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曼镜头下的中原大灾难

2013-04-29 00:44
中国摄影家 2013年9期
关键词:福尔曼哈里森灾区

图文提供/[美]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图书馆、深圳大乾艺术机构、河南全视影像机构

1.哈里森·福尔曼(Harrison Forman)

哈里森·福尔曼是一名美国探险家、飞行员、摄影师、记者和作家。1934年始,福尔曼为美国《时代》周刊、《时代进行曲》新闻影片担任摄影师,此影片获第九届奥斯卡特别奖。1937年担任《消失的地平线》技术总监,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奖。

1943年2月,时任英国《泰晤士报》摄影记者的哈里森·福尔曼和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白修德来到河南灾区目睹了难民的惨状,并用老式相机拍摄了灾区难民生活的画面【1】。同年5月,福尔曼凭着一个记者的良知和敏感,利用驻华外国记者身份,历尽险阻到达延安和华北抗日战场,最后完成了轰动世界的《北行漫记》。在1930年至1949期间,福尔曼的镜头记录了当时中国大量的影像,其脚步遍及青藏高原、西北大漠及东南沿海,拍摄了包括淞沪会战、远征军等众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影像,其空间上的广度及题材的广泛都是极其罕见的,对我们认识那个时代,书写中国摄影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2.历史背景

1938年由于抗战,黄河决口河南出现水灾,而后几年遍地大旱,蝗灾肆虐,加上战争的蹂躏,导致了惨绝人寰的大灾难。“食物”的概念在当年的中原被无限地放大了:镜头中成排的被剥光了皮的树,抱着树啃皮的人,草根、观音土、大雁屎、人类自己……一切能入腹的都成了食物。明知会因为吃了不能消化的食物而死去,但饥饿的恐惧和推迟死亡让人们不顾一切,吃进东西可能会有明天。在想方设法吃进食物的同时,逃亡也是人们存活的必要选择。远离灾难,尽快逃出才有希望。在绝望中挣扎求生的饥民和诗圣杜甫笔下所描述的“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何其相似。

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2年,连续六年,河南百姓对兵粮的贡献为全国第一!

3.叶枫《疮痍莫过眼神》摘录

负责任地说,顾及到普通观众的承受能力,我们还未将最惨痛的画面展出。取而代之,我们选择了同样有力度的图片。但,你依然可以从中嗅到真相狰狞的气息。

福尔曼在灾区拍摄了大量的纪录影像,大部分对象都是直面镜头的。与我们想象中的呻吟、哀嚎、哭天抢地、痛不欲生不同,他们的表情中,最多见的特征竟是漠然和无奈,一种被天灾人祸击垮的集体不知所措。显然,当一具有机躯体没有足够的来源支撑时,愤怒也会如干瘪的气球,而他们本又是习惯于逆来顺受的纯朴农民,只懂得靠节俭来攻克难关,正如赴灾区前线的记者流萤在《暗哑的呼声》里写的,从三顿到两顿到一顿,从谷皮到草根到肥料。“他们曾经挣扎过,宰杀了他们平日爱如生命的鸡犬,宰杀了他们相依为命的耕牛,卖掉他们的锄头、破袄,然后卖出他们的土地,最后摘下他们的心头肉—卖了儿女,卖了老婆。然而,结局还是被死亡衔去。”

卖儿鬻女,各不相顾,其实还不算最残忍的。古书中形容的“饿殍载道”“人相食”的炼狱场景就出现在了40年代的河南。时任《时代》周刊驻中国特派记者的白修德在多篇报道中反复提到一个案例:有位年轻的母亲被指控把婴孩活煮了吃,但她分辩说是孩子先死了,才拿来烹煮的……满目疮痍。食物是硬通货,如历个世纪一样,被贪婪无耻者接过去,成为手中的大棒。大饥荒为何会愈演愈烈—报灾迟误使赈济成空,贪污腐败致公粮私卖,灾区征粮如雪上加霜,大军压境令逃亡无门—统统有据可查。白修德在《探索历史》中写下:“大饥荒立刻使得我再清楚不过地懂得了,什么是秩序和混乱,什么是生存和毁灭。”先民那疮痍斑斑的眼神,注视着我们。而不知不觉中,我们已从他们的噩梦中醒来,继续工作,生活,上路。今天我们懂得,“人”能好好活下去,才是社稷、天下,才是历史。

猜你喜欢
福尔曼哈里森灾区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创意
超级英雄詹姆森?哈里森
此路不通
抗战风云
哈里森·福特坠机受伤
如果你不放弃,上帝定会来救你
聪明的“小傻瓜”
灾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