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病例报告

2013-04-29 19:32:33李晓宇刘有信郑雪萍赵文君李新华武军徐永红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霍奇金弥漫性淋巴瘤

李晓宇 刘有信 郑雪萍 赵文君 李新华 武军 徐永红

【关键词】 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报告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3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08-02

1 病例资料

患者李世江,男,39岁。既往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因“腹泻、腹痛1年,加重伴间断发热50天”于2012-11-16入院。患者于1年前疑不洁饮食后出现腹泻,每天大便3-4次,上午重。初为黄色软便,后为黄色稀糊便。伴腹痛,为左上腹阵发性绞痛,便后出现,持续数十分钟后自行缓解。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肠炎”,服用“消炎药”具体不详,无明显缓解。8个月前于我院就诊,行结肠镜检查示:“大肠弥漫性炎症,溃疡性结肠炎可能”,病理示“(回肠末端、盲肠、直肠)黏膜呈中度慢性活动性炎伴部分糜烂”,门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可能”,给予“艾迪莎、双歧杆菌”等治疗。患者因服用“艾迪莎”后腹部不适,未规律服药,自服“健脾益肠丸”。起初效果可,腹泻症状有所缓解,后期效果不明显,仍腹泻5-6次/天,为黄色水样便。50天前,患者饱食后出现腹泻加重,大便6-10次/天。夜间重,为黄色稀水样便。伴发热,体温最高38.5℃。轻度咳嗽,无咳痰。无畏寒、寒颤、盗汗。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胸部CT示“右肺上叶团块状影,可见胸膜尾征,考虑肺癌可能性大,不排除肺部炎症,建议抗感染治疗2周后复查胸部CT”。患者未系统诊治。发热持续5天后自行消退。但腹泻逐渐加重,每天腹泻10余次,水样便,粪便中有时含血样液体。无粘液及脓液。伴腹痛,为左上腹持续绞痛,程度较剧烈。伴腹胀、恶心、乏力、纳差、反酸、烧心。5天前与我院急诊就诊,查电解质示血钾2.2mmol/L,血钠130mmol/L,血常规示:白细胞18.6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77.94%,血红蛋白143g/L。腹部CT示“结肠肠壁增厚,轻度扩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符合溃疡性结肠炎CT表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患者入院查体:T36.5℃,P75次/分,R20次/分,BP90/60mmHg。重度营养不良,恶病质,言语无力,表情痛苦。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闻及湿啰音。腹肌略紧张,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腹部无包块,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阴性。肠鸣音3次/分。双下肢无浮肿。入院诊断“腹泻原因:溃疡性结肠炎待排,消化道肿瘤待排,肺部肿瘤待排”。入院后给予艾迪莎口服以及积极营养支持治疗。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6.0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87.5%,中性粒细胞计数22.78×109/L,淋巴细胞计数2.27×109/L,单核细胞计数1.86×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11×109/L,血红蛋白140g/L”,CEA3.92ng/ml,CA-19999.04U/ml,白蛋白16.74g/L,血钾2.54mmol/L”。行胸部CT示“双肺多发片状影,肺转移瘤合并感染?建议治疗后复查”。大便常规“白细胞3-4/HP,脓细胞阴性,红细胞阴性,大便潜血阳性。”患者病情较重,一般状况差,考虑存在感染性休克,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派纾)”和“奥硝唑(奥立妥)”抗感染治疗,并请全院会诊。全院会诊考虑患者有进行性消瘦,肺部阴影,并有腹泻等情况。不排除“肺癌,类癌综合征”,建议行“右肺穿刺活检”。2012-11-23行右肺穿刺活检,病理示:“少量肺组织呈慢性化脓性炎,间质中-重度纤维化,抗酸染色(—)。”患者经止泻、抗感染、补钾、营养支持等治疗后,腹泻次数较前减少,血钾升至3.37mmol/L,白细胞降至9.0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73.5%。2012-11-28患者复查肠镜示:“回盲瓣粘膜充血水肿,回肠末端粘膜弥漫性水肿,绒毛粗钝,见两处斑片状充血区,最大直径约7mm。全结肠粘膜弥漫性水肿,粘膜下血管网显示不清,部分呈斑片状充血,两处表面糜烂,病变以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为著,升结肠见一直径约6mm扁平息肉样隆起,另见一直径约1.2cm扁平息肉样隆起,乙状结肠及直肠见少许间断分布正常黏膜”。病理示“回肠末端、升结肠息肉样隆起,黏膜固有层内见多量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细胞中等大小,形态一致,考虑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化:CD20(+),CD3(-)CD10(-),Bcl-6(-),mum散在(+),CD5(-),CD21残留滤泡树突网(+),cyclinD1(-),CD7(+),Bcl-2(+),Ki-67阳性率>80%。意见为T细胞淋巴瘤。2012-11-29复查血常规“白细胞升至16.2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85.2%,中性粒细胞计数14.25×109/L,淋巴细胞计数1.49×109/L。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正常。外周血涂片检查:中性杆状细胞13%(正常值1-5%),中性分叶60%(正常50-70%),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正常,未见异性、幼稚细胞。患者最终诊断:“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诊断明确后自动出院,出院后1周死亡。

