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男
根据有关国际标准,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就标志着经济发展模式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将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这一阶段也是经济社会风险高发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对比先进地区探寻发展规律
纵观国内外,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后,经济发展存在许多显著的共性特征。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与拉美、东亚国家人均GDP相继突破了4000美元,日本、韩国和欧美发达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经济普遍保持了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长。
我国发展领先的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人均GDP于2007年率先超过4000美元,近年其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优化、投资趋稳、外向拉动、科技创新提升等特点。2012年江苏、浙江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迈向了更高发展阶段。安徽从去年开始与这三省2007年以后经济发展轨迹呈现出部分趋同性。
经济发展由快趋缓
2005~2006年,江苏、浙江和广东人均GDP处于3000~4000美元阶段,三省GDP年均分别增长14.7%、13.3%和14.4%;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后,三省的GDP增速由快速趋于平稳,2007~2012年,三省GDP年均增长12.3%、10.4%和10.9%,比前期低2.4~3.5个百分点。安徽2010~2011年,GDP年均增长14%,到2012年人均GDP增长12.1%,比前期低1.9个百分点,也呈平稳放缓态势。由此来看,在外部宏观经济发展环境没出现积极变化的情况下,安徽下一阶段经济增速趋缓的可能性大。
服务业比重提升较快
2007年以来,三省二产比重持续下降,服务业比重提升较快。江苏服务业由2007年的37.4%上升到2012年的43.5%,浙江由40.6%上升到45.2%,广东由44.3%上升到46.2%。与三省相比,2007~2011年,安徽一产和服务业比重分别下降了3.1个和5.4个百分点,而二产比重提升了8.5个百分点;2012年,服务业比重结束了自2003年以来持续下降的态势,提升0.2个百分点。
投资拉动趋于稳定
三省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后,投资增速基本趋于平缓,2007~2012年,江苏投资年均增速在20%左右,浙江、广东在15%左右,低于以往年份。在支出法GDP核算中,浙江资本形成率由2007年的46.2%下降至2011年的45.6%,江苏保持在50%左右,广东维持在40%以下水平。从安徽来看,2003年至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34.8%,2011和2012年分别回落至27.8%和24.2%,而资本形成率由2007年的46.4%提升至2011年的50.5%,尚处于上升区间。这表明投资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下一阶段,这一推动可能趋于稳定。
创新驱动由弱变强
2007年以来,作为经济发展前沿的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不断提高科技投入,2012年,三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2.3%、2.04%和2.11%,高于全国,与2007年相比,年均分别提升0.13个、0.11个和0.17个百分点。2012年,安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1.64%,与2007年相比,年均提升0.14个百分点。
资本集聚能力增强
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上市公司分别由2007年的110家、154家和188家增加到2012年的236家、246家和369家,分别增加了126家、92家和181家,市价总值均超万亿元。相比较而言,安徽2012年为78家,市价总值0.48万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加25家、0.33万亿元。
保持经济活力难度大
在未来发展环境存在诸多变数的情况下,安徽要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并实现更高层次的超越,压力依然很大。
人均GDP居全国后位
近10年来安徽GDP和人均GDP增长较快。但从居全国位次看,GDP一直稳定在第14位,居中靠前,人均GDP一直居26位左右,中部地区末位,位次靠后。2012年安徽人均GDP仅相当于江苏的42.1%、浙江的45.5%、广东的53.2%。从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势头及安徽人口相对稳定看,安徽人均GDP居全国后位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
服务业比重偏低
人均GDP超4000美元后,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服务业将上升为主导产业。2012年,安徽服务业比重为32.7%,低于全国11.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9位,在中部地区仅高于河南。安徽人均服务业增加值9417元,仅为全国的54.9%,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差距占人均GDP差距的80%。且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看,安徽相当于全国的比例仅为43.8%。由此来看,安徽服务业发展差距相当明显。
城镇化水平落后
城镇化是安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近10年来安徽城镇化率居全国位次均在第23位左右,与人均GDP位次接近,在中部地区也仅高于河南。2012年安徽城镇化率比全国低6.1个百分点,比最高的广东省低20个百分点以上,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根据历年来的各市人均GDP测算,2004年安徽地区差异系数为55.3%,2007年达到最高点67%,然后逐年回落至2012年的55.2%,地区间发展差异在近5年有缩小的趋势,但发展差异仍较大。而全国从2004年68.5%持续回落至2011年46.9%,差异逐年缩小,年均缩小达3.1个百分点。2011年安徽地区差异系数比全国水平高10.4个百分点,人均GDP最高的铜陵是最低阜阳的6.7倍。
稳扎稳打保持经济后续发展
继续保持稳健的增长速度
2010年安徽GDP增速达到10年来的最高14.6%,然后回落至2011年的13.5%、2012年的12.1%,今年上半年增长10.9%,增速持续快于全国和中部,表明目前安徽经济仍处在较快的增长平台上。未来应全面落实各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加大有效投入,扩大有效需求,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化解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如产能过剩、内需动力不足等困难,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势头。
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战略,更是下阶段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新型城镇化,应重点放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政府投入,各类投资主体进入,保障城镇基础设施与人民需求和承载力同步。在区域上,按特色定位城镇化目标,对中心城区,重点放在技术、资金密集产业上,更多的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小城镇,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力争更多的小城镇纳入国家发展改革试点。
不断提升服务业比重
近年来,安徽出台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应加强巩固服务业发展成果,继续扶持大型传统交通、商贸等服务业企业。以营改增为契机,按照皖北、皖南、沿江等区域发展情况,培育新兴服务业,建立分类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合肥、芜湖等金融、文化创意、物流、会展、总部经济,蚌埠、阜阳、亳州电子商务、汽贸、医药中心等,体现服务业发展特色和层次。加强公共服务,探索公共服务多样化供给形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作者单位:安徽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