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太
在德军开始空袭伦敦的几
周后,华纳公司开始在美国公
映长约十分钟的纪录片——
《伦敦能胜利》。伴随着著名配
音演员雷诺兹的旁白,画面中
的伦敦市民穿过废墟去上班,
清扫满地的碎玻璃,在炸弹爆
炸声中操作消防水管。在影片
结尾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与
王后视察遭到轰炸的街区,周
围的人都平静地从废墟里寻找
可用的东西,民防队员还从废
墟中救出一只猫……雷诺兹的
声音说道:“我是一名中立的
记者,我可以保证英国人民没
有恐慌,没有害怕,没有绝望,
伦敦能够胜利!”几个月内,
这部电影在美国1.2万家影院
放映,观众高达6000万。美
国观众都以为这是立场中立的
纪录片,却不知道,该片导演
受雇于英国情报部门。
除了《伦敦能胜利》,还
有几部英国纪录片也试图打动
美国民众的心弦,例如《战火
中的圣诞节》试图让美国观众
“在庆祝圣诞节时感到心酸”,
另一部名为《倾听英国》的纪
录片则以战争中的英国工人为
主。所有这些影片都试图拉近
美国民众与英国民众的距离。
到了1941年,英国对美
宣传攻势进入新阶段。英国工
会领袖按照情报部门的指派,
加紧与美国工会组织沟通。福
雷斯特、诺伊斯等颇受美国读
者欢迎的英国作家也纷纷到美
国活动,他们尽力表现得与英
国政府没有瓜葛,但他们的演
讲内容全都是呼吁美国支持英
国。英国情报部门还匿名给美
国3500名宗教领导人和
编辑寄信,强调信奉新
教的英国与宣传“无神
论”的纳粹德国间的战
争“本质上是一种道德
战”。
在英国情报部门的
劝说下,英国BBC电台
也放弃了传统的牛津口
音,以讨好美国听众,
甚至还开播广播肥皂剧
《前线家庭》,以美国肥皂
剧的套路讲述一个英国普通家
庭在战时的历险。BBC还有一
档名为《孩子打电话回家》的
节目在美国颇受欢迎,其主要
内容是利用BBC等广播公司
的短波电台,让在美国避难的
孩子与身处英国的父母通话。
不仅如此,英国情报部门
还努力让美国电影公司站在自
己一边。到1941年底,米高
梅、华纳、福克斯和哥伦比亚
等美国电影公司的老总们都表
示愿意“尽一切可能帮助英
国”。英国驻美大使洛锡安在
回忆录中承认,到1941年底,
美国各大制片公司持续推出的
亲英电影对美国民众有着巨大
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好
莱坞把美国推进了战争”。
实际上,英国的“对美宣
传战”在美国参战后仍未停止。
为保证美国继续支持盟国,并
确保其不再退回“孤立主义”,
英国政府和情报部门不惜血本
地加強对美国公众思想观念的
影响。到1944年,三分之一
的美国广播电台都播放BBC
北美中心的节目,其中许多节
目都面向美国“孤立主义”盛
行的西部各州,这些节目通常
包含对参战美军士兵的访谈,
以及英国农场生活的故事。英
国官员在访问美国时,都会得
到一本《英国官员访问美国手
册》,该手册建议访问者要对
英国的未来表现出热情和信
心,避免英国式的保守,尽量
表现出对美国人的喜爱。
曾在战时为英国情报部门
服务的哲学家伊塞亚·伯林说:
“不论是艺术展,还是广播与
舞台剧,都表达出英国是在保
卫英美两国共同的民主理想,
英国是可靠伙伴。其中的宣传
艺术巧妙至极,不着痕迹,是
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所进行
的最广泛、多样而微妙的宣传
战。”
(慕纱摘自《新民晚报》2013年
4月18日,图/leo mart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