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Intestinal Non-Hodgkins Lymphoma,PINHL)是指一類原发于肠道黏膜内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占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17%-58%[1]。PINHL诊断依据Dawsons标准[2]:①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或有肿大而病理不能证实为恶性淋巴瘤;②外周血无异常及无幼稚细胞;③胸片或胸部CT未见有胸骨后或纵膈淋巴结肿大;④手术证实病变局限于胃肠道及引流区域淋巴结;⑤肝脾正常。免疫组化显示1个或多个B细胞标记者认定为B细胞来源,显示1个或多个T细胞标记者认定为T细胞来源。具体分型参照WHO2008年版血液及淋巴系统肿瘤分类标准[3]。分期标准参照Musshoff分期标准[4]:I期:病变局限于胃肠道;Ⅱ期:病变越过胃肠道向腹腔内发展,腹腔内淋巴结受累,范围不超过横膈;Ⅲ期:横膈双侧受累或外加侵犯一个结外器官或两者皆有;Ⅳ期:弥漫或播散侵犯—个或多个结外器官。结肠镜表现参照Myungs分类标准[5]分为5类:蕈伞型、溃疡型、浸润型、溃疡蕈伞型、溃疡浸润型。其病变范围按解剖学部位,分为小肠、回肓部、结肠、直肠及多部位。其中回盲部者包含单纯累及末端回肠30cm以内者;多部位指同时累及结肠及结肠外其他任意—个或一个以上解剖学部位者。另外参照Kim[6]定义,将病变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局限性指病变仅累及1个肠道节段,弥漫性指病变同时累及2个或2个以上肠道节段。故该患者应诊断为“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来源,Ⅱ期,浸润型”。病变多部位、弥漫性。

2 讨论

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Intestinal Non-Hodgkins Lymphoma,PINHL)是指一类原发于肠道黏膜内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占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17%-58%[1]。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增高,但病因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遗传变异及其他肠道慢性炎症刺激有关[2]。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是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主要病理类型[3]。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亚洲及中东地区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比例较高,且发病年龄相对偏小,以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和结外NK/T淋巴瘤为主[4]。

肠道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据文献报道,主要以腹痛为最常见表现,其次为乏力、纳差、体重减轻、便血、发热、腹泻、盗汗等[5]。本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以腹泻为主,主要为水样便,后期便数增多后粪便中出现少量血性液体。伴非特异症状:乏力和体重减轻,曾出现一过性发热,持续5天,未系统治疗发热自愈。因此只从症状进行鉴别有一定难度。

内镜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肠道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内镜下多表现为弥漫性分布的多形性、多灶性、不规则溃疡及浸润样溃疡[6]。由于内镜活检取材表浅,病理检查多提示粘膜慢性炎症,难与炎症性肠病相鉴别,易造成漏诊。溃疡周围组织无明显炎症改变,首次活检确诊率仅10.5%,而反复多次活检后确诊率可以提高至57.9%[5]。本病例第一次肠镜检查见肠道弥漫性炎症,病理为“黏膜呈中度慢性活动性炎伴部分糜烂”,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可能性大”。相隔8个月后复查肠镜,肠镜下表现仍不典型,可见全结肠粘膜弥漫性水肿,病变节段性分布,表现多形性:斑片状充血、糜烂、扁平息肉样隆起。经年资高医师多部位、深凿样取材活检,病理证实为肠道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

该病例在诊断的过程中因肺部阴影、腹泻、便血曾被怀疑为“肺癌、类癌综合征”。肺腺癌或小细胞肺癌分泌5-羟色胺过多引起的哮喘样呼吸困难、阵发性心动过速、水样腹泻和皮肤潮红等表现称为类癌综合征[7]。该患者曾出现一过性发热,胸部CT示,“肺部阴影,可见胸膜尾征,肺癌可能性大”。结合患者有肺部阴影、腹泻、不能排除有肺癌类癌综合征可能,与之相鉴别需行胸部占位穿刺病理活检和胃镜检查。

原发于胃肠道的类癌可以表现为腹泻、便血、腹痛。

参考文献

[1] Kohno S,Ohshima K,Yoneda S,et a1.Clinic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143 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s in the small and large intestines based on the new WHO classification [J].Histopathology,2003,43(2):l35-43.

[2] Stanojevic GZ,Nestorovic MD,Brankovic BR,et a1.Primary colorectal lymphoma:an overview [J].World J Gastrointest Oncol,2011,3(1):14-8.

[3] Uppenkamp M,Feller AC.Classification of malignant lymphoma [J].Onkologie,2002,25(6):563-570.

[4] Li B,Shi YK,He XH,et a1.Primary non-Hodgkin lymphomas in the small and large intestine: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of 40 patients [J].Int J Hematol,2008,87(4):375-81.

[5] 冉文斌,歐阳钦.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85例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4):534-538.

[6] 徐晓晶,吴叔明.21例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误诊分析[J].胃肠病学,2012,17(6):325-328.

[7]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1.

猜你喜欢
霍奇金弥漫性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传染病信息(2022年3期)2022-07-15 08:24:12
认识儿童淋巴瘤
羊水栓塞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如何发生的
支气管镜技术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依达拉奉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观察
山东医药(2015年16期)2016-01-12 00:40:07
CCL22、IL-10和FOXP3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山东医药(2015年14期)2016-01-12 00:39:51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磁共振成像(2015年5期)2015-12-23 08:52:50
血清LDH、TPS、CEA和β2-MG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Bc1-2与Bcl-6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