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层状超稠油油水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

2013-04-29 17:04李晓光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年9期

【摘要】针对互层状超稠油油井出水现状,对油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油水分布成因进及油层分布控制因素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油井出水原因分析,确定了边、顶、底及夹层水分布区域及范围。针对不同油藏,不同出水类型,形成了机械堵水、管外封窜、大修内衬等一系列综合堵水技术。为曙光油田互层状超稠油的经济有效开发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并已经形成规模,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互层状超稠油 油水分布 出水类型 堵水技术

随着超稠油产能建设逐步进入后期,超稠油老井已经进入高周期生产,递减幅度加大,超稠油出水井的挖潜具有很大的潜力,将为超稠油产量的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超稠油井油水分布规律研究及防治项目的

实施将具有重要意义[1]。

1 油藏概况

曙光采油厂互层状超稠油油藏,油藏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西斜坡中段,主要包括杜84兴隆台、曙127454兴隆台、杜813兴隆台等主体开发区块,纵向上开发沙河街组沙一、二段及沙三上三套含油层段,含油面积6.92km2,地质储量5262万吨。

兴隆台超稠油自投产以来,各区块都出现过油井出水的问题,主要为单井点出水,平面分布没有规律。超稠油油水关系复杂,分布有边、顶、底水和夹层水,加之兴Ⅰ顶和兴Ⅰ、Ⅱ组间隔层厚度小,极易造成窜槽出水。

2 油水分布规律研究

兴隆台油层在曙一区全区分布,但不同油层组油层发育程度和分布不同:兴I组主要分布在杜84块;兴II和兴III组油层分布最广,几乎全区发育;兴IV组油层主要分布在杜32块;兴V组油层只分布在杜32断块;兴VI组油层在构造高位的杜84块最发育,而杜80块不发育。

2.1 顶水分布规律

杜84兴隆台以纯油藏为主,纵向上发育兴I~VI油层组,兴I油层组上覆为馆陶组,因而馆陶油藏的底水构成了杜84兴隆台兴I组的顶水;杜810及杜813油藏兴I组油层发育为水层,为杜80、杜813的顶水水源。

2.2 边水分布规律

兴隆台油层兴I~VI组油层在纵向上相互叠加形成了多套油水组合,造成油水界面不统一,但是边水一般不活跃,分布范围较小,对各断块主力油层分布区的开发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其中杜80油藏油层集中分布在兴II、III、IV及V,边水主要发育在断块中部及东南部,纵向上存在三套油水组合,上部油水界面:-930~-950m,-970~-980m,-1025~-1040m;

2.3 底水分布规律

曙光采油厂互层状超稠油油藏,底水分布广泛,除杜84兴隆台杜67井区及杜203井区发育兴VI组油层,其他区域全部发育有底水。

2.4 夹层水分布规律

杜80油藏由于兴III组油藏在东南部变为水层,构成杜80油藏的夹层水。杜813油藏的夹层水主要分布在油藏构造中部位置,位于杜813-46-68井区附近。

3 出水原因分析

3.1 油藏因素

3.1.1 油水关系复杂

兴隆台油层兴I~VI组纵向上相互叠加多套油水组合,造成油水界面不统一,并且兴隆台油层在不同断块油水界面有差异。

杜80兴隆台油层纵向上可以看到3个油水界面,构造低部位早期的试采井多因油水关系认识低,高含水而未获成功;杜813块中间部位存在夹层水,导致杜813块中部油井大量出水。

3.1.2 部分油藏隔层发育变薄,无法形成有效的油水阻挡

杜813油藏兴I水层与兴II油层组间隔层发育一般为2.4~5m,难以形成有效的油水阻挡,随着采出压力变化,容易造成油水窜层。

3.2 工程因素3.2.1 固井因素

由于超稠油兴Ⅰ上,以及兴Ⅰ和兴Ⅱ间隔层较薄,部分井因固井质量差,在经过蒸汽吞吐后,极易造成窜槽出水。

3.2.2 套管漏失

超稠油吞吐过程中,频繁注汽造成套管局部应力过大,容易出现套管漏损,同时由于在油层上部固井质量较差,造成了水层内水体沿套管漏损部位流入井内,造成油井出水。

4 防治对策研究

通过实施完井套管粘砂工艺技术,提高固井质量,有效封隔油水层。

其原理是在完井套管表面用特种粘砂胶均匀粘上一层粒径3mm的砂粒,在砂层表面喷上一层喷涂胶,再在加热炉内经150℃高温固化120 min。完井粘砂套管具有选择附着物的特点,可使第1界面的胶结强度比光套管提高3~8倍。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固井质量均合格,合格率达到100%。

应用多种手段,对出水井进行综合治理,实现稳油控水

4.1 通过实施机械堵水技术,加强对套管漏点的机动性治理,实现小成本高回报

常规的机械堵水工艺是采用封隔器卡在出水点以下封堵水层,但是油井堵水后不能进行油套环空掺稀油降粘生产等管理工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此研究并投入了可掺洗式机械堵水管柱,此方法目前主要的应用于封堵顶水。

4.2 应用综合堵水工艺,解决层间窜流

综合堵水技术是指通过找水作业,并结合CBL测试,分析油层间窜流的可能性,通过实施射孔挤灰分割水层与油层间窜流,达到堵水的目的。此种堵水方法主要是针对油套环形空间的改造,可以广泛应用于由于不同水源引起的管外窜槽出水。

4.3 大修堵水技术

大修堵水技术是针对井身已经发生变形,无法采用较为简单的堵水技术而实施,在修复井身后,采用挤灰,或者下入小套管,重新固井封隔油水层的堵水方式,该方法投入较大,因此应用范围有限。

5 结论

油藏油水关系复杂及隔层发育厚度为油井出水的根本性问题,在封隔油水流动通道的过程中,固井质量的好坏,起到关键性作用,机械堵水及综合堵水、大修堵水技术在油井出水治理方面扮演着重要作用。

(1)粘砂套管技术在提高固井质量方面效果很好,有效防止了管外窜槽出水,实现了高含水治理的主动权。

(2)机械堵水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漏点的确定,即通过找水作业确定漏点位置,上下封隔器及外管与套管之间密封封堵套管出水点,利用较小成本换来高效益。

(3)综合堵水及大修堵水技术实施难度大,对作业技术要求较高,仍为后期治理管外窜槽井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 许国民,等.曙光油田勘探与开发[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5-97)

[2] 雒红梅,等.厚层状边底水稠油油藏水侵规律研究及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6,13(1):53-55

作者简介

李晓光(1986-),男,助理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地质学专业,现从事油田开发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