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杰
摘要: “专家治校”是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和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完善我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内部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专家治校”要求处于学校管理核心地位的校长职业化,成为教育家;“专家治校”要求处于学校管理中坚地位的中层管理者专业化,成为专业的高等教育管理者。
关键词: 专家治校;高等教育管理者;职业化;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 G40-05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1-0040-04[HT〗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改善学校内部管理结构,要求在“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好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除在学术管理上实现“教授治学”外,在行政管理上也要实行“专家治校”。
“专家治校”是目前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中热议的问题,是指高校内部的行政事务要由懂得高等教育管理的专家来治理。“专家”要将全部或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大学的行政事务管理上,集中精力“治校”而不是“治学”。“专家”在知识和能力构成上,要熟悉并能够较好地在工作实践中运用教育学、管理学知识,将大学真正治理好。“专家治校”可以为“教授治学”提供合理的条件和保障,两者相辅相成,是现代大学内部制度构建中实现内部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科学化的重要路径,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大学应有的使命。
一、 “专家治校”是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有一个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他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程度并划分其历史发展阶段的量化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3个阶段。他在《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演讲中指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高等教育模式。”[1]
目前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明显特征是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2007年全球高等院校入学适龄人口的比例已达26%,世界上现有超过1.50亿的大学生,而经合组织预测,这种趋势至少在未来20年还将持续下去[2]。我国高等教育与新中国一起经历了60年的辉煌发展,至2010年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358所;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0%;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10年全国招收研究生53.82万人、本专科生661.76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生208.43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15.66万人。平均每所高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9298人(本科学校为13100人,高职学校为5904人)[3]。按马丁·特罗教授的理论,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且正在向普及化阶段过渡。
高等教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教育管理者的要求也不同,马丁·特罗认为:在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日益扩大,功能也逐渐多样化,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也随之扩大,此时的高等教育管理虽然继续受精英集团的影响,但更多地要受“民主”政治程序的制约,这时的行政管理人员应是专业的管理者。而在普及阶段,巨大的成本需要更大的财政责任和更复杂的管理形式,大学要聘请越来越多的全日制管理专家。
如前文所述,我国现阶段的大学规模庞大,高校事务涉及教学、科研、学生、人事、财务、基建、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方方面面。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事务及日益加大的管理链条,非专业化的人员难以开展有效的管理,正是在此背景下,专家治校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其重要性是历史形成的。新的形势需要高校打造一支与时俱进、教育管理知识基础扎实、教育管理能力较强的“专家”型的行政管理团队,对学校各方面的事务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二、 “专家治校”要求有教育家式职业化的校长
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引领并推动着学校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哈佛大学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性小学府发展成为国际性知名大学,有学者对该校前后28位校长治校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归纳总结出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历任校长的辛勤耕耘功不可没,认为校长先进的治校理念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校长出众的行政才华是大学发展的前提,校长适时的角色转变是大学发展的时代要求[4]。
我国历史上成功的大学,基本都有教育家式的校长,他们虽然在某一研究领域是颇有造诣的学者,但他们被我们所熟悉、所论道的还是他们治校理校的思想和理念以及在其管理下学校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批教育家式的职业化的校长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至今仍闪耀着光辉。蔡元培在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能够放眼看世界,提出了“大学乃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大学宗旨思想,提出并在北京大学成功推行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在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创建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提出了至今仍适用的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思想。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张伯苓以改良私塾为起点,50余年矢志不移,将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制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国情相结合,创办了“南开系列教育体系”,缔造了我国民间私人办学的“南开模式”,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的人才。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将其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成为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陶行知针对旧中国的教育现状和社会实际,提出了以“生利”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思想,主张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教学做合一,将职业教育思想贯穿于生活教育理论中,并提出了职业教育平民化。蒋梦麟、胡适、罗家伦、梅贻琦、马寅初等有一批足以让我们骄傲和自豪的教育家式的大学校长们,他们从理念和实践层面对大学的管理进行了非常可贵的探索,一度创造了中国大学的骄人业绩。
