下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20世纪中叶,伴随着全球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浪潮的冲击,艺术界也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困境。如何吸收优秀的西方文化,继而在本民族的立场上寻求出路,成了当时艺术家们集体思考的难题。而就在此时,文楼作为雕塑界的艺术家先锋,开始全力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试图在中西方的双重语汇中找到结合点,进而实现本民族雕塑的特色呈现。在文楼定居香港后的时期里,他的一些早期作品就开始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与西方造型技巧相结合,从中国古典艺术作品或古文字、古代文物中吸取造型设色等的营养,虽然还不太成熟,但实践的效果却引人瞩目。文楼曾创作出一批以金属焊接为基本形式语言的抽象雕塑,如1968年创作的雕塑作品《九月诞生》,就以中国民间喜欢的具有多子寓意的石榴为蓝本阐释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都是在以西方技法演绎蕴含中国韵味的实验雕塑。
随着艺术创作的不断深入,文楼开始从社会大视野的角度去重新领悟中国文化。在中西方的对比中,他清晰地意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内心本源的精神皈依,才不至于迷失在非本土语系里做嫁接艺术。并且,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深邃意蕴,发现了埋藏在本民族历史深处的艺术宝藏。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在中国传统意象中寻找思路,期许以现代雕塑技巧展现东方特色。例如文楼一件创作于70年代初的佳作——《双圆象》(图1),这件作品后来作为他的代表作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双圆象》就是利用相通的两个圆形组成类似“8”字的循环外形,用有限的三维立体造型表现多变而相通的无限空间,以此来寓意道家的“大象无形”。作品采用黄铜焊接,在金属表面还运用浮雕,刻上了中国古代线条纹样。整件作品体量不大,但气象浑厚、深沉,既有中国古风浩荡之气,又不失现代雕塑的质感。像这样的雕塑作品,文楼还创作了很多,种类广泛,形态各异。其中文字类如雷、中、风、飞,意象类如华表、筝、结、柱、山、泉、翅翼,还有大量动物造型,其中有鱼、蛙、鸟、蝙蝠、龟,昆虫类则有蝴蝶、蝉、蚤、蟋蟀、蜢、蜕、蛹,植物有种子、莲、榴、坚果、凤葵、竹等。从上述大量明显带有东方特色的雕塑原型中,可以看出文楼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探索最契合的物象来承载民族形象,同时又试图在现代雕塑手段的辅助下,实现对于物象的中国式的完整表达。
在进入了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与内地艺术交流的不断加深,以及自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揣摩,文楼的雕塑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他终于从自己的艺术积淀中抽离出了东方意象的精华,寻找到了自身艺术创作的方向标,开始着手对于文人画中经常出现的“竹子”形象进行塑造。竹子清秀挺拔、虚怀若谷,这种超凡脱俗的品格正是中国人所崇尚的,而竹子的形象自古以来就与文人雅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宋代,苏轼曾在《于潜僧绿筠轩》诗中云:“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用“几根清瘦竹”作为其人格的写照。足见竹已经深深地印入了人们的生活与精神领域,其风格以及形式美使墨竹成为文人画的一个大宗。在选择“竹”作为自己的雕塑物象时,文楼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说:“我的作品‘竹系列,是从国画中得到启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糅合了国画的传统构图方法及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而成的。我主张雕塑也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修养基础上,即‘文人雕塑。我试图借此打通中西艺术的界限,希望一些缺乏传统西方艺术欣赏基础的中国人也可以欣赏我的作品。”
文楼的“竹系列”雕塑作品在创作理念上沿袭了中国文人画的创作意图,造型简淡、疏雅,而其雕塑手法却具有鲜明的西方现代特点,以不同的金属材质(青铜、黄铜、不锈钢等)体现竹的挺拔、刚毅,用表面着色、镀钛等处理手段表现质感与色彩感。在早期的“竹系列”作品中,文楼曾以三角锥体的组合表现竹叶的抽象造型,并未塑造竹枝,然而这种造型并未达到文楼心中对于中国画中的意境美感的追求。于是,文楼又回到原点,开始临摹竹谱,更在春夏秋冬不同时节感受竹的千姿百态和摇曳多姿,企图在抽象和意象中都找到创新点。最终,在将“眼中之竹”铭记心中后,文楼的“胸中之竹”终于趋于成熟:以竹枝为支撑,增加了竹叶的数量,俯仰有势,错落有致。在塑造过程中,文楼手持焊枪在金属材料上作立体的皴、擦、点、染,保留焊点、焊痕,来模拟文人画中毛笔留下的皴擦晕染之味,营造整体的写意生趣。在他的“竹系列”作品《黑与白》中,用黑色与白色为金属材料着色,宛如水墨画般的挥洒畅快,将天人合一的神韵糅合其中,尽显文人风骨。而在作品《红与黑》(图2)中,朱墨胶彩,打破了所有程式,以突破性的色彩带来震撼的视觉感受,黑色与红色交织的竹叶在劲风中“肃立”,又给“竹系列”赋予了现代感。文楼的“竹系列”用多种方式去尝试创造竹子形象,由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新意迭出,韵味多变,由金属材料铸成的瘦枝劲叶好似迎风挺立,韧而不移,优雅多姿,使观者伫立旁观,如共沐风雨,同感天地广博气象。文楼的“竹系列”在艺术实践中获得了成功,他带着中国文人的诗性情怀利用西方现代主义形式语言创造着中西结合的艺术奇迹。
作为一个自觉的文化回归的推动者,这位被称为“文人雕塑”开拓者的学者型艺术家用自己一颗赤诚的拳拳之心为中国雕塑的发展奠定了新的艺术高度。他的艺术实践始终在曲折中前进,从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出发,他一次又一次的实现着民族精神的回眸,追溯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五十多年的艺术历程,文楼从未终止过探索与蜕变,不断地汲取着沉积千年的文化营养。如今老人已近耄耋之年,他仍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奋力前行,他曾充满激情地说:“我的探索仍在继续,我的创作也在继续中,我希望能够突破自己的框框,创作出完全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时代感的雕塑作品,让中国的雕塑艺术与世界艺术并驾齐驱。”
【邱实,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