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及对策研究

2013-04-29 00:44林杜张虹
经济视角·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

林杜 张虹

摘 要: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协调直接影响着贵州经济长期持续稳定的增长。按三次产业分类法,结合1978-2011年的统计数据,从结构偏离度、劳动生产率及就业弹性三个指标分析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针对贵州实际情况,促进两者协调优化,要重视第一产业效益的提高和内部劳动力的转移;注重第二产业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改进第三产业中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

作者简介:林杜(1985-),女,湖北武汉人,汉族,贵州财经大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1级产业经济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结构与政策;

张虹(1969-),女,山东济南人,贵州财经大学MBA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结构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0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06-03

引言

纵向来看,改革开放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与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贵州产业水平发展直接制约着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转移又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动。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具有辩证地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一、贵州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分析

(一)贵州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纵观30多年的改革开放,贵州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三次产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46.62亿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5701.84亿元,增长了854倍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不断调整和优化。1978年一、二、三次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为41.6:40.2:18.2,2011年其比例为12.7:38.5:48.8。从数据可知,三次产业结构格局由原来的“一、二、三”变成了现在的“三、二、一”,其中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例增加了30.6%,所占比例变化程度最大;第一产业比例减少了28.9%,所占比例变化程度其次;第二产业比例微幅减少了1.7%。

(二)贵州三次就业结构演变

贵州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同时,各产业就业人数及其结构也有变化。总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1053.67万人增加到了2011年的1792.8万人,共增加739.13万人。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人口分别增加321.5万人、107.6万人、310.03万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幅比较大,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比较强。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分布比例也有变化,1978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为82.8:10.3:6.9,2011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为66.6:12:21.3,相比而言,就业人口比例第一产业大幅下降,第二产业小幅增长,第三产业大幅增长,表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明显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基本上是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1]。

二、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分析

(一)基于结构偏离度的协调性分析

结构偏离度是测度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的一种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能够反映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对称状态。其计算公式为:

结构偏离度=产值结构比例/就业结构比例-1

结构偏离度大于零,说明该产业还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反之奕然。当其为零时,说明二者处于均衡状态。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协调。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出贵州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如表1所示,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趋势如图1所示。

结合表1和图1可知,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为负值,2011年其绝对值达到0.81,劳动力相当过剩,第一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严重不对称。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正值,2002年达到最大值6.50,2004年后又呈现加速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同期的第一、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表明第二产业协调性最差。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一直为正值,但基本保持下降趋势,表明虽能吸纳一定的劳动力,但吸纳能力逐渐变弱。相比而言,第三产业的协调性相对较好。

(二)基于劳动生产率的协调性分析

劳动生产率反映各次产业就业人员的人均创造值的差异,以此来揭示各次产业的协调程度。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各次产业产值/各次产业就业人数。 贵州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及其比较如表2所示。

从表2可见,从1978-2011年各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明显有提高。但总体来说,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不均衡。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于第二产业。其中2011年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最高,达到101655元/人;其次第三产业为72704元/人;第一产业最小,为6080元/人。从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比较来看,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值是第一产业的11.67倍,是第三产业的1.71倍;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值平均是第一产业的6.67倍。

(三)基于就业弹性的协调性分析

就业弹性是指就业人数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弹性系数=就业人数变化率/产值变化率。它说明就业变化对经济变化的反应程度,揭示各产业发展对劳动的吸纳能力。就业弹性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强;反之亦然。表3是贵州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平均就业弹性变化情况表。

结合表3来看,改革开放初期贵州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带动效果比较显著,后期逐渐减弱。从各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可以发现,至从2003年就业弹性降为0开始,后续年份的就业弹性均为负值,说明原来属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开始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绝大多数都为正值,表明第二产业吸纳了较多劳动力;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除少数几个年份为负值外,其他均为正值,表明其对劳动的吸纳能力较为稳定。从就业弹性平均值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最大为0.71,第三产业次之为0.38,第二产业最小为0.23,表明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力最大,第三产业其次,拉动作用最小的为第二产业。

以上分析基本符合库兹涅茨的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普遍下降,而且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以后,第二产业就不可能更多地吸收大量劳动力,只有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体现出较强的就业弹性[2]。

三、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建议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贵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就业结构明显改善。但总体来讲,就业结构转化总体落后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有待进一步优化。

1、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其效益提高,优化其内部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要重点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渐向精细型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利用高科技现代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提升第一产业效益,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劳动素质的提高。蒲艳萍( 2005)指出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演进速度和高级化的实现[3]。不仅要注重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数量,更要注重劳动力素质。针对滞留在城市中心地带的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要加强他们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促进农业劳动力有效地向其他产业转移。

2、注重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强微小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比较强,就业弹性空间还比较大。特别是要重视微小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性支持,鼓励微小企业的发展,加强他们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为贵州经济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促进增长、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4]。

3、加快城市化进程,促使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注重第三产业内部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就越优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正相关[5]。加快贵州的城市化进程,通过城市的聚集作用,吸引高素质劳动力,逐步改善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实现第三产业发展由传统服务业带动向新兴服务业带动的转变。目前贵州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仍以传统服务业和商业为主;要积极发展高科技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壮大贵州的旅游业、物流业,加大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

参考文献:

[1] 克拉克(C.Clark).经济进步的条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57-61.

[2] 西蒙·库兹涅茨(S.Kuznets).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2.

[3] 蒲艳萍.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影响及国际比较[J] .现代财经, 2005, (02) : 64-69.

[4] 徐平国、袁伦渠.中小企业就业质量分析[J].中国国情国力,2010,(05).

[5] 陈凯.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贸经济,2006,(10).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产业结构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