现阶段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等一系列重大课题需要我们去破解,一系列重大任务需要我们去完成,一系列重大目标需要我们去实现。新的时代需要教育家式的大学校长,大学校长的角色不应只是某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而更应是视野开阔、有优秀教育管理才华、能够推进大学不断向前健康发展、拥有宏伟韬略的教育家。
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需要大学校长的职业化,将大学校长的身份明确定位于职业管理者,校长要将全部或绝大部分的精力用在“治校”上。职业化的大学校长可以不是一流的学者,但应懂教育、懂管理,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安心专注于教育管理事务,以教育家的情怀来办大学。以北京大学的两任著名校长为例,蔡元培对《红楼梦》有很浓厚的研究兴趣,胡适则乐于钻研《水经注》,但这都是他们“课外”的“休闲活动”,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大学的管理上。
校长的职业化也有利于厘清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边界,促进各方面的事业健康协调发展。2011年,新上任的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面对3000多名学生宣布,在校长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此举得到了来自社会的众多赞许。认同者认为,一个好校长不需要从事学术研究,而应做职业化的校长,考核校长的就是管理大学的业绩。一校之长,又搞行政,又从事学术研究、带学生,“政学不分”,可能的后果是校长利用自己手中的行政权和学术权,既谋求教育利益,又谋求学术利益。国外也有范例,耶鲁大学校长雷文上任之后,再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博士生,没有挂名领衔做过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他讲道,“对任何一所大学的校长来说,压倒一切的目标是:吸引和培养第一流的师生”。这就是大学校长的职业化。
三、 “专家治校”要求有专业化的中层管理队伍
从结构上讲,一般组织都有高层、中层和基层3个管理层次。高层是决策层,中层是执行层,基层是操作层。治校的专家在具体运行实践中即是指以校长为代表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学院、机关处室负责人为主体的中层管理人员,以从事具体管理事务的普通工作人员。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管理者在组织运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中层处于学校领导和基层之间,既是下属又是管理者。作为下属,中层管理人员要全力贯彻落实好学校的决议、决策,体现出较好的执行力;作为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也要充分施展管理才华,充分调动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完成本部门的目标和任务,体现出较好的领导力。因此中层管理者是高校管理链条的中坚力量,在决策执行、出谋划策、组织实施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高校中层管理者是我国高校内规模相对较大的管理群体,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孟超英教授曾做过的面向全国81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93.80%的高校,其中层机构数量超过20个, 60.50%的高校,其中层机构数量超过了30个,30.90%的高校,其中层机构的数量超过了40个[5]。笔者也曾对北京的4所高校进行过了解,4所高校中层干部数量平均在200人左右。高校中层管理人员是学校教育资源和辅助教育资源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者,他们的素质状况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并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还不够完善,还停留在原有的旧行政管理体制上,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从国家层面讲,高校在科技实力的国际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的高校之间竞争也十分激烈,新时期我国新一轮的高校管理体制也已开始。在这一背景下,要求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要更加科学、更加高效,要求作为管理链条中坚的中层管理者要走向专业化,要求中层管理者运用现代的管理知识、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对高校内部行政事务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创新,推动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
高校中层管理者的专业化,核心是中层管理者管理行为的专业化,专业化是一个渐进的趋于完善的过程,是指中层管理者越来越能够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熟练掌握并较好地运用高等教育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和眼光,表现出优良的职业道德,在发挥聪明才智的过程中实现对高校内部行政事务的科学有效管理。
大学管理是一门专业化极强的学问,要求中层管理者要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通识”知识,有将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的能力,有开阔的视野,对地区、国家甚至全球的高等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并有一定的判断和预见,表现出较好的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并能够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
中层管理者的专业化,除管理者自身条件外,还需要有较好的外部环境,有法律和相关制度保障,从制度上保证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只有如此才能顺利推进,有效实施。众所周知,高校教职员工由教师、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组成,三类人员具有各自不同的岗位责任、职业特点和成长规律。教师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工勤人员实行工人技术等级制,管理人员尚没有明确属于自己的等级序列,这种状况不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也不利于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但在实践中还需要较好地实施,以保证行政管理者享受相应的待遇,有明确的发展渠道和空间,只有如此,才能从制度上保证管理人员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才会真正实现。
总之,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处于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新形势要求高校要尽快地加强和改善大学的内部治理,专家治校是破解高校内部行政管理诸多难题的重要路径,实现专家治校,需要大学校长成为职业化的教育家,要求中层管理者成为专业化的管理者。
参考文献
[1]谢作栩.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01(3):13-18.
[2]菲利普·阿尔特巴赫,利兹·里斯伯格,劳拉·荣伯里.追踪全球高等教育革命[J].江西社会科学,2011(6):250-25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1-07-06].http:/[KG-*4]/news.xinhuanet.com/edu/2011-07/06/c_121629066.htm.
[4]姚加惠.浅析大学校长的“首屈一指”作用——哈佛大学发展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3):11-14.
[5]孟超英,彭自力,翁细金.高校中层管理干部队伍现状调查与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81-85.
责任编辑赵